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亚洲城市研究"专栏的开场文章——说明亚洲城市研究对上海和其他中国城市,以及对亚洲其他国家城市的意义,通过简要分析两个典型亚洲城市,上海和新加坡的发展经验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

  • 标签: 亚洲城市 城市化 上海 新加坡 经验 问题
  • 简介:新城是大城市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城建设有助于疏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缓解"大城市病"。在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新城作为郊区建设的重点,其地位正日益凸显。利用六普人口数据,探讨上海人口增长和新城人口集聚态势;通过新城实地调研,掌握新城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人口发展与新城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未来新城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新城 人口发展 上海
  • 简介: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限制开发区放弃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这在~定程度上损失了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权。市场机制作用下.在城市化地区以其工业品和服务品交换限制开发区的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过程中.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城市化地区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关联、空间关联、政策关联、项目合作企业合作、园区共建、资金及资本输出等方式,带动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既是妥善处理区域主体功能和辅助功能的要求,也是弥补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权损失.使不同区域共享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 标签: 经济发展权 主体功能区 城市化地区 限制开发区
  • 简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国家战略.而信息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急需研究以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综观我国学者关于信息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多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促进农村现代化.信息化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以及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这三个方面。现有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据此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城乡统筹 信息化 作用 途径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高新区赖以快速发展的特殊优势将不断削弱,同时,各级各类开发区间的竞争却日趋激烈,在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国家高新区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确立新时期的新定位,是国家高新区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南京高新区为例,从空间不优、保障不佳、产业不强说明其发展存在的逆势。分析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是高新区产学研功能的断裂、内在功能配置的断裂、高新区与行政区功能上的断裂。提出了从产业发展、空间整合、管理体制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创新和转型,建设创新型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思路。

  • 标签: 高新区 转型 策略 南京
  • 简介:以上海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考察该系统自实施以来对闵行区居民出行产生的影响,以期为闵行以及我国的公共自行车事业发展提供借鉴。研究以使用者的刷卡数据样本以及实地问卷调查获得的样本为数据基础,首先总结不同区域、不同用地类型的公共自行车网点的运行特征。接着以居民为对象,总结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目的、频率变化、网点使用时空分布、出行方式转换、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原因以及使用模式。最后分析在虚拟收费和费用返还的情景下,人们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意愿变化。

  • 标签: 公共自行车 出行特征 闵行区
  • 简介:国际城市比较赋予空间的意涵,是城市比较研究领域近年来的新热点方向。同济大学石忆邵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展"国家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的比较研究",无疑为这一领域的深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全世界14个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及结构的分析,作者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值得上海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认真思考和借鉴。

  • 标签: 大都市建设 国际城市 结构比较 用地规模 科研团队 同济大学
  • 简介:通过对当前苏南新农村社区建设事件的追踪,以苏州为考察对象.以社区形象为着眼点,对社区形象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形象特色缺失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认为应完善新农村社区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准.提出”原乡规划”构筑社区新风貌.分类引导“新旧”社区形象设计策略。

  • 标签: 新农村社区 社区形象 特色缺失 苏州
  • 简介: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划是一次重大的实践.但是要解决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区域划分和分工等追求发展效率的问题.而是要同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区域与区域的矛盾,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区域生态补偿。任何的生态补偿政策都是“嵌入”于具体的区域制度当中.因此本文以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制度为切入点.从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机制、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三个维度探讨其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问题.并分析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主体功能区划的战略格局下.如何在区域制度的约束中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经济援助和人口迁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 标签: 区域制度 区域生态补偿 难点问题
  • 简介:自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后.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茶地展开.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梳理国内相关规划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结合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要求,从广州市、5类主体功能区两个层面构建了市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管制指标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目标落到实处,而且将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并为市层级进行相关规划(特别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主体功能区规划 管制指标 广州市
  • 简介:容积率是影响城市开发建设与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容积率频繁调整的现象愈演愈烈.由此也带来不少问题。本文分析了容积率赋值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目前学术界容积率赋值的各种方法对策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容积率确定的五个步骤,认为基于弹性控制的容积率赋值要遵循横向的“区间性“和纵向的“阶段性”.从而最终达到确定控规中科学合理的容积率的目的。

  • 标签: 弹性控制 容积率 赋值
  • 简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它的提出体现了我国对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有积极意义,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以使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 标签: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型城市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 简介:自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以来,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2010年前依托于建筑学的发展阶段和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后的独立发展阶段。当前,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着在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急需重构的局面。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评述了相关学者对城乡规划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内涵、内容及重点等的研究,指出城乡规划学科的内涵已远远超出建筑学科的范围,多学科融合成为城乡规划学科重构其内涵和核心理论体系的趋势。研究还对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实践的主要方向等提出了意见,即学科建设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与实践,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向社会学科倾斜,研究重点要关注城镇化的质量、公共政策的运用、人居环境的建设、乡村地区规划的研究等,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实际的城乡规划学科体系。

  • 标签: 城乡规划 一级学科 学科重构
  • 简介:在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中,存在以下四大主要矛盾:城市总体规划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错位;重复建设与供给不足并存;用地浪费与土地空间不足并存;过度超前与滞后建设并存。要解决这些矛盾,应从我国基础设施规划体系的调整入手,构建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建设体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实施",并对这一体系的每个层面都要不断调整编制方法、完善编制内容来适应供给环境的变化。

  • 标签: 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 矛盾 对策 规划编制
  • 简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的重要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对西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进行调研基础上,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设施分布不均、供给不足、使用效率低等。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一是需要从使用者需求出发,差异化配置;二是需要根据社区的类型以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属性采用不同的建设和利用方式;三是从软件和硬件方面双管齐下,加强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此外,本文也对当前几种典型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 标签: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问题 对策
  • 简介:3月12日,三门峡市召开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论证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等来自全国有关方面的专家,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刘洪涛,市领导杨树平、赵海燕、赵继祥、郭秀荣、赵中生、张英焕,市政府党组成员宋跃、秘书长李宝洲出席论证会。三门峡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于2011年6月正式启动,经过各方努力,形成了提交论证的研究成果。论证会原则通过了这一研究成果。

  • 标签: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研究成果 三门峡市 论证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名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