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薇甘菊颈盲蝽是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天敌昆虫。CYP4家族基因在专食性昆虫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探明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可为薇甘菊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ACE技术克隆薇甘菊颈盲蝽CYP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PmCYP4C1基因全长1713bp,其中ORF长1500bp,共编码50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为57.44ku,无信号肽;与其他昆虫CYP4家族基因的同源性大于40%,与温带臭虫CYP的亲缘关系最近。该基因在雌、雄虫各部位均有表达,且都是足部的表达量明显地高于其他部位;雌、雄虫的表达差异在于雄虫翅膀中的表达量明显地高于触角和残体,但在雌虫中这3个部位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且雄虫翅膀中的表达量显著地高于雌虫,是其2.37倍。【结论】薇甘菊颈盲蝽PmCYP4基因除参与代谢有毒物质外,其主要功能可能是编码与薇甘菊颈盲蝽运动相关的酶。

  • 标签: 薇甘菊颈盲蝽 细胞色素P450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 简介:【目的】防治稻水象甲的现有常规化学药剂的大量施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而其生物药剂单一,加之天敌匮乏,故开展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的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生物药剂的筛选已成为稻水象甲防治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方法】以越冬代稻水象甲成虫为试虫,采用室内点滴、田间喷雾等方法,对5种符合绿色生产标准药剂的毒力、拒食活性、防效药后取食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综合评价。【结果】室内生测方面:72h后对处理稻水象甲成虫的室内毒力显著;此外,对试验前后的取食斑面积进行比较,发现药后各药剂拒食活性差异显著,均表现出较好的拒食作用。田间药效方面:除0.6%苦参碱AS外,其他药剂对稻水象甲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效,100亿个孢子·mL^-1白僵菌OD、1.5%除虫菊素AS、7.5%鱼藤酮EC和6%乙基多杀菌素SC这4种药剂15d的田间防效为51.24%~82.55%;3d后各处理组田间新增取食斑数、取食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绿色水稻生产中,100亿个孢子·mL^-1白僵菌OD、1.5%除虫菊素AS、7.5%鱼藤酮EC和6%乙基多杀菌素SC均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可用于稻水象甲的防治。

  • 标签: 稻水象甲 生物药剂 毒力测定 拒食活性 田间防治
  • 简介:【背景】米尔顿姬小蜂是一种入侵我国台湾地区的植食性小蜂,能够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食用价值。目前在我国大陆没有分布,由于其个体微小,与近似种区别较小,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难以鉴定,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基因片段序列,探讨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并测定了米尔顿姬小蜂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各序列的碱基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COI基因部分序列,利用DNAMAN的MaximumLikelihood方法构建了米尔顿姬小蜂与膜翅目其他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426bp,COI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488bp。通过测序获得米尔顿姬小蜂16SrRNA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16SrRNA和COI基因的A+T含量均较高,存在较强的A+T偏向性。系统发育树显示,米尔顿姬小蜂与蚜小蜂科的Encarsiaberlesei亲缘关系最近,与姬小蜂科的Chrysocharisnautius、C.eurynota亲缘关系较远。【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米尔顿姬小蜂的分子鉴定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米尔顿姬小蜂 16S RRNA基因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分子鉴定
  • 简介:【目的】了解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可以为保护云龙湖水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7年对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利用1/16m2彼得逊采泥器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同时利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样,每年的5月和10月各采样一次,共采样10次。利用3种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选择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得出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较少,3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年际波动不大。云龙湖水质多年处于轻污染到中污染水平之间。优势物种中水丝蚓属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氮浓度,摇蚊幼虫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结论】云龙湖的水体有富营养化风险,应对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保护和水质改善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大型底栖动物 云龙湖 徐州 多样性指数 典型相关分析
  • 简介:【背景】米尔顿姬小蜂是一种入侵我国台湾地区的植食性小蜂,能够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食用价值。目前在我国大陆没有分布,由于其个体微小,与近似种区别较小,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难以鉴定,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基因片段序列,探讨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并测定了米尔顿姬小蜂线粒体16SrRNA和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各序列的碱基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COⅠ基因部分序列,利用DNAMAN的MaximumLikelihood方法构建了米尔顿姬小蜂与膜翅目其他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426bp,COⅠ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488bp。通过测序获得米尔顿姬小蜂16SrRNA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16SrRNA和COⅠ基因的A+T含量均较高,存在较强的A+T偏向性。系统发育树显示,米尔顿姬小蜂与蚜小蜂科的Encarsiaberlesei亲缘关系最近,与姬小蜂科的Chrysocharisnautius、C.eurynota亲缘关系较远。【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米尔顿姬小蜂的分子鉴定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米尔顿姬小蜂 16S RRNA基因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分子鉴定
  • 简介:本文通过室内模拟低温,研究了阿里山潜蝇茧蜂雌成蜂、9日龄蛹的致死中温度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雌蜂的砜分别为4℃下6.6149天,7℃下8.1235天,100℃下9.6161天,13℃下5.0257天,且在所有温度下都有死亡率陡升过程。9日龄蛹在不同温度下的LT50分别为4℃下8.4172天,7℃下8.1235天,10℃下13.9949天,13℃下18.4107天;同一温度下的蛹羽化率与保存天数的关系适宜用二次方程拟合。研究认为蛹的耐寒性强于雌成蜂,可以作为低温保存的虫态。

  • 标签: 阿里山潜蝇茧蜂 低温储存 羽化率 死亡率 线性拟合
  • 简介:【背景】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关于Bt蛋白对地下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是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方法】在转Bt基因水稻收割后的稻田里分别种植豌豆、紫云英和油菜作为后茬作物。分别于2013年1、3和6月3次采集不同后茬作物田中的土壤作为材料,于室内饲养赤子爱胜蚓,4周和7周后,测定蚯蚓的生长发育指标、存活率以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此外,还测定了不同深度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以及用Bt蛋白直接饲喂的赤子爱胜蚓的存活率。【结果】与种植过非转基因水稻MH63的土壤相比,分别种植过含cry2A和cry1C基因水稻后的土壤对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发育、存活率体内酶活性无显著影响。1月份和3月份转cry2A基因水稻田以及1月份转cry1C基因水稻田采集的表层土样中的Bt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地下10cm和地下20cm土壤中的含量,地下2层土样中的Cry2A蛋白含量之间无差异。3月份转cry1C基因水稻田以及6月份转cry2A和转cry1C基因水稻田的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均不受土壤深度的影响。种植的后茬作物对土壤中的Bt蛋白无显著消解作用。室内模拟土壤最高Bt蛋白浓度的条件下,Cry2A蛋白处理的蚯蚓存活率为96.7%,Cry1C蛋白处理的蚯蚓存活率为95.0%,两者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转cry2A和cry1C基因Bt水稻的种植对蚯蚓的生长发育和体内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标签: 转BT基因水稻 后茬作物 土壤Bt蛋白含量 赤子爱胜蚓 生长率 死亡率
  • 简介:【目的】明确不同生育期调查方法对棉田物种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选择合适的生育期调查方法开展转基因棉花的安全性研究。【方法】于2016和2017年,选择2个新型转基因棉花(GGK2,N15-5)及其亲本(K312,J14)为材料,使用3种调查方法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1)在整个生育期每7d调查一次(5月上旬—9月中下旬);(2)主要生育期调查(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和(3)6月中旬—8月下旬期间的3个棉铃虫发生高峰期调查。计算出不同调查方法下的棉田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总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结果】3种方法对物种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影响最大,第1种方法数值最大,第3种方法数值最小。2016年,转抗除草剂基因棉田(GGK2)与其亲本(K312)相比,3种调查方法得到的物种个体总数在节肢动物群落和害虫亚群落差异显著,其他指数无差异。此外,2016年与2017年相比,相同棉田中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生育期调查方法仅对物种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有影响,而对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无显著影响。因此,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中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生育期开展调查。

  • 标签: 转基因棉田 全生育期 关键生育期 棉铃虫 节肢动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 简介:冈崎姬小蜂是我国多种潜叶蝇的优势寄生蜂。鉴于蔬菜潜叶蝇尤其是入侵斑潜蝇在我国的肆意扩散和危害,本文总结了冈崎姬小蜂的分类地位、分布和田间发生、寄主种类、取食和繁殖、性比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田间应用进展。冈崎姬小蜂是一种抑性、卵育型的幼虫内寄生蜂,通过产卵寄生和取食2种方式致死寄主;雌蜂对寄主的偏好具有“寄主大小依赖型性别分配”现象;寄生蜂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性和极强的控害潜力,尤其适用于控制入侵我国的相对耐高温的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未来将以更高效利用该寄生蜂为目标,主要集中于:(1)生物生态学和环境适应性的全面深入研究;(2)雌蜂寄主取食行为特性生理机制的研究;(3)因地制宜的规模化饲养技术和释放应用技术研究;(4)与其他潜叶蝇寄生蜂的协同控害竞争共存机制研究。

  • 标签: 冈崎姬小蜂 卵育型寄生蜂 寄主取食 控害效应
  • 简介:【目的】二化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钙黏蛋白(cadherin,CAD)是一类重要的Bt杀虫蛋白受体,在获得二化螟钙黏蛋白基因(CsCAD1)的基础上,明确CsCAD1蛋白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的结合能力。【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CsCAD1基因片段,将构建的pET-28a-(+)-CsCAD1重组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Ni柱亲和纯化后SDS-PAGE电泳检测,利用westernblot和ligandblot技术分析其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重组载体可在表达菌株BL21中表达一个约44ku的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SDS-PAGE显示该蛋白条带单一,且纯度较好。Ni柱亲和层析纯化该目的蛋白后进行Ligandblot分析,结果显示CsCAD1重组蛋白可以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结合。【结论】CsCAD1蛋白可以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结合,是潜在的Cry蛋白受体,所得结果有助于阐明Cry1Ac和Cry2Aa蛋白对二化螟的作用机制。

  • 标签: 二化螟 钙黏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