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构建医学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本研究对5所医学院校3 752名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在双创课程设置、项目指导等方面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医学院校的教育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研究构建包括5个主要功能、3层架构的基于云计算和开源技术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平台整合高校、政府资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快项目落地,促进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开展有益的探索。

  • 标签: 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平台 医学院校
  • 简介:摘要医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受实验成本高、过程长、形态学教学难度大及临床标本生物安全性等相关限制,导致很多项目无法开展。虚拟实验平台通过整合课程实验、增加实验检测项目、创建形态学检验数据资源库、创建检验仪器设备虚拟操作平台及虚拟实验考核操作平台,可突破常规实验教学在时间、空间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在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医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现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期望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借鉴。

  • 标签: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医学检验技术 实验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新模式的应用和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5级110名护理本科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2016级105名护理本科生为试验组,在传统课堂讲授法教学基础上,利用企业微信设计并构建"教学在线"移动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同时,邀请内科学授课教师加入平台,同步进行线上教师间、师生间互动及教学资源上传。比较2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并于学期末进行护理本科生对内科护理学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教师和学生对应用移动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及平台功能持肯定态度,6/7的教师和94.3%(99/105)的学生支持推广该辅助教学模式,所有教师及大多数学生(92.4%,97/105),认为内科学授课教师的参与提高了教学效果。应用移动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后,护理本科生对内科护理学教学满意度明显提高,对照组和试验组教学满意度总体评价分别为(4.00 ± 0.42)、(4.83 ± 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06,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80.90 ± 5.11)、(74.86 ± 7.3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0,P<0.05)。结论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满意度和学习效果。

  • 标签: 信息化 移动教学平台 护理 本科生
  • 简介:摘要移动健康成为慢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及日常护理可通过基于移动平台的健康管理模式,实现科学的、连续的和针对性的患者管理。移动平台最大的特点可随时随地建立互动关系,比如根据需求进行预约提醒、血糖高值预警、医患即时沟通等,大大提高医患沟通效率,优化医患关系。本文对短信服务、即时通讯软件以及手机应用程序3种医患互动类移动平台在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移动健康平台的开发推广、干预试验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糖尿病 健康管理 医患互动 移动平台
  • 作者: 张娟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襄阳441000
  •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开展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2年11月到我院治疗的10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将样本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每组各52例。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出现的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结果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在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和稳定性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能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修复,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渐进式康复护理;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镜检查前给予基于电视平台的术前教育对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和检查配合度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分别选取2018年1—6月和2019年1—6月于北京友谊医院行肠镜检查的患者为对照组(n=142)和观察组(n=133)。对照组接受传统口头宣教模式,观察组接受基于电视平台的视频宣教。采用波士顿肠道评分标准(BBPS)和检查配合程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和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肠道准备BBPS总分(7.03±0.39)分,检查配合程度总分(9.19±2.5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908、-5.454;P<0.01)。结论基于电视平台的术前教育可以改善肠镜检查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提高患者的检查配合度,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肠镜 肠道准备 电视平台 肠道准备质量 配合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期治疗胫骨平台超近端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7例胫骨平台骨折超近端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7例患者均I期急诊行血管探查手术,等待7~14 d至软组织条件改善后进行二期骨折确定性手术,观察肢体软组织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定期随访。结果6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手术切口感染、内固定物外露、皮肤坏死等并发症。1例局部软组织及肌肉坏死,清创换药伤口植皮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5(10~26)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X线愈合时间平均为5.5(4.0~8.6)个月。5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超过90.0°,平均伸膝2.0°,屈膝100.6°。按膝关节HS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可1例。结论胫骨平台超近端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应及时诊断、早期正确处理,一期尽早修复损伤动脉重建血液供应,临时外固定装置固定骨折,小腿骨筋膜室早期切开减压加创面VSD处理,二期行骨折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金属接骨板内固定是一种可行的阶梯治疗手段。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超近端 腘动脉损伤 分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平台患者个案管理在中老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间本院中老年肠癌住院患者100例,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6.88±9.83)岁;试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4.06±10.37)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互联网平台患者个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心理状况、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中老年肠癌患者清蛋白、前清蛋白和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定量表(PG-SG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清蛋白、前清蛋白分别为(39.94±7.06)g/L、(0.33±0.06)g/L,均高于对照组(36.74±6.62)g/L、(0.25±0.05)g/L,PG-SGA评分为(4.26±1.38)分,低于对照组(5.96±1.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中老年肠癌患者心理痛苦温度计(DT)、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DT评分为(2.68±1.67)分,低于对照组(4.52±1.47)分,FACT-C评分为(168.86±16.01)分,高于对照组(128.42±10.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0%(48/50),高于对照组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肠癌患者实施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案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和心理痛苦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互联网平台 肠癌 个案管理 中老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火神山医院生物安全尸检病理平台的创建与应用,分析生物安全尸检病理平台的可行性和运用效果。方法通过设计布局、筹措仪器设备、检验检测方法和效果评估等方法来分析生物安全尸检病理平台的可行性和运用效果。结果生物安全尸检病理平台共完成26例系统尸检和微创尸检(穿刺)8例,无一人感染。病理原创性发现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SARS病理特征的鉴别、呼吸衰竭机制的新认识与救治意义、新型冠状病毒的全身分布与播散机制、"炎症风暴"的病理基础、某些肿瘤标志物升高的细胞来源以及转阴患者肺部病理与纤维化特点等,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诊治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结论尸检病理研究对于新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及早介入。推进生物安全尸检平台规范建设是新突发传染病病理学研究的关键。病理研究需和临床诊治互促结合,才能发挥两者的最大作用。

  • 标签: 生物安全 尸检 病理 平台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医疗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为临床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可利用的数据,推进医疗数据在临床科研中的深入应用。方法根据全院级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目标,将多个主要临床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后进行数据清洗、加工和解析,最终汇聚到统一平台中,形成有价值、可被利用的数据资源。结果构建面向临床科研的全院级医疗大数据平台,该平台累积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04年以来,1 342万余名患者的5 000万余次就诊数据,设计了面向分析的医院科研通用数据模型,并能够按照模型在平台上进行科研数据查询与导出,建立了医院临床科研数据管理规范和服务机制。结论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数据治理实践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基于医疗大数据的高水平科技攻关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基础,进一步提升了临床科研效率和质量。同时,在确保数据安全、合规利用的基础上,从全院视角对临床科研数据进行了管控。

  • 标签: 临床科研 医疗大数据 科研管理 数据治理
  • 简介:摘要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教学组开展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学习平台在内分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采用移动学习模式,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记忆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移动教学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问题能及时反馈解决。本院通过内分泌教学组对内分泌课程采用超星学习通APP,期望对未来医学课程移动教育模式的开展提供积极参考。

  • 标签: 内分泌课程教学 学习通APP 移动教学 全程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信平台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微信平台优化AECOPD患者的急救接诊程序,根据流程优化时间将聊城市传染病医院接诊的AE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51例)和观察组(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4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院前急救时间、通气完成用时和静脉通路建立用时均低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救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和CAT评分较急救前明显下降,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均P<0.05),且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和CAT评分低于对照组,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17.65%,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ECOPD患者院前急救中利用微信平台对急救接诊程序进行优化,能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改善AECOPD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提高急救成功率。

  • 标签: 微信平台 院前急救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接诊程序
  • 作者: 赵楠 金莉萍 方金赢 杨春 王成功 周捷 蒋铁建 张江林 许景灿 韩辉武 胡建中 黄伟红 周秋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长沙 410008,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贵阳 550001,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476000,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41640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重建外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长沙 410008,移动医疗”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糖尿病足病情发展迅速,且致残、致死率高,其治疗需要及时地多学科综合治疗和转诊。目前我国就诊转诊流程繁琐,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且均在线下开展,同时由于大多数足溃疡患者都伴有行动不便,这些原因导致糖尿病足患者不能及时得到规范化诊疗,甚至因为延误诊疗造成严重后果。医联体的出现与发展为患者的就诊转诊提供了绿色通道,人工智能及智慧医疗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在社会、临床需求及政策驱动下,我们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集糖尿病足分级评估、综合会诊、规范化治疗为一体的“掌上益足”智能诊疗平台,并实现在医联体内的推广和应用。现对智能平台进行介绍,以期为智慧化医疗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 标签: 糖尿病足 多学科会诊 双向转诊 智慧医疗 平台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中古代医案库、现代医案库、共享医案库及名医医案库所收录的相关医案,对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属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获得医案107个,涉及中药225味,其中核心用药为甘草、陈皮、黄连、茯苓、吴茱萸等;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核心药对为甘草-陈皮。核心处方由甘草、陈皮、黄连、吴茱萸、茯苓、海螵蛸、蒲公英、枳壳、白芍、柴胡、姜半夏、香附、木香、竹茹、枳实、砂仁、白术等17味药组成。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治疗主要以柴胡疏肝散、左金丸、温胆汤为基础,同时结合临床进行药物加减。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古今医案云平台 中药 吐酸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CT图像与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完全断裂的关系。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就诊于天津大学天津医院的合并MCL损伤的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患者59例,男32例、女27例,年龄(42.4±12.3)岁(范围19~65岁);伸直型损伤26例,屈曲型损伤33例。根据术前MRI和术中完成骨折固定后的外翻应力试验将患者分为MCL部分损伤组和完全断裂组。在CT片上按照孙杰等提出的胫骨平台外侧髁ABC骨折分型确定骨折位置并测量胫骨外侧平台塌陷深度(lateral plateau depression,LPD)。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LPD与MCL完全断裂的关系。结果59例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合并MCL损伤患者中部分损伤42例、完全断裂17例;按照ABC骨折分型:伸直型损伤(累及A区)26例,包括AB型21例、ABC型5例;屈曲型损伤33例,包括B型19例、BC型12例、C型2例。其中17例MCL完全断裂均发生于伸直型损伤,包括AB型14例、ABC型3例。MCL完全断裂组和部分损伤组LPD分别为(11.7±5.3)mm(范围4.3~28.1 mm)和(11.5±4.8)mm(范围3.8~23.6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567);LPD诊断MCL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504。伸直型损伤患者26例,其中MCL完全断裂17例、部分损伤9例,LPD分别为(11.7±5.3)mm(范围4.3~28.1 mm)和(6.6±1.8)mm(范围3.8~9.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09);LPD诊断MCL损伤的最佳预测截断值为7.25 mm,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77.8%,AUC为0.868。结论当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位于伸直型损伤区且在冠状面CT片上测量LPD>7.25 mm时应特别注意是否合并MCL完全断裂,在完成骨折固定手术后需要对MCL进行修复。

  • 标签: 胫骨骨折 内侧副韧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hatzkerI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选2018年1—12月梧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SchatzkerI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手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术后常规开展护理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比较2组患者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肿胀度与术前术后Harris评分系统(HSS)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分别为(92.58±20.65)、(8.40±2.32)d,短于对照组的(108.56±25.38)、(15.86±2.80)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930、12.309,P<0.05)。观察组术后2周及6周的膝关节肿胀度分别为(1.42±0.58)、(0.52±0.25)cm,小于对照组的(1.86±0.62)、(0.78±0.34)c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10、3.697,P<0.05)。2组术前Harries评分系统(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6周,观察组的HSS评分分别为(62.36±6.85)、(70.32±5.69)分,高于对照组的(58.42±6.02)、(63.45±6.2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592、4.864,P<0.05);2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7.22%(35/36),高于对照组的83.33%(30/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956,P<0.05)。结论对于SchatzkerI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可快速缓解其肢体肿胀,促进其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使其早日康复,提升其满意度。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康复锻炼 膝关节功能 骨折愈合时间
  • 简介:摘要以纳米材料为平台发展起来的诊疗一体化技术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诊疗一体化纳米平台,其在疾病诊疗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前景。随着纳米医学的迅速发展,磁性纳米颗粒(MNPs)的合成工艺不断成熟。MNPs具有表面易于进行化学修饰、形状和粒径可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及磁学性能优良等优点,使其在疾病诊断、药物靶向递送、医学成像、热疗和放射治疗等临床治疗领域广泛应用,也使其成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优质材料。综述了MNPs在磁导向递药、磁热疗和多模式成像这3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作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优势,并对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标签: 磁性纳米颗粒 诊疗一体化 药物靶向 磁热疗 多模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在医学专业人员获取知识中所发挥的作用,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借助"腾讯问卷"平台设计电子版调查问卷,通过Spine脊柱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微信群和朋友圈转发,对医学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学专业人员的一般情况、医学专业人员对Spine脊柱微信公众平台的评价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对其获取知识的影响。回收问卷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回收901份有效问卷,91.9%(828人)的医学专业人员选择休息时间为最合适的推送时间,选择最多的是18:00—21:00;对于推送频率多数选择"1周2次";97.3%(877人)的医学专业人员对Spine脊柱微信公众平台的总体评价选择了"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医学专业人员对Spine脊柱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文章质量评分为(8.5±1.4)分;79.1%(713人)的医学专业人员关注了5个以上医学微信公众平台,最看重推送内容的质量和可靠性;92.7%(835人)的医学专业人员认为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对提升专业知识面"帮助非常大"或"帮助比较大"。在获取最新专业知识的渠道方面,68.4%(616人)的医学专业人员选择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文章",仅18.4%(166人)的医学专业人员选择了"传统纸质媒介(期刊杂志、报纸和书籍)"。结论微信公众平台针对关注人群、固定时间和频率推送原创文章,有利于医学专业人员获取知识,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补充形式。

  • 标签: 微信公众平台 继续医学教育 问卷调查 医学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