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欧洲细网格资料、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闽清县2014年618日的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和热力、动力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为两槽一脊形势。福建中北部处在副高北侧冷暖气流交汇区有利暴雨发生的环境场下。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和低层流场风向风速的辐合,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充沛水汽和辐合上升条件,特别是东路南下冷空气在闽东沿海形成偏东气流和南侧西南气流的边界层辐合对闽清的大暴雨的发生起了重要触发作用。

  • 标签: 暴雨 边界层辐合 东路冷空气
  • 简介:针对2016年1216-21日华北黄淮及周边地区的重度霾过程开展了诊断分析,发现全球、区域大气环流异常和局地气象条件是此次重度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次过程中,受重度霾影响的面积为71×10-4km-2,霾持续时间达到6d,过程最高小时细颗粒物(PM2.5)浓度超过1100μg/m-3。东大西洋/西俄罗斯和西太平洋波列(中高层)和北极涛动(近地面)均表现为显著的正位相型分布,综合调控了华北黄淮局地的环流场和气象条件,有利于霾的发生。华北、黄淮上空的异常反气旋能够有效抑制垂直运动,减弱水平风速。与之对应,近地面层为明显的弱低压区和偏南暖湿气流。从局地气象条件看,地面小风速、高湿度以及浅薄的边界层是促使本次重度霾发生的重要因子。

  • 标签: 污染 大气环流 气候变化和变率
  • 简介:1引言受高空槽和低层切变东移及地面锋区的共同影响,2007年613~14日龙岩市大部(漳平除外)出现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表1)。从12日20时至14日20时,全市50个自动站有37个站50mm,其中8个站≥100mm,最大雨量在上杭蓝溪126.8mm,其1小时最大雨量42.4mm。武平县受灾较为严重,全县直接经济损失约1.1亿元。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及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图对此次降水天气过程做了分析。

  • 标签: 强降水过程分析 龙岩市 降水天气过程 自动站资料 直接经济损失 常规气象资料
  • 简介:2000年816-17日,环北京地区出现较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本次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西来槽和东北冷涡的环流形势下,高空辐散强迫抽吸作用和低层辐合共同作用造成强上升运动、低层有向北京地区的水汽输送,在以上两个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前期对流不稳定能量的聚集和适时释放,也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环流形势 辐散抽吸 诊断分析
  • 简介:运用1小时间隔的GMS-4数字展宽红外资料和部分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3年55日下午至夜间发生在甘肃、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罕见特大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结果指出,这场沙尘暴主要由冷锋前部的一次飑线活动造成的。飑线的形成,是冷锋强迫出的小对流单体群和冷锋云系分裂出的云区合并及与中纬度地区短波槽云系相互作用的结果,飑线的强烈发展,则是飑线云系、中纬度短波槽和孟加拉湾强热带风暴登陆后向北伸展云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局地性强烈增温共同造成的。飑线的移动大体与700—500hPa间的平均气流方向一致。最后对此飑线的可预报性问题作了讨论。

  • 标签: 沙尘暴 飑线 甘肃省
  • 简介:2013年1华北平原出现了罕见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并引发连续多天大范围重霾现象。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日值数据和气象常规观测数据,结合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的模拟结果,对110~15日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和关键气溶胶物种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灰霾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受本次污染过程影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唐山、河北省中南部和山东省大部。这些地区细颗粒物(即PM2.5)日均质量浓度超过120μgm-3,且基本被灰霾覆盖,日均能见度在5~8km之间。其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和济南市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日均质量浓度可达250~300μgm-3,部分市区可超过300μgm-3,而日均能见度则可下降至3km以下,形成重度灰霾。此外,对气象场的分析显示,本次污染过程期间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水平风速较多年平均值偏小约20%,且有明显逆温层覆盖,北京-天津-唐山、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北部的相对湿度则较多年平均值偏高达10%~40%。这样的气象条件不仅造成污染物易于堆积,而且有利于吸湿性粒子消光效应的快速增长,使能见度明显下降,是引发灰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北京地区引发灰霾的主要气溶胶物种为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这3种无机盐对近地面的消光贡献比率达到50%以上。其中硝酸盐的消光贡献比率最高,可达总体效应的1/4,表明在这次污染过程中除相关工业源排放外,交通源排放也是北京地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 标签: 灰霾 能见度 华北平原 气象场 CMAQ (Community
  • 简介:利用贵南县气象站观测的2018年3—4逐日气象资料,用气候倾向率分析蒸发量逐日变化及其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建立动态函数模型,预测2018年3、4蒸发量记录的准确性。对异常偏大蒸发量做综合比较分析,找出原因,判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率。

  • 标签: 贵南地区 蒸发量 异常 数据准确性
  • 简介:着重讨论了冬季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和前期(4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江西北部6~7降水的关系。

  • 标签: 高原积雪 副高位置 汛期降水
  • 简介:为了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需要,自2006年开始河南县气象局地面月报表由原来的手工编制、抄录等改为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记录,以及完成月报表封面、纪要、天气气候概况、备注等文字说明,经过整理后形成统一的观测数据文件。河南站已制作了多份观测数据文件,但预审工作仍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观测数据文件的预审工作实践,总结了预审方面的一些经验,找出了做好观测数据文件预审工作中必须注意的要点,以及预审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做了总结,供预审人员参考。

  • 标签: 预审 经验 测报质量 自动站
  • 简介:1气候概况秋季全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除西部、中东部部分地区偏多外,全区大部地区偏少。9上旬出现严重早霜冻灾害,中东部农作物遭受冻害,季内部分地区出现了秋旱现象,大风日数少,光照充足。

  • 标签: 气候影响评价 内蒙古地区 秋季 气候概况 霜冻灾害 大风日数
  • 简介:目前我省有嘉兴、丽水、平阳等九个台站组成省级产量预报纵向信息网。要求各台站在发地面气象旬()报中增编地方补充段(即444××段)、并且规定前五组电码要由观测员编报。而现用的DMCX程序中无此机编功能,观测员在每次编发旬()报时,只能将这五组用手工编报。这样做既不便又容易造成人为的电码错情,对于一些已用PC-T接口自动传报

  • 标签: 地面气象 DMCX 产量预报 观测组 员在 计算机才能
  • 简介:利用1961~2006年NCEP/NCAR全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南省124站5降水资料,研究前期1~4南半球大气环流对云南5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1~2影响的关键区主要位于南半球中纬西风带,当南半球中纬西风带位势高度偏高(低)时,5降水易偏多(少),前期1,南极绕极波北线与5降水显著正相关。前期3,南极地区影响显著,到前期4时,南半球中高纬环流的影响减弱,热带太平洋的影响加强,当南方涛动处于正(负)位相时,5降水易偏多(少)。前期1~4,太平洋上空出现经向分布的波列结构,该波列结构在对流层低层到高层都存在且随时间不断变化,太平洋地区有可能是影响5降水旱涝异常的另一个的关键区。

  • 标签: 南半球大气环流 云南5月降水 南方涛动(SO) 南极绕极波 显著关键区
  • 简介:2007年7—9,江西仅820日出现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此次过程是由超强台风“圣帕”所致,有11个站出现暴雨,8个站出现大暴雨。暴雨主要落区为吉安、赣州和抚州市西部,其中乐安、万安、兴国、赣州4县市日雨量创8份历史同期最高值,暴雨中心出现在乐安,日降水量为189.0min。

  • 标签: 江西 气候特点 天气 暴雨过程 暴雨中心 日降水量
  • 简介:基于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4种气候模式对1983—2010年东北地区降水的回报试验结果,利用2011—2014年东北地区业务应用的结果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17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距平相关系数(ACC)、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和距平符号一致率(Pc)3种定量方法对比评估了4种模式对东北地区降水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EC模式和CFSv2模式与BCC模式和TCC模式相比,EC模式和CFSv2模式对东北地区降水的总体预测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预测技巧。从空间上来看,CFSv2模式各Pc的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模式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CFSv2模式对东北地区初夏典型旱涝年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典型涝年的预测效果优于典型旱年。

  • 标签: 气候模式 月降水 旱涝年 预测性能 定量评估
  • 简介:基于国际上最著名的4套全球地表气温数据集,即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数据集(CRUTEM3)、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数据集(GHCN-V3)、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数据集(GISSTMP)和Berkeley地球表面气温数据集,从分析现有资源的状况入手,通过广泛的国际调研与合作,整合了这4套全球地表逐月气温数据集和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区域数据集,研发了中国第一套全球陆地表面逐月气温站点数据集.该数据集共包含全球9519站、7073站及6587站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及最低气温(序列长度不低于20年)数据,同CRUTEM3和GHCN-V3数据集相比,该数据集站点密度在各个区域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南美洲、非洲及亚洲地区;另外,1990年代以来的站点数量显著增加,有利于降低自1990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估计的不确定性.

  • 标签: 全球地表 逐月气温数据集 数据整合 气候变化
  • 简介:分析了2012年2—3异常连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副热带西风急流、低层热力场特征及水汽输送,结果表明:1)500hPa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为稳定的高压脊区,东西两路冷空气从高压脊两侧的低槽分裂南下交替影响;华西低槽稳定维持,西北太平洋高度场偏高,形成西低东高环流特征。2)200hPa西风急流位置比常年偏北。3)850hPa在西南地区东部有冷温槽,在江南地区有明显的锋区维持。4)低层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5)连阴雨期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存在一支强劲的西南风低空急流。

  • 标签: 连阴雨 环流特征 水汽输送 区域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