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傅菲的散文,主要集中在对其生活的乡村的刻画,他笔下乡村场景本身之庸常、琐屑、刻骨,消失和变幻之快,以及作者的执着和深情,几乎形成一种风车面前的堂吉诃德式的角力场景。时代的剧烈变动,个体精神活动的细密、复杂和连续,以及一个文弱书生以柔弱方式显现的强大乡愁和不知疲倦,构成傅菲散文强烈的个人风格。

  • 标签: 乡村书写 生命意识 乡愁
  • 简介:傅菲的饶北河系列散文中,河流与村庄是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在对乡村河流的描写中折射出渺小卑微的人物的命运与疼痛,从乡村衣食住行的一个个具体物象中去理解生活。傅菲是个有着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是个为语言而活着的作家。

  • 标签: 村庄 河流 文体意识
  • 简介:权力存在于空间结构之中,以微观隐秘的方式渗透其间。在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中,他掀开英帝国乡村神话的面纱,让我们看到自然风景和乡间庄园是被帝国权力浇铸而成的。乡间自然风景在人为建构下成为界划自我和他者的标准。乡间庄园通过内外空间的分配和区隔确定严密的等级秩序。透过权力化空间构形的剖析,石黑一雄将社会的权力规训机制用空间的方式系统地展示出来,使人们体悟到萦绕于周遭的压制之源,即空间化的权力。

  • 标签: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权力 乡村神话 英国性
  • 简介:InStacyAlaimo'slatestfull-lengthstudy,Exposed:EnvironmentalPoliticsandPleasuresinPosthumanTimes,Alaimocontinuesherinterestsinecofeminismandmaterialecocriticismandexpandsthattoincludeposthumanism.TheauthorofanearlyimportantecofeministstudyentitledUndomesticatedGrounds(2000)(inwhichshereappraisedtheideologicaltiesbetweenwomenandtheso-callednaturalworldthatwerebeingdenigratedbyotherpoststructuralistthinkers),Alaimocatapultedtobecomeamajorforceinecocriticismandtheenvironmentalhumanitiesatlargewithhertermtranscorporeality.Nowakeywordinecocriticism,trans-corporealityfirstgainedwidespreadattentioninAlaimoandSusanHekman'seditedanthology,MaterialFeminisms(2008)andAlaimo'smonographBodilyNatures(2010).

  • 标签: Stacy Alaimo's latest FULL-LENGTH STUDY
  • 简介:格列佛对失明的焦虑让我们关注斯威夫特对“肉眼”和“心眼”的区分。斯威夫特把生理眼光从理性认知的视觉修辞中剥离出来,否定视觉相对于其他感官的优越性,质疑“眼见为实”的真实性,藉此破坏殖民话语自我合法化的基础并揭露了英国游记(考察报告)对爱尔兰“生蛮”的他者化叙述。在斯威夫特看来,“客观”叙述下掩盖的冷漠与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视而不见”都是“人性弱点”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败坏”。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视觉隐喻 爱尔兰问题
  • 简介:如同在中国古典研究领域,在西方古典学领域里也存在着“考证”与“义理”的交互关系问题,并具体表现为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被青年时期的尼采推向了极致,本文便以尼采论述的“荷马问题”为例证,将这一问题置于18世纪末古典语文学在德国的兴起以及贯穿19世纪德国古典学的两大潮流——“人文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思想史脉络来理解,呈现其中内含的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本质性争执,试图阐明“古典语文学”从何种“义理动机”与“价值判断”证得“荷马之道”为“古典主义”,而尼采如何对“荷马问题”进行重估,运用从“古典语文学”转化而来的“哲学”将“荷马之道”推向“前古典世界”(一个涌动着原初的创造力和毁灭力的希腊精神的母腹),从而为20世纪的早期希腊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

  • 标签: “荷马问题” 尼采 古典语文学“ 古典主义”“ 历史主义”
  • 简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梳理了2014—2018年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成绩,对相关研究加以评论,以辨认新的问题域、方法与增长点。

  • 标签: 中外文学关系 问题域 方法 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