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对结直肠癌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行择期开腹手术的289例结直肠癌患者.分别按照Reilly营养风险评分(ReillyNRS)和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的营养风险评分(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289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为3.5%(10/289),术后并发症发生为29.4%(82/279).按ReillyNRS评分,营养风险组(≥4分,89例)和无营养风险组(<4分,200例)的围手术期死亡分别为5.6%(5/89)和2.5%(5/200)(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分别为36.1%(31/83)和26.5%(51/196)(P>0.05).按NRS-2002评分,营养风险组(≥3分,105例)和无营养风险组(<3分,184例)的围手术期死亡分别为5.7%(6/105)和2.2%(4/184)(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分别为38.4%(38/99)和24.4%(44/180)(P<0.05).经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证实,NRS-2002评分是结直肠癌手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OR=3.14,95%CI:1.63~6.29).结论NRS-2002评分作为一种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可有效预测结直肠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营养风险评估 术后并发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骨折患者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后的二次骨折与死亡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予以常规治疗(内固定手术)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系统骨质疏松治疗(抗骨质吸收及补充钙剂),比较A、B组患者的二次骨折发生死亡。结果A、B组治疗前BMD-T值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BMD-T值及再次骨折时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二次骨折发生死亡的22.5%、20.0%高于B组的5.0%、2.5%,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骨折患者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对二次骨折发生死亡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系统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 二次骨折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力衰竭疾病患者通过早期预警干预护理的满意、感染死亡以及心功能影响。方法:摘取本院心内科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为期一年接诊的100例心力衰竭病患纳入研究,以患者入院顺序实施差异化分组护理,前50例入院患者纳入研究组,实施早期预警干预,后50例纳入参照组,实施基础护理,针对两组患者满意、感染死亡以及心功能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感染死亡均比参照组更低,两组满意和感染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心功能护理后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临床可以通过早期预警方案来对心力衰竭病患实时针对性护理,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有效改善,感染死亡均得到有效控制,值得推广。

  • 标签: 心力衰竭 早期预警 心功能 感染率
  • 简介:广东仁化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卢副大队长说:&quot;此起凶案,最终揭开真相时,还真不觉着这是个挺难办的案子.关键是,这案子牵涉进来的人物与故事实在是太复杂.你想想,几乎每一个人物的首次出现,都不是你想找的人,但你接着往下瞧,这人还一定和本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难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整起凶案,历时一月多,像是天天有人在给人做算不准的数学题,太伤脑筋了!&quot;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案子,让历经百战的刑警如此伤脑筋?

  • 标签: 死亡 秘密 公安局 仁化县 数学题 人物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钙磷代谢紊乱与PTH对透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制定相对应的治疗措施。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100例合并钙磷代谢紊乱和PTH的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浆磷每升高1mg/dL,每年死亡增加4%;血钙每升高1mg/dL,每年死亡增加16%;PTH的水平大于600pg/mL时,死亡就会明显增加,当大于900pg/mL时,死亡就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8%。结论分析透析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PTH与死亡,采取持续监测和个体化治疗,调节钙磷和PTH水平达目标范围内是减少骨病、血管钙化和降低死亡的关键。

  • 标签: 透析患者 钙磷代谢紊乱 PTH 死亡率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生命支持,心电监护仪观察动态心电变化,心电图识别基本知识,监测各种基本项目,心理护理和药物护理,在抢救期间给予电击除颤或胸外按压、药物处理。结果本组患者20例在24h获得控制,其余全部在72h得到控制。其中21例患者经过电除颤及运用心律失常药后复苏成功。结论护理人员必须对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有紧急的判断能力,熟悉心电图特点,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抢救程序,以提高疗效。

  • 标签: 恶性心律失常 心电监护 抢救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70-2013年山东省不同县(市、区)肝癌死亡的空间聚集性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肝癌防控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肝癌死亡数据取自山东死亡登记系统和全国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数据。利用死亡和年龄调整死亡等指标描述不同年代肝癌变化趋势,采用死亡差别分解法计算死亡变化中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的贡献值。采用ArcGIS 10.2软件用于空间分析,采用空间扫描统计软件SaTScan 9.4进行肝癌空间聚集分析。结果2011-2013年山东省肝癌粗死亡(29.89/10万)较1970-1974年(9.72/10万)和1990-1992年(22.08/10万)分别上升208.00%和35.37%,与2004-2005年(30.44/10万)相差不大。肝癌年龄标化死亡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3年标化死亡(12.62/10万)较1970-1974年上升60.97%,较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分别下降22.38%和21.81%。不同年代肝癌死亡的差别分析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肝癌粗死亡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口因素在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口因素对肝癌死亡上升的贡献值从1990-1992年的3.38%,上升到2004-2005年的29.36%,2011-2013年达到了46.16%。而非人口因素对肝癌死亡升高的贡献值呈下降趋势。从肝癌死亡空间分布来看,不同县(市、区)肝癌粗死亡差异较大,粗死亡在9.33/10万~65.33/10万之间。采用空间扫描统计软件进行肝癌死亡空间聚集分析可以发现多个肝癌高死亡聚集区,2011-2013年主要聚集区分布在胶东半岛地区,覆盖青岛、烟台及威海市的20个县(市、区),该聚集区内的肝癌死亡风险是其他区域的1.54倍。1970-1974年肝癌死亡空间聚集性分布与2011-2013年结果明显不同,主要聚集区分布在山东省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结论1970-2013年山东省肝癌死亡发生了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应根据这些变化趋势以及其地理空间聚集性,进一步探索肝癌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肝癌区域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肝癌 死亡率 空间聚集性分析 变化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死亡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入院的途径将其分为院前急救组与自行入院组,其中院前急救组40例患者接到求救电话后进行院前急救处理措施,自行入院组患者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统计两组患者预后结局及死亡。结果院前急救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明显短于自行入院组,P<0.05,并且院前急救组患者死亡明显低于自行入院组,临床预后结局优于自行入院组,P<0.05。结论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可有效节约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生存,改善临床结局及死亡,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院前急救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 预后结局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产妇定期做产检对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以及降低死亡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高危产妇120例,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为定期产检组,参照组为非定期产检组,每组各60例。对两组高危产妇的产后出血和子宫、产道情况以及新生儿的死亡、畸形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高危产妇在产道损伤、产前出血、新生儿的畸形及死亡、低体重儿的发生明显低于参照组的高危产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产妇进行定期的产检,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适合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高危产妇 定期产检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院前急救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死亡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院前急救,分析作用和效果。结果35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被稳定控制占比94.29%,转运中病情恶化的患者占比2.85%、死亡占比2.85%。结论院前急救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影响显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

  • 标签: 院前急救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值与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6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检测C-RP和血脂(TC、TG、HDL-C、LDL-C),并根据C-RP值的升高与正常分为两组。4年后再回访每位患者,并比较两组的死亡。结果C-RP升高组的死亡明显高于C-RP正常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冠心病、脑梗死患者的C-RP值与死亡密切相关。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 脑梗死 C反应蛋白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行集束化抗感染治疗对死亡的影响。方法:对我院70例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对症治疗组(对照组)35例和集束化抗感染治疗组(研究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死亡、休克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为28.57%,死亡为17.14%,研究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为8.57%,死亡为2.8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急诊感染性休克 集束化抗感染治疗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定期产检对减少高危孕妇母婴并发症和死亡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期间孕产保健门诊接诊的200例高危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定期产检进行分组研究,定期产检为研究组,不定期产检为对照组,两组例数均为100例。分别对两组孕妇妊娠情况和围产期新生儿问题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产妇妊娠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围产期新生儿的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孕妇接受定期产检不仅能减少母婴并发症发生,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死亡,提高救治水平的重要基础。

  • 标签: 定期产检 高危孕妇 母婴并发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对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中患者死亡的影响。方法:收录于2022.8-2023.8,收治的100例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患者。采用摸球法规范性分为2组,每组50例样本。对照组常规干预,观察组疼痛护理,分组探究干预的效果。结果:对照组疼痛50.00%、死亡24.00%,观察组16.00%,6.00%,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满意度76.00%,观察组96.00%,结果比较P<0.05。结论:疼痛护理在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中对患者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减轻疼痛和不适感,疼痛护理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降低其死亡

  • 标签: 疼痛护理 冠心病 重症监护室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