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为了观察HA-3型大孔吸附树脂及活性对体内地高辛的清除能力,采用血液灌流方法对地高辛中毒的家兔进行血液吸附。结果显示,经血液灌流吸附100分钟。HA-3可使血中地高辛清除40.0%~68.8%;活性可使地高辛清除22.2%~31.2%;未进行血液吸附的家免血中地高辛的自然清除率为16.7%~20.0%,后两者均明显低于使用HA-3树脂进行血液灌流吸附的清除率(P<0.01)。结论认为,HA-3树脂是一种对地高辛有较高吸附能力,经济易得,有希望用于临床治疗地高辛中毒的吸附剂。

  • 标签: 大孔吸附剂 活性碳 地高辛中毒 血液灌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甲状腺癌术中纳米示踪对于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 纳入80例在本院行甲状腺癌术的患者为对象,手术时间在2018年1月-2021年6月之间,术中4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纳米示踪,而40例对照组患者正常行手术,分析术后甲状旁腺损伤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的钙离子(Ca2+)、甲状旁腺素(PT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甲状旁腺损伤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甲状腺癌术中应用纳米示踪能够很好的保护甲状旁腺,降低手术损伤,值得推广。

  • 标签: 纳米碳示踪 甲状腺癌 甲状旁腺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ZA对耐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于2021年1月至6月收集我院CRKP菌株,检测CZA对其CRKP的MIC值并保存;于2021年7月至9月采用WHONET5.6软件对临床感染耐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情况分析;2021年10月至12月CRKP进行mCIM试验和eCIM试验检测青霉烯酶。结果 该院检出分离的 CRKP 菌株的耐药表型为多粘菌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杀星、替加环素敏感,与其它地区分离的 CRKP 菌株的耐药表型有所不同。通过该项研究,明确该院 CRKP 菌株的耐药基因型,希望能有所突破,发现其它耐药机制酶。并掌握 CZA 对产不同耐药酶的 CRKP 的体外抑菌活性,有利于感控和治疗。结论 本实验模型设计严谨、合理、可行。研究组成员由具有丰富临床医院感染控制经验的微生物检验专业副主任技师和主管技师等组成,具有丰富临床和科研经验,熟悉本项目所采取的研究路线、技术和方法,细心认真,并发表了多篇文章。研究技术成熟,结论可靠。

  • 标签: CZA 耐碳青霉烯类 肺炎 克雷伯菌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对耐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RKP)的感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其抗感染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按照药物种类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耐碳氢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耐碳氢霉稀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40例,对患者的药敏结果、药物治疗方案与疗效进行分析与了解。结果:①药敏率最高的药物为磷霉素、阿米卡星、替加环素。②在单一用药中共有13例,占32.50%;联合治疗2种或2种以上的抗菌药物患者共27例,占67.50%。③40例患者中抗感染治疗中,治愈4例,有效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结论:针对耐碳氢霉稀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需要给予联合用药,不断优化给药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耐药性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及用药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6月间的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2020年上半年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共使用1173例次。比阿培南占比64.88%;美罗培南20.5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4.57%;比阿培南和美罗培南使用最多科室的为呼吸内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使用最多的科室为ICU;药物使用适应症主要包含呼吸系统感染、腹腔感染以及脓毒症等。药物不合理使用约为7.67%,主要为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无适应证用药以及用药时间过长等。结论: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还需进一步加强药物合理使用。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 临床用药 用药合理性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吸附5-氟尿嘧啶(5-Fu)在大肠癌淋巴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58例大肠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在术前经肠镜在癌灶周围注射纳米5-Fu混合液,术中根据淋巴结黑染情况标记指导大肠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对照组不经处理;两组均行大肠癌根治及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可见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黑染,两组平均每例清除的淋巴结数量及清除转移淋巴结的坏死数量,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注射纳米5-Fu混悬液具有提高淋巴结清扫的数量和提高淋巴化疗功效的双重作用.

  • 标签: 大肠癌 淋巴化疗 转移 纳米碳
  • 简介:目的:分析肠杆菌科菌株对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分离出的25株肠杆菌科菌株,采用改良后的Hodge实验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鉴定,分析其对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肠杆菌科菌株对多粘菌素敏感,真敏感率为100.00%;对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嚷唑敏感率依次为76.40%和68.20%;而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为100.00%;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87.40%;经Hodge检测阳性率为84.00%。结论: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菌株在临床上均表现为多重且高度耐药性。

  • 标签: 肠杆菌科 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 耐药性 敏感率
  • 简介:目的制备一种以壳聚糖(CS)为修饰剂氧化单壁纳米角(oxSWCNHs)介导的载阿霉素(DOX)的新型药物转运系统(DOX@oxSWCNHs/CS),并考察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行为。方法制备DOX@oxSWCNHs/CS载药体系,考察体系在水、PBS、细胞培养基中的分散性,使用热重分析(TGA)、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zeta电位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评价其体外释放效果。结果DOX通过π-π堆积作用装载于oxSWCNHs上,载药量达60%;用CS修饰oxSWCNHs的疏水表面,可增加oxSWCNHs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特别是在盐溶液中分散性。载药体系的体外释放具有pH依赖性和缓释效果。结论oxSWCNHs能够作为一种潜在的阿霉素载体达到药物的缓释效果。

  • 标签: 单壁碳纳米角 阿霉素 壳聚糖 分散性 体外释放
  • 简介:摘要:目的:在微小甲状腺癌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过程中,探究纳米示踪技术实施效果。方法:于2019.1-2021.1期间因微小甲状腺癌而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进行调研,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中实施纳米示踪技术共纳入30例病人,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改良小切口手术但未进行纳米示踪技术的30例进行对照。总结纳米示踪技术实施效果。结果:经对照研究组病人血钙水平较高、PTH水平较高、淋巴结清扫个数较多、阳性淋巴结清扫个数较多,两组差异明显,P值低于0.05。结论:在微小甲状腺癌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过程中配合纳米示踪技术,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清扫数量,此技术实施效果优异,值得临床普及与应用。

  • 标签: 微小甲状腺癌 纳米碳示踪 改良小切口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纳米导航技术用于基层医院甲状腺癌手术的价值。方法:2019年8月-2022年7月本院接诊甲状腺癌手术病人25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术中采取纳米导航技术,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对比甲状旁腺误切率等指标。结果:关于甲状旁腺误切率,试验组数据1.6%,和对照组11.2%相比更低(P<0.05)。关于淋巴结清扫数量:试验组数据(18.74±3.14)个,和对照组(12.85±2.64)个相比更多(P<0.05)。关于不良事件,试验组的发生率4.0%,和对照组16.8%相比更低(P<0.05)。结论:基层医院甲状腺癌手术用纳米导航技术,甲状旁腺误切率更低,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更低。

  • 标签: 甲状腺癌手术 不良事件 纳米碳 保护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菌株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检出情况,了解我院医院感染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Acinetobacterbaumannii,CRAB)的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CRAB,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菌株是否携带OXA-23、TEM、SHV、VEB、CARB、DHA、VIM、IMP、PER、aac(3)-I、aac(6')-Ib、aph(3')-I、armA、sul1和sul2基因。结果:53株医院感染CRAB对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较敏感,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达50%以上,基因检出率依次为:TEM100%,OXA-2396.23%,armA90.57%,aac(6')-Ib22.64%,aac(3)-I26.42%,aph(3')-I73.58%,sul130.19%,sul256.60%,SHV3.77%,VEB、CARB、DHA、IMP、VIM、PER未检出。共14组耐药基因检出与耐药情况完全相同的菌株。结论:我院医院感染CRAB的患者仍可考虑选用复方新诺明和妥布霉素进行治疗。我院定居并繁殖的CRAB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机制可能与TEM酶密切相关,携带OXA-23基因可能是耐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重要因素,检出率低的耐药基因可能在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机制中的作用不大。我院不仅存在科室内部的交叉感染,而且存在科室之间的交叉感染,应加大力度做好感染控制工作。

  • 标签: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 耐药基因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其耐药率的相关性,为提高青霉烯类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2012–2016年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消耗金额、使用频度、占全部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占比和4种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并将耐药率与使用频度占比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012–2016年期间,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增长了97.6%,总使用频度增长了111%,使用频度占比提高了41.5%,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与青霉烯类的使用频度占比呈显著正相关(r=0.888,P〈0.05),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与青霉烯类的使用频度占比之间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青霉烯类的使用对部分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变化影响较大,其临床应用需要加强管控。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使用频度 革兰阴性菌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机制以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市(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江市中医院,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分离得到的5000例肠杆菌科细菌开展此次研究,其中有120例美罗培南抑菌环的直径≤20mm,采取抗菌药物试验鉴定确定存在45株CRE,之后实施耐药试验,进行耐药基因筛选,采取PCR法来检测青霉烯酶基因与其阳性产物序列。结果:本研究分析发现,CRE对各类抗菌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西丁类、青霉烯类等)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比P>0.05;PCR法测序发现,存在29株blaIMP阳性菌株,类型均是IMP-4型,存在11株blaKPC阳性菌,类型均是KPC-2型;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存在5株肺炎克雷伯菌Kpn6617(携带2种青霉烯酶基因),其他均显示是阴性。结论:细菌耐药是导致青霉烯酶出现的最主要因素,主要的酶型是IMP-4,因此要根据细菌耐药的特征给予相对应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利用率。

  • 标签: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耐药机制 医院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随着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导致全球医疗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出现,导致患者的死亡率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医疗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式,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众多治疗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方案之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属于混合制剂之一,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属于非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之一,尤其对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抑制效果理想。本文就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研究进展如下阐述。

  • 标签: 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研究进展
  • 简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国务院确定的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国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以来,改变了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方式,增加了药品价格透明度,提高了优质药品市场占有率,初步遏制了药品价格上涨势头。实践证明,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纠正药品购销不正之风,减轻广大群众医药负担的有力措施之一。

  • 标签: 举办全国 全国药品 招标采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加环素与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多药耐药菌重症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 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对患者进行替加环素联合用药治疗与采用青霉烯联合用药,进行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在比较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替加环素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免疫球蛋白和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情况更优于青霉烯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 标签: 替加环素 碳青霉烯类 多药耐药菌 重症腹腔感染
  • 简介:目的研究由喹诺酮类和青霉烯类药物诱导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之间的交叉耐药,以及与庆大霉素(CN)、头孢哌酮,舒巴坦(ScD之间的交叉耐药情况。方法用左氧氟沙星(LEV)和亚胺培南(IPM)分别诱导3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1株为标准菌株,2株为野生菌株),使之耐药,通过检测LEV、IPM、CN、SCF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末耐药菌株的MIC进行对比,观察药物问的交叉耐药情况。并通过对2005-2008年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观察上述药物间的交叉耐药情况。结果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32、16、16、32μ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8、8、64μg/ml和8、16、16、32μg/ml;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16、128、64~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8、8、8、64μg/ml;和4、16、8、64μg/ml。结论由LEV、IPM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LEV、IPM、CN、SCF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提示喹诺酮类与青霉烯类药物的滥用都可能导致广泛的细菌交叉耐药。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 抗药性 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