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收治住院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用药对照组(n=45)与采用微生物检验干预观察组(n=45),比较两组炎症因子水平,评估用药情况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RP(6.17±1.02)mg/L、PCT(0.13±0.03)ug/L,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时间时间(4.30±0.85)d、住院时间(7.34±1.20)d,短于对照组;合理用药率95.56%,高于对照组77.78%;医院感染率4.44%,低于对照组17.78%(P<0.05)。结论:对感染性疾病患者通过微生物检验干预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可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且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医院感染 用药合理性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处方点评在药剂科应用中对门诊处方质量以及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具体影响。方法:从我院门诊2020年9月-2021年8月开具的处方中择取430张进行实验探索,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215张,实施药剂科处方点评前)与实验组(215张,实施药剂科处方点评后),并对两组处方用药情况及用药不合理现象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实验组处方用药情况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用药不合理现象低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处方点评法合理应用到药剂科日常工作中,可以进一步提高门诊医生开具处方规范性,增强临床用药合理性,降低各种用药不规范情况,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药剂科 处方点评 门诊处方质量 用药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采用药物指导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药物指导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生化指标 糖尿病 药物指导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前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合理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药剂科干预的接受院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共60例,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实验组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基础上进行抗菌药物药剂科协同用药管理的方式。观察采用不同药品管理手段的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恢复情况、并对患者整体药物使用费用以及用药合理性等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经过药剂科参与的抗菌药物管理应用后其住院时长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效果也较单纯采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干预的患者评估结果好。对比两组入院后药品费用能够发现实验组患者药品费用更低,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药剂科联合干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的办法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用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医疗成本,有助于入院就诊质量以及医疗环境的提升。

  • 标签: 药剂科 用药管理 特殊使用级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对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诊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用药指导,观察组(52例)给予合理用药指导,对比两组血压水平控制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用药依从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用药依从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对高血压患者稳定血压有积极意义,患者服药依从性显著提升,不良发生率较小,值得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合理用药指导 依从性 不良反应 血压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内科临床常用口服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方法:研究阶段内所有的分析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即消化内科在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患者的相关资料,从所有患者资料中选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师对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干预作用。方法:对本院静脉中心在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间的1250份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析,处方均经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师进行点评、调整、修正;分析不合理处方类型。结果:1250例不合理用药处方在经过药师干预后,采纳了药师意见进行调整。在1250份不合理用药处方中,不合理处方类型包括:溶媒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重复给药、药品给药途径不适宜等多种原因,其中排在最前位的原因是溶媒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静脉营养液不合理使用。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师给予用药指导,可以通过及时干预,并能够提高静脉用药安全、有效,能够加强并规范医疗机构药物使用安全性。

  • 标签: 静脉用药 调配中心 药师干预 不合理用药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上实行药学干预的临床合理用药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200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一般用药指导)与观察组(药学干预指导),对比不合理用药、各项用药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的不合理用药率及不良反应率低(P<0.05);观察组用药时间、费用及药物利用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学干预可有效减少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上不合理用药问题,提升用药安全、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凸显其应用价值,可推行使用。

  • 标签: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 药学干预 临床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治疗中风心脑血管病的合理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本院收治中风心脑血管病患者参与研究,从中随机抽选患者80例,研究时间范围为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将这80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对照组中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丹红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相关指标以及总有效率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组间数据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对中风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丹红注射液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中风心脑血管病 临床疗效 血液相关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对提升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实施药学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纳入对象均为本院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患者,总计96例,筛选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根据收集阶段是否实施药物干预作为分组依据,各48例。对照组收集阶段未实施要学干预,观察组收集阶段对工作进行优化及改革,推行药学干预,对比不同阶段用药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合理用药率、医生知晓率高于对照组,耐药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学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提升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合理性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显著提升用药安全性,避免发生抗生素耐药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喹诺酮 抗菌药物 药学干预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常用药物的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进行老年高血压治疗的68例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了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用药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规范化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患者治疗后效果低于观察组中患者,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用药管理期间,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降压药,对患者血压进行平稳控制,药物剂量适当,是提升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其不良反应出现率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老年高血压患者 常用药物 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药剂师参与抗菌药物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药剂师未参与处方管理,研究组药剂师参与到处方管理当中,对比两组联合用药率、不合理用药率。结果:两组单用与二联用药率对比,P>0.05,三联及以上用药率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合理用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剂师参与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当中,能够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值得应用。

  • 标签: 药剂师 抗菌药物 处方管理 联合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住院治疗的1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微生物检验,对照组组患者使用非微生物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和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包括药物使用不当11例(2.2%)、联合用药不合理13例(2.6%)、用法用量不恰当19例(3.8%)以及抗生素滥用22例(4.4%),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13%;对照组患者中药物使用不当27例(5.4%)、联合用药不合理36例(7.2%)、用法用量不恰当28例(5.6%)以及抗生素滥用53例(10.6%),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2例、呼吸道感染1例、伤口感染1例、胃肠道感染2例,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1.2%;对照组患者中尿路感染7例、呼吸道感染4例、伤口感染3例、胃肠道感染7例,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临床合理用药 医院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加强药学干预对老年呼吸内科抗生素药物合理使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老年呼吸内科接受抗生素治疗的40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使用抗生素过程中给予常规药学干预,干预组给予临床药师加强药学干预。对比2组干预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合理用药率、三联及以上抗生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抗生素疗程、单联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药师加强药学干预在老年呼吸内科抗生素药物合理使用中可提高抗生素合理使用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抗生素 临床药师加强药学干预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方法 针对2022年1月至2022年月期间选择我院就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在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237例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分析给药途径、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抗菌药物使用类型、不良反应发生部位。结果 237例患者分别采用口服、静滴、静推三种方式给药,其中静滴占比最高(96.62%),次之为口服(2.11%),第三为静推(1.27%);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包括频繁换药、无指征用药、给药时间过长、药物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未按规定剂量用药以及药物联用方法不当,其中给药时间过长占比最高(34.18%),次之为滴注速度过快(32.07%),第三为药物浓度过高(15.61%);抗菌药物使用类型包括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及其他类,其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35.86%),次之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20.25%),第三为喹诺酮类(16.46%);不良反应发生部位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组织以及心血管系统,其中皮肤组织占比最高(52.74%),次之为消化系统(22.78%),第三为神经系统(11.39%)。结论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会对患者治疗有效性、治疗安全性造成影响,临床在应用时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发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正确手段干预,以实现抗菌药物的治疗价值。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干预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医院西药房管理工作,旨在探究应用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的实际效果及价值。方法 对照组为2022年5月到2022年8月未实施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的540例患者,观察组为2022年9月到2022年12月实施的540例患者,观察两组数据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7.78%)相比,观察组(1.67%)药品出错率更低,P<0.05;与对照组(87.22%)相比,观察组(98.33%)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在医院西药房管理过程中实施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的效果明显好于不实施监管制度,不但可减少药品出错的发生情况,同时还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该管理制度的应用效果比较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药品合理分类 监管制度 西药房 管理制度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对其临床合理应用以及对药学服务质量提升的影响。方法 将本月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间未开展中药处方点评期间的200例中药饮片处方及其患者作为参照组,将本院在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开展中药处方点评的200例中药处方及其患者作为探究组,将两组处方合理性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探究组处方合理性以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采用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可有效避免处方出现不合理情况,对提高用药合理性具有重要价值,还可有效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 药学服务质量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合理的成分输血的临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为患者及时补充红细胞来进行治疗,治疗组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输血科进行会诊制定成分输血方案为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为其选择成分输血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成分血 治疗效果 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