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戊戌变法的失败,促成了中国士人群体的第一次整体分裂.于是而有一部分知识以国家为名义脱辐于君权.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外向的矛盾因之转为内卷.历史文化中的种性意识和西潮引入的民族主义交汇于这个过程,为知识引导下内卷的社会矛盾提供了一个可以承接众恶之所归的题目,排满因之而成思想潮流.然而历史文化中的种性意识以古人为源头,引入的民族主义以西人为源头,面对满人在整体上的贫困化和衰弱化,两者都不是当日中国内在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因此反满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由观念派生观念,由观念支撑观念的思想的跳踉.其间的激烈曾经感染一时,而后来论史,则常常经不起究诘.

  • 标签: 八旗制度 知识人 反满意识
  • 简介:在采录池州傩戏前,我们又看了.一遍非遗申报文本,简介上开宗明义:池州傩戏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她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演员由本宗族男丁担任。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

  • 标签: 池州傩戏 人与神 对话 崇拜意识 宗教意识 佛教圣地
  • 简介:古埃及存留的王室铭文和教谕文学作品中对埃及南部努比亚的记载大多为丑化性的描写,称其为“可怜的库什”,有时甚至把他们比作野兽。但是在埃及官吏留下来的自传性铭文和墓室图画中又可以看到这些所谓的“可怜”其实并不可怜,这种看似矛盾的记录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埃及同努比亚之间交往的真正内涵。原因在于埃及国王对努比亚地区资源的需求和通过丑化异族来维护王权统治的目的。

  • 标签: 古埃及 努比亚人 “可怜的库什人”
  • 简介:城门磔——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二董琦(中国历史博物馆)城门,在古人心目中,既有御敌的功能,又有逐疫的效力,是何等的重要,遂有“磔牲以祭国门之神”之举。城门磔牲以祭在先秦已经成为传统礼俗。《吕氏春秋·季春纪》曰:“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高诱注:...

  • 标签: 商城遗址 垣曲商城 考古研究所 甲骨文 中国科学院 齐家文化
  • 简介:“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假想(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采用的民间故事的概念是广义的,即指社会上民间文学散文作品的通称,包括神话、传说、笑话和故事等。长期以来,学者主要集中对民间故事文本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通过对故事文本的研究来“挖掘本民族民间故事的历史、社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对传承民间故事的讲述却很少关注。“民间故事在集体中保存和流传,主要依靠这些讲述家的口头艺术创造,

  • 标签: 民间故事 中国 现代 故事文本 劳动人民 文学作品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博士毕业留校后,做过几年教研室秘书。那些年,高校尚未'争世界一流',事务不多,我这个秘书的主要任务,一是替教研室主任跑腿做活儿;二是替老师们报销发票。当时教研室的报销有两类,一类是系里的年终福利,一千、两千,每年一次,需用发票去报;二是教研室人头经费,每人每年有几百元,滚动累计,随时可报。那时钱少,因而这些事务,并不繁重。但是每一次报销,王富仁老师都将大大小小的发票整理好,按财务报销的样式粘贴在纸上,并将合计金额用他特有的硕大的钢笔字写在空

  • 标签: 仁老师 印象记 富仁
  • 简介:楩先生是中国法国史、非洲史研究的开拓者,也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他出生于1903年清末之际,亲历了中国社会的历次剧变,卒于'四帮'猖獗之时,最终没有等来他心中理想实现的一天。对很多世界史学生来说,杨先生是燃灯者,为后人照亮前进的道路。在杨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杨先生那个年代的岁月。

  • 标签: 做人纪念 杨人楩先生 纪念杨人楩
  • 简介: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只是接到通知说是要开一个会,说是一号领导可能要出席,要求在京西宾馆集合,然后我们就都按时去了。

  • 标签: 总书记 化人 文化 文艺工作 京西宾馆 座谈会
  • 简介:选调北京1951年初,军委给华东军区发电报,要在山东的部队中选调排长一名,班级干部和优秀战士55名来北京保卫党中央毛主席。条件是:25岁以下,家中经过土改,贫雇农成分,党团员,战斗勇敢,立过战功,识普通文字,身体健康。具体任务下达给华东步兵100师,

  • 标签: 中央领导人 经历 华东军区 1951年 班级干部 身体健康
  • 简介:中山君(中山武公)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都士大夫,司马子期(中山人,后为楚昭王卿)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shuì)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挈(qiè,提)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子奚为者也?'二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同餐)饵之。臣父且死,曰:

  • 标签: 司马子期 父且 王卿 王伐 冶得 楚昭王
  • 简介:武汉市洪山区政协委员、伤残程瑜(女)从厄运中奋起,三夺世界冠军,她的事迹轰动武汉,传遍全国,闻名世界。在阳光下成长程瑜童年时代天真活泼,争强好胜,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她热爱学习,兴趣广泛,读小学四年级时便是学校学习与文体方面的尖子。进入中学后,她更加奋发努力,全面发展。那时正值全国掀起乒乓热,她积极投入到乒乓球的活动中去,参加了校乒乓球队,并在校赛中获得第一名。学校看中了这棵体育好苗子,送她到湖北省体育业余学校进行专业培训,这更进一步激发了她练打乒乓球的积极性,并在市、区比赛中频频得奖。从此,她隐隐萌发了争当世界冠军的雄心壮志。从厄运中奋起正当她的生

  • 标签: 乒乓球运动 世界冠军 奥运会 中国队 乒乓球团体赛 群众体育
  • 简介:张柏楠,著名空间技术科学家。1962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84年7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历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组组长,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总体室副主任、副总设计师,总体设计部副部长、总设计师,现为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科技委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 标签: 天梯摆渡人 张柏楠搭建 搭建天梯
  • 简介:说起计划生育,谁都知道这里有马寅初的功劳,正是因为他的刚直不阿,坚持真理,才使控制人口最终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许多人都不知道,是邵力子"催产"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邵力子是新中国之初少有的几个最早提出并倡导计划生育的有识之士,而且早在20年代,他就提出中国要控制人口的思想,是名副其实的公开呼吁计划生育的第一.而在马寅初遭受不公正的批判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没有见风转舵,销声匿迹,更没有懦弱到对志同道合者落井下石.

  • 标签: 倡导计划生育
  • 简介:是先秦时期华夏边缘的一支族群,由于在华夏记述视野之外,早期的历史与地望都十分模糊。文章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的记载,认为巴是古东夷族西迁鄂西北融合当地土著居民而形成,在夏及商前期活动在豫西南鄂西北的丹阳地区。在商代中晚期,由于受到商人的压迫而西迁至汉水上游地区,形成了宝山文化。在商周之际,巴人流散,一部随同蜀人北迁至宝鸡,建立了国,并参与了武王伐纣。武王见巴勇猛,在巴故地封建了自己的宗亲,建立了姬姓巴国。

  • 标签: 巴人 宝山文化
  • 简介: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因参加会议人员为7118,大家习惯称这次会议为"七千大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次大会能够发扬民主,总结经验教训,对于统一全党思想,促进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到了积极作用.邓小平在1992年回忆起这次大会时说:这种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它的意义和作用"会历史愈久,影响愈深".陈云后来谈起这次大会时也说:"这次大会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不要估计低了."会议期间,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同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书面报告作了补充和阐述.刘少奇的报告和讲话,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正视困难,深挖根源,勇担责任,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引起与会同志强烈共鸣.对大会基调的确立和统一与会人员的思想认识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刘少奇大会
  • 简介:外交官夫人爱上中国文字1961年,28岁的瑞典姑娘塞西莉亚·林德奎斯特随时任外交官的丈夫来到中国。为了入乡随俗,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林西莉。55年后,笔者见到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她还是如同这个名字一样,透着一股活泼和俏皮。

  • 标签: 瑞典人 汉字 中国文字 入乡随俗 外交官 中文名
  • 简介:2003年,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元重价购回离散八十多年的章草《出师颂》墨迹,一时成为舆论的热门话题。由于当时拍卖公司为这件作品标注的作者是西晋的索靖(从旧说),而一些鉴定专家和有识之士则对此予以否定,导致社会上产生"故宫买了假货"的传言。实际上,故宫从来没有认为《出师颂》是晋墨迹,我们是把它认定为隋代法书精品而收购的。

  • 标签: 出师颂 故宫博物院 千字文 米友仁 认定 时代风格
  • 简介:一阳光和风雨交替沐浴着滇西北的沧阳小城,时而为它涂抹上一层亮色,时而使它弥漫着迷离的雾气。在阳光和风雨的侵蚀中,时光一年又一年悄悄从这个小城溜走,留下的是传说、历史,还有脆弱的纸张、泛黄的典籍和风干的记忆。曾经宏伟的澜沧卫城、喧嚣的马帮商旅、沧桑的茶马古道,都被定格在了历史的不远处。对于人们来说,从明朝初年的洪武调卫算起,600多年该是一段多么漫长的时光。

  • 标签: 历史与现实 他留人 茶马古道 明朝初年 滇西北 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