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采用Al片和SiO2粉末为原料,以H2为保护气氛,通过气相沉积方法合成Al2O3纳米片。采用XRD、SEM、TEM和EDS等分析表征手段研究合成Al2O3纳米片物相组成、显微形貌和微区成分。结果表明:合成Al2O3纳米片具有光滑平整表面,厚度为100-300nm,具有完好菱方六面体结构。通过纳米压痕仪对合成α-Al2O3纳米片力学性能进行原位表征,利用Oliver-Pharr方法由加载.卸载曲线直接计算纳米片硬度和弹性模量,经计算得知α-Al2O3纳米片硬度值为26±5GPa,略高于单晶α-Al2O3块体材料;弹性模量为249+32GPa,仅相当于对应单晶块体材料55%左右。

  • 标签: 氧化铝 纳米片 气相沉积 纳米压痕 力学性能
  • 简介:以聚己内酯(PCL)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等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二甘醇(DEG)、(2,2-二羟甲基丙酸(DMPA)、N-甲基二乙醇胺(MDEA)作为扩链剂合成聚氨酯预聚体,然后加入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PCL/MDI/DEG新型聚氨酯水凝胶。研究扩链剂种类以及扩链剂DEG用量对聚氨酯水凝胶接触角、溶胀度、形貌等影响,并研究扩链剂对聚氨酯水凝胶载氯霉素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以DEG为扩链剂制备聚氨酯水凝胶亲水性最差,材料表面孔隙较少,氯霉素载药量最小,但前期药物释放速率比其它2种扩链剂制备水凝胶更快。而以带有羧基DMPA和带有叔氨基官能团MDEA为扩链剂制备聚氨酯水凝胶,亲水性较强,表面具有微孔结构,氯霉素载药量较大。随扩链剂DEG用量增加,聚氨酯水凝胶溶胀度增大,接触角逐渐减小,表面形貌无明显变化。

  • 标签: 聚氨酯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聚己内酯 二甘醇 亲水性 药物释放
  • 简介:采用宏观腐蚀、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在不同冷却速度下凝固Al-1%Si-0.5%Cu(质量分数,下同)合金宏观和微观组织。实验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对Al—Si—Cu合金凝固组织有显著影响。随着冷却速度增大,Al-Si—Cu合金凝固组织晶粒形状和尺寸以及第二相大小、形貌和分布都发生明显变化:炉冷试样晶粒为粗大树枝晶状,第二相呈带状富集在晶界处,宽度达15μm:铁模和铜模铸造试样具有典型铸锭组织,大部分第二相呈不到3μm宽线状富集在晶界处,但铜模铸造试样柱状晶区较窄,且晶粒较细小;水冷铜模铸造试样几乎完全为细小等轴晶,晶粒尺寸小而均匀,第二相呈直径约3μm细小点状弥散分布在α—Al基体中,可得到成分和结构都较均匀靶材。

  • 标签: Al—Si—Cu溅射靶材 冷却速度 凝固组织
  • 简介: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含Y2O3稀土钼合金,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钼合金断裂特征和组织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稀土氧化物Y2O3含量对钼合金组织和性能影响。研究表明:添加Y2O3能细化晶粒、改善钼合金晶粒均匀性和致密度、提高钼合金性能;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随Y2O3含量增加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Y2O3含量为1%时,抗拉强度达511.43MPa,屈服强度456.99MPa,分别是纯钼材料1.31倍和1.57倍,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在烧结坯中,Y2O3颗粒分布均匀,主要以球形和等轴状形式存在于晶界上。

  • 标签: 稀土氧化物Y2O3 钼合金 晶粒尺寸
  • 简介:采用无压熔浸法制备SiC/Al复合材料,并利用颗粒堆积和毛细管力静力学理论研究造孔剂含量对SiC/Al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对试样断口形貌进行分析,发现造孔剂含量为20%(质量分数)时,残余孔隙较小,而造孔剂含量为10%和15%时,残余孔隙较大。造孔剂含量对抗弯强度产生影响,随造孔剂含量增加,抗弯强度先增大后减小,造孔剂为20%时,抗弯强度出现最大值343.63MPa。

  • 标签: 造孔剂 抗弯强度 SIC/AL复合材料
  • 简介:以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水杨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α-噻吩基三氟甲酰丙酮为第一配体,二安替比林甲烷,三正辛基氧化膦、2,2'-联吡啶、邻菲咯啉及邻菲咯啉N-氧化物为第二配体,合成了系列铕三元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组成;研究了它们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研究表明,配合物紫外吸收主要表现为配体吸收,但是吸收峰位置发生了移动;红外光谱研究表明,配合物红外光谱不同于自由配体红外光谱,在400~500cm-1出现了吸收峰,这是Eu-O伸缩振动峰;荧光光谱研究表明,第二配体加入可以显著提高配合物荧光性能.

  • 标签: 稀土 苯甲酸 配合物 荧光
  • 简介:采用喷射成形方法制备2124铝合金坯,探索其热轧致密化工艺,并研究热轧变形量和变形温度对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材料最佳热轧温度为450℃,在该温度下热轧可以保持喷射成形工艺制备2124铝合金获得细小晶粒组织优势,且轧件可以获得较佳力学性能。热轧过程中,当总变形量小丁30%时,材料致密化速度较快;当总变形量达到40%时,材料基本完成致密化。当热轧温度为450℃,变形量为80%时,喷射成形+轧制后材料拉伸性能高于铸造+轧制材料。对喷射成形+热轧材料进行T6处理,材料强度可较大提高,抗拉强度达到502.2MPa,伸长率为12.23%。

  • 标签: 喷射成形2124铝合金 热轧工艺 致密化 组织 力学性能
  • 简介:采用高压扭转(highpressuretorsion)法将粒径比分别为1:1,1:7,1:21SiC颗粒和纯铝粉末混合物固结成金属基复合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维氏硬度计、万能试验机和扫描电镜研究不同SiC粒径比对SiCp/Al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与SiC粒径比1:1试样相比,粒径比为1:7和1:21试样中SiC颗粒分布更加均匀,颗粒间无明显团聚现象;大颗粒加入后对材料硬度影响较为复杂,1:21试样硬度值最低;材料伸长率分别提高130%和113%,致密度也高于1:1试样,材料断裂形式为韧性断裂。SiC粒径比为1:7试样致密度、伸长率高于粒径比为1:21试样,综合性能较好。

  • 标签: SIC颗粒 SICP/AL复合材料 高压扭转 显微组织 粒径比 力学性能
  • 简介:获得低粘度、高固相体积分数粉体悬浮液是陶瓷胶态成型前提条件。为了提高BeO粉体悬浮液固相体积分数,采用煅烧手段预处理粉体,研究煅烧温度(1200~1500℃)和煅烧时间(1~4h)对BeO粉体粒度、比表面积和烧结活性影响规律,并研究相同固相体积分数(40%)条件下,煅烧对BeO悬浮液粘度影响。结果表明:在煅烧过程中,粉体颗粒发生长大,比表面积和烧结活性均降低,温度影响明显大于时间,且煅烧时间低于2h时影响不大,煅烧温度高于1300℃后粉体相关性能大幅下降;煅烧降低粉体比表面积,除去表面的水分等吸附物质,改善BeO粉体表面性质,因此在相同固相体积分数(40%)条件下,粉体悬浮液流动性能得到改善,从而煅烧可提高悬浮液固相体积分数。

  • 标签: BEO 煅烧 比表面积 烧结活性 胶态成型
  • 简介:采用电磁悬浮方法,通过原位观察再辉曲线进行过冷Ti-46Al-7Nb亚包晶合金快速凝固研究,获得最大过冷度为240K。在一定过冷度下对悬浮熔体进行铜基底悬淬,进而对凝固合金微观组织进行分析。超过一定临界过冷度(ΔT*=205K),凝固模式将从具有包晶转变特征向包晶转变被抑制转化。当熔体初始过冷度ΔT≤ΔT*时,遵循包晶合金典型凝固规律,β相作为初生相析出,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包晶相α以包晶反应、包晶转变方式析出。当ΔT〉ΔT*时,β相直接凝固,包晶相α析出被抑制。包晶反应能否发生取决于包晶相α孕育时间τP与再辉后熔体完全β相凝固所需时间tβ相对大小。当过冷度相差不大时,通过改变凝固过程冷速,组织中获得β相向α"相马氏体转变。

  • 标签: 亚包晶合金 临界过冷度 显微组织
  • 简介:对厚度为25mmT851态2A97铝锂合金进行搅拌摩擦焊焊接,利用显微硬度、金相显微镜(OM)和透射电镜(TEM)等对焊缝显微硬度和微观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头基材硬度最高,热影响区和热机影响区硬度降低,焊缝中心硬度又升高,硬度最低位置在热影响区。焊核区发生动态再结晶,形成细小等轴晶粒;焊核区S′相全部溶解,T1相几乎全部溶解,在随后冷却和时效过程中,焊核区析出GP区和细小弥散δ′相;热影响区T1相部分溶解,S′相全部溶解,析出θ″相、δ′相和δ′/β′复合相。

  • 标签: 搅拌摩擦焊 铝锂合金 微观组织
  • 简介:采用氢化钛粉代替钛粉,与镁粉混合高能球磨,研究球磨工艺参数对粉末性能影响。采用机械合金化法这种非平衡态粉末冶金方法,通过高能球磨粉末,提高Mg在Ti中固溶度。利用激光粒度仪、X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仪器表征粉末性能。研究发现,随球磨时间延长,混合粉末粒径逐渐变小,确定16h为最佳球磨时间。Mg衍射峰随球磨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弱,球磨8h后基本消失,表明球磨过程可促使Ti和Mg原子合金化。选取4%(质量分数)硬脂酸作为过程控制剂,能有助于减小颗粒尺寸且能有效防止粉末冷焊,粉末收得率提高至73.3%。

  • 标签: 钛镁合金 球磨 过程控制剂 氢化钛 镁粉
  • 简介:用MSC.Marc软件模拟了在3种不同装粉方式下钛粉压制成形过程中粉末流动情况以及压坯密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装粉方式对粉末压制过程及压坯密度具有较大影响,与平式装粉方式相比,采用凸式装粉,试样烧结坯密度提高6%,孔隙分布均匀性得到相应改善.

  • 标签: 钛粉 粉末压制 数值模拟 装粉方式
  • 简介:对固溶态1441Al-Li合金板材分别进行T6时效,以及5%冷轧预变形后再进行150℃时效,即T8时效处理,通过晶间腐蚀(IGC)、剥落腐蚀(EXCO)实验、极化曲线测试及透射电镜(TEM)分析,研究时效制度对1441铝锂合金室温抗晶间腐蚀性能、抗剥落腐蚀性能及微观组织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经T6或T8时效处理后,随时效时间延长,合金微观组织由欠时效晶内析出均匀δ′相,变为晶内析出δ′相和S′相,以及沿晶界析出平衡相δ相和S相,因此合金抗腐蚀性能顺序为欠时效〉峰时效〉过时效。与T6时效态相比,经T8时效处理后,晶内析出δ′相和S′相数量增加、尺寸减小、分布均匀;同时,沿晶界析出δ相和S相数量减少,PFZ变窄,合金抗晶间腐蚀和抗剥落腐蚀能力提高。在3.5%NaCl溶液中进行极化曲线测试表现出相同结果。

  • 标签: 1441铝锂合金 晶间腐蚀 剥落腐蚀 微观组织
  • 简介:综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对穿甲弹用高密度钨合金实施添加微量元素合金化强化和旋转锻造、扭转变形、静液挤压等形变强化研究进展,以及对于绝热剪切机理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钨合金复合粉末、温压成形及预氧化活化烧结等特种制备技术方面的最新试验研究进展。通过全面分析目前我国穿甲弹用高密度钨合金试验研究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提出我国穿甲弹用高密度钨合金今后研制主攻方向,以及促进高性能穿甲弹用钨合金研制应采取策略与措施。

  • 标签: 穿甲弹 钨合金 研究现状 发展展望
  • 简介:以铝热反应法制备无昂贵合金元素添加纳米结构白口铸铁,采用XRD、OM、SEM和拉伸及压缩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碳含量对纳米结构白口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碳含量增加,白口铸铁由不同形态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其中层片状珠光体含量减少,粒状珠光体含量增加;层片状珠光体片间距分别为165、231和250nm。碳含量为3.5%,3.7%和4.3%纳米结构白口铸铁维氏硬度分别为552、577和575HV,抗压强度为2224、2460和2220MPa,抗拉强度为383、416和245MP,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伸长率为3%、2.5%和1%,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无昂贵合金元素添加纳米结构白口铸铁力学性能与Ni-Hard2铸铁相当。

  • 标签: 纳米结构白口铸铁 碳含量 组织 力学性能
  • 简介:利用具有平行流进液装置新型电解槽,在电解液总流量为18L/min条件下,采用不同进液模式制备电解铜粉,研究电解液进液方式对槽电压、电流效率、电解能耗和铜粉性能影响,对电解法制备铜粉节能降耗进行探索。结果表明,采用传统进液方式时能耗为3.01×10^6kJ/t,电流效率为94.42%,铜粉粒度为3.47μm,粒度分布集中;采用传统进液协同阴极双侧平行进液方式能有效地降低电解过程槽电压和电解能耗,并且随双侧平行进液流量增大,电流效率增加,能耗下降,但铜粉粒度增大。当双侧平行进液喷液口流量为6L/min时较合适,电解能耗较低,为2.55×10^6kJ/t,铜粉平均粒度为4.65μm,95%以上铜粉粒度小于7.2μm,且铜粉具有明显树枝状结构,与传统电解得到铜粉性质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当喷液口流量进一步增大至9L/min(即单独采用双侧平行喷液方式)时,电解能耗进一步下降至2.17×10^6kJ/t,电流效率提高至96.95%,但铜粉粒度增加至45.76μm,且粒度分布出现明显分级。

  • 标签: 电解铜粉 新型电解槽 电流效率 电解能耗 铜粉粒度
  • 简介:以AgNO3为原料,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采用快速加料方式制备高分散性超细银粉,用扫描电镜、ζ电位分析仪、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等对银粉进行表征,研究硝酸银溶液性质如硝酸银溶液浓度c(AgNO3)、初始pH值,以及表面活性剂加入对超细银粉形貌与粒径影响。结果表明,当c(AgNO3)>0.30mol/L时,银粉表面粗糙、形貌变得不规则且分散性变差。银粉粒度随硝酸银溶液pH值增大而减小,但pH增大到7.0时银粉团聚现象较严重。抗坏血酸分子在还原过程中具有自分散作用,在c(AgNO3)为0.2mol/L、初始pH=5.0条件下,不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即可获得分散性好、表面光滑、形貌规则球形银粉。在AgNO3溶液中加入分散剂PVP可适当减小银粉粒径,而加入丁二酸、吐温80、PEG、PAA和明胶等分散剂对银粉形貌改善不大。

  • 标签: 硝酸银浓度 初始PH值 表面活性剂 超细银粉 抗坏血酸
  • 简介:Al-Zn-Mg-Cu系超强铝合金因为高强度和高韧性,已作为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该文主要介绍国内外高强铝合金发展历程及最新研究进展,指出Al-Zn-Mg-Cu超强铝合金研究经历了高强低韧→高强耐蚀→高强高韧耐蚀→超强高韧耐蚀4个发展阶段,认为调控晶界结构及晶界析出相状态已成为目前铝合金研究重点;简要评述微观组织和晶界结构对超强铝合金性能影响,并介绍超强铝合金弥散相和形变—热处理工艺研究现状及其调控晶界结构和晶界析出相状态原理。最后指出寻找新型弥散相和开发新型形变—热处理工艺是提高超强铝合金性能重要发展方向和途径。

  • 标签: 超强铝合金 微观组织 晶界结构 弥散相 热处理
  • 简介:热等静压(HotIsostaticPress,HIP)技术是在惰性气氛中,在各向均衡气体高压力及高温共同作用下,去除材料内部孔洞及缺陷,以改善机械性质、使粉末材料及表面蒸镀物具一致性、通过扩散键结(diffusionbonding)改善焊接完整性等。热等静压适用于多种材料及器件,特别是铝合金、工具钢、钛、超合金以及蒸汽涡轮零、医学植入、自动化铸件、靶材与粉末冶金制品等。考虑到近年来随着高密度、高传输速率光储存媒体及平面显示器发展,靶材研究与开发,巳成为光学薄膜制造关键技术,该文作者以热等静压方法改善金属靶材,比较热等静压前后靶材性质差异和论证批量生产可行性;并探讨热等静压处理对靶材性质影响、比较其显微结构变化,以评估热等静压改善金属靶材材之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利用l100℃,175MPa,4h热等静压制备流程条件,对3种不同成分配比之Cr-Si热压靶材进行热等静压处理,均可有效改善孔隙率,其中以50Cr-50Si热等静压效果最为显著,孔隙率可有效降低60%。此外,靶材在经过热等静压后,由于炉内气体纯化效应而使得靶材氮、氧浓度皆有所上升,尤其是Si以单独元素形态存在时更甚,从而造成靶材纯度受到影响。

  • 标签: 热等静压 扩散键结 靶材 孔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