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一、海洋战略新疆域解读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召开的"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提到"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竟技场"。非常精炼地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秉持的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以及新疆域的领域做了明晰的勾勒。新疆域的概念为什么会被提出?

  • 标签: 海洋战略 疆域 法治 人类命运 共同体 日内瓦
  • 简介:中国与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两国边界线绵延4300多公里,特别是东段边界一衣带水,毗邻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沛的水力资源为两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然而,两国近年来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开发,给界河、界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加剧。双方毗邻地区生态安全合作迫在眉睫。

  • 标签: 中国 俄罗斯 生态安全 非传统安全
  • 简介: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是研究与观察国际关系法治化的绝佳素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使得涉及海洋问题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治理在法治化方面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但是,由于《公约》在"精确性"方面有待加强、在"授权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整合,《公约》内部蕴藏了碎片化的基因,这也使得各国在海洋关系法治化道路上遭遇暗礁。特别是《公约》十五部分有关强制争端解决程序在缺少制衡的情况下,更可能被滥用。缔约国都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公约》的解释实践中,使得《公约》成为真正的"公器",体现最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利益,防止争端解决程序的片面利用,造成《公约》解释的碎片化和国际法治的倒退。

  • 标签: 南海仲裁 海洋法公约 强制争端解决程序 法治化 碎片化
  • 简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经过提出、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已成为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包括在基本目标、指导原则、重要理念、基本方向、主要任务以及具体路径等方面的确立,形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及思想。而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依法治海。其法律基础主要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基本体系1.海洋强国含义之变迁。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强国战略 依法治海 中国 简论 循环系统
  • 简介:中国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整体上历经起步探索(1978~1993)、逐步发展(1994~2009)、全面发展(2010~2014)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国家安全法治研究都脱离不开其时代背景。贯穿四十年的国家安全法治研究的主题是,围绕“国家安全”法律内涵即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本体论展开多维度思考与探索。其研究重点涵盖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研究、国家安全法与部门法的关系、国家安全法学科独立性及其发展等方面。法律意义上“国家安全”的内涵也经历了从“传统(政治)安全”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转变过程。针对实践需要,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日益深化和繁荣。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新时代国家安全法治研究面临的时代命题包括相关法律体系的建构和阐释,深化国家安全法与相关法律的有机衔接研究,研究方法创新与满足各领域国家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等等。未来仍要坚持聚焦国家安全法治基本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法治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主题变奏 学科独立性
  • 简介:2008年美国大选在即,经济问题仍将是选民的首要关注点。美国的政治版图和力量格局正在经历新的调整,党派政治分裂的局面难以改观。这种政治生态中的两极化与选民期待的“超越党争”的大选气氛相互交织,将会对美国政府的未来政策以及美国对外关系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美国总统选举 2008年大选 政治生态 美国对外政策
  • 简介:2017年7月18日,由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主办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法治问题研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人大、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北京市国家安全法学研宄会、上海市国家安全法研宄中心、国家安全工作研宄所、重庆国家安全研宄会、云南省文化交流中心、内蒙古国家安全法治研宄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江南社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信息安全》杂志社、

  • 标签: 国家安全观 法治问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级人民法院 国家安全工作 社会学院
  • 简介: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具普遍性的存在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都与生态问题有关,文化也不例外。当全球进入"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时代的时候,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构成了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认知系统的新生态特征。文化生态安全是这一现代性的表征。文化生态构成的多重二元结构是文化生态安全构成的结构方式。内部性与外部性文化关系冲突是引发文化生态危机和国家文化安全危机的原因。塑造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和内部文化环境是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文化生态保障。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的存在形态与结构样式,是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机制,文化多样性安全是文化生态安全实现的前提。中国要实现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安全的同时,实现从单一时空领域里的文化安全走向系统整体范畴的文化安全,在生态文明系统整体安全观的基础上,建构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的新认知系统。

  • 标签: 文化生态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 文化多样性安全 文化生态构成多重二元结构
  • 简介:澜沧江-湄公河是从中国出境后流经国家最多,对周边关系影响最大的河流,水能资源和生态资源是其流域的两大优势资源,但对前者的开发和后者的保护长期未能协调兼顾,水能开发不断酿成生态环境恶化。本文试图从生态资源保护的视角探讨湄公河流域的能源开发问题,提出挽救湄公河生态资源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过去一味追求发展大中型水电和在河流主干道上修建拦河大坝的传统做法,把水能资源利用纳入发展小水电的轨道,同时,大力开发该流域极为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资源,运行多种新能源并行的开发机制。

  • 标签: 湄公河流域 能源资源 生态资源保护
  • 简介:随着南海区域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南海海洋环境面临沿海栖息地退化、过度捕鱼和陆源污染等巨大风险。台湾在南海问题上与大陆有着同样的根本立场和面临着同样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挑战,因此两岸在南海区域进行合作具有必然性。在合作机制上应确立基本原则、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及执法合作等方面的研究。以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所环绕的南海北部区域是两岸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两岸南海合作的核心区域及发展平台,在国内一体化进程中尝试将包括台湾在内的南海北部区域进行"一体化"构建,并对该过程中各单元立法协调机制进行研究,为两岸合作及整个南海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提供一个新思路。

  • 标签: 南海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峡两岸 合作机制
  • 简介: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和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中国的发展和安全与国家法治建设关联日益紧密。法治建设支持着中国的发展与安全,发展与安全依靠法治的支撑和保障。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法治建设与国家安全的内在关联,借鉴世界各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加强国家法治建设,促进国家安全和发展。为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拟定于2015年9月13-14日在洛阳联合举办第八届名家论坛学术研讨会。

  • 标签: 国家安全 法治建设 学术研讨会 洛阳 论坛 名家
  • 简介:本文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通过对传统国际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分析,总结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生态环境的新特点,初步探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模式选择,并在充分尊重区域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提出推进中国—东盟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地缘要求.

  • 标签: 中国—东盟 人民币区域化 国际金融 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