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静脉输液拔针后引起的血管损伤、皮下淤血等。方法将200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干棉签按压针眼止血,实验组采用指导患者本人输液贴按压针眼止血,按压时间大于4min。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在拔针后的血管损伤程度。结果在静脉输液拔针后对照组患者感觉疼痛、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的次数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液拔针后,指导患者自行采用输液贴按压针眼且时间大于4min的方法,在防止针眼出血,皮下淤血方面优于传统棉签按压法。

  • 标签: 静脉输液拔针 输液贴按压 血管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为100例。其中,A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辅以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B组患者相较于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beta -受体阻滞剂 心血管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的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水肿和坏死,CT上呈低密度影。病初6h内,CT扫描通常无异常发现。24h内低密度影的检出率可达50%,第2天可达90%~95%。病后2~3周CT图像上病灶可呈现等密度影,是由于水肿的消退及吞噬细胞的浸润所致。结论CT扫描是常规、最重要的诊断性检查手段。为避免造影剂与血液混淆,行CT时不施行增强扫描。CT可立即发现脑出血或出血性梗死,鉴别脑出血及脑梗死。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 CT检查 诊断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阿托伐他汀对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并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PTAS)的患者98例,随机编号并分组,单数组为观察组49例,双数组为对照组49例,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无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人术后均进行如下处理给予静脉滴注肝素、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疗程结束后即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肱动脉基础内径(D0)、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D1)、舌下含硝酸甘油的肱动脉内径(D2)无显著性差异。而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NO浓度均升高、EL、Hs-CRP均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的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行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后,应积极推荐服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疾病,其发病与脑血管病直接或间接相关,属于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脑血管疾病是我国高发的慢性病之一,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率逐渐上升,而该病群体的不断增多给社会和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目前,尚无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因而必须探索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为该病预防提供一些参考经验。本文以皮层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研究,旨在提高VCIND危险因素认识程度,提升VCIND防控效果。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86例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6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作为此次重点研究对象,结合康复治疗划分为参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及观察组(中医治疗),且每组各分成43例,对所有患者经不同方式理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对与评价,并予以总结。结果观察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经理疗后的临床有效率为41(95.35)%,与参照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的30(69.77)%进行比较,更为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58,P<0.05)。结论采用中医治疗方式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康复治疗办法。

  • 标签: 中医治疗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效果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2月~2016年4月,多家医院择期进行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入选患者44例,据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将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诱导、维持麻醉,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对比不同时间段血清标志物水平。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CK-MB、cTnl水平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观察组CK-MB、cTnL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追加药物11例、并发症3例,观察组10例、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舒芬太尼诱导与维持麻醉,可减轻心肌损伤。

  • 标签: 心脏手术 舒芬太尼 多中心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实施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39例(治疗组)进行观察,与以往收治的38例实施胃镜检查及药物综合治疗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规组)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治疗组39例患者实施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对比两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原因及部位明确,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利于患者预后。

  • 标签: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施针对性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来研究脑血管意外患者发生误吸后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临床确诊为因脑血管意外而误吸的患者,将这64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护理模式,实验组则采用机械通气配合临床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经临床紧急救治后的生存率。结果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0.6%,对照组的存活率则为78.1%,实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机械通气法配合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误吸患者的救治存活率,可以积极促进他们的术后恢复,在临床治疗及护理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误吸 脑血管意外 护理方式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时的心血管相关性及血压特点。方法收集我院9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45例有合并高血压,作为观察组,另外45例仅单纯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冠脉病变情况。同时把发生心血管事件与无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日间与夜间的SBP及PP。结果(1)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冠脉病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冠脉狭隘情况相差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日间、夜间的SBP与PP均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造成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与患者年龄、冠脉病变评分有关,且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同时,患者的日间、夜间的SBP与PP也是监测与控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高血压 心血管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冠心病炎症与血管内皮指标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贵宾诊疗科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参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其焦虑抑郁程度,分成焦虑抑郁组(n=41)和非焦虑抑郁组(n=41),对比2组患者炎症与血管内皮指标。结果①焦虑抑郁组患者的CGRP、NO明显低于非焦虑抑郁组(均P<0.05),ET-1则高于非焦虑抑郁组(P<0.05);②焦虑抑郁组患者的IL-6、IL-18、IL-6R均高于非焦虑抑郁组(均P<0.05)。结论焦虑抑郁情绪可影响冠心病炎症与血管内皮指标,且炎症反应激活、内皮功能损伤可能是焦虑抑郁情绪导致冠心病患者病情进展的途径。

  • 标签: 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 炎症 血管内皮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急救措施。方法随机将我急救中心2015年至2017年接诊的53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急救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介入对症治疗急救措施,比较两组死亡率、伤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死亡率、伤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症治疗急救措施能有效降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死亡率,减少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生率,在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救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对症治疗 急救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药人群的抑郁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社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且长期服药的老年人224例,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判断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224例患者中,共有75人患有轻度以上的抑郁,抑郁患病率为33.5%,高于中国老年人抑郁患病率的平均值22.6%1。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女性(OR2.532%CI1.257~4.608P0.012)、单身(OR4.172%CI1.687~10.456P0.011)、独居(OR2.743%CI1.674~4.527P0.001)、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OR1.548%CI1.036~2.462P0.003)是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药人群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社区老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且长期服药的人群相对正常老年人而言更容易患抑郁症,女性、独居、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药人群抑郁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 心脑血管疾病 抑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会影响身体的所有器官从发生到发展。其临床症状可能是急性或慢性。急性过程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需要紧急治疗。慢性进程也是急性的。虽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有许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心内科研究的热点和热点。本文以心血管常见病高血压病为例,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和思路。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心血管疾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依据此次研究要求,将40例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归为此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范围为2017年1月份到2018年10月份,并将其设为实验组,予以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同期纳入40例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此次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针对总有效率的对比,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更高,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成立标准。针对血氨浓度改善情况的对比,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更优,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成立标准。针对神志转醒时间的对比,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更短,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成立标准。结论应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对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病情症状,且促使患者神志转醒。

  • 标签: 纳洛酮 醒脑静 脑血管病意识障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意义。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2月90例肝血管瘤介入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肝血管瘤介入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评分;发热、胸闷、腹痛等肝血管瘤介入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肝血管瘤介入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发热、胸闷、腹痛等肝血管瘤介入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在肝血管瘤介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少患者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缩短手术和术后住院时间,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

  • 标签: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 中心理护理干预 应用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相关心理问题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脑血管病介入诊疗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比较干预前后恐惧情绪变化。结果干预后患者恐惧发生率及程度与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减低患

  • 标签: 脑血管病心理护理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特点,评估各种诊断征象价值,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表现,17例行CT平扫加增强,4例仅行CT平扫;结果22例均为单发病灶,类圆形,10例见晕征,5例可见点状小斑片状钙化,5例见贴边血管征,5例可见空气新月征。CT增强扫描中14例表现为明显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成年女性,边缘光整的肺内孤立性结节,伴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等CT征象的价值肯定。

  • 标签: 肺硬化性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