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于2018.01-2019.12期间,择取骨折患者126例,按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成甲(是)、乙(否)2组,各63例。均予以D-二聚体检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评价二者诊断价值。结果 ①D-二聚体水平,术前组间比较(P>0.05);术后1d、3d、5d:乙组>甲组(P

  • 标签: []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龙眼核 提取物对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 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 模型组、 维生 E组 、龙眼核 组。除正常组sc等量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在给药同时均 scD-半乳糖,连续给药 6周。测定血清中各抗氧化酶类以及病理产物含量 ,同时测定小鼠脾、胸腺、脑的脏腑系数以评估其抗衰老功效。结果:龙眼核 提取物对抗氧化相关生化指标、 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低下及脑萎缩状态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结论:龙眼核 提取物对小鼠的衰老状况有 改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M2.5对大鼠肺组织Nrf2/HO-1通路的影响及维生C的干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PM2.5染毒组及维生C低、高剂量组。PM2.5染毒组给予PM2.5气管滴注,每周1次,共4周;维生C组染毒同PM2.5染毒组,维生C低、高剂量组于实验开始后每天分别给予10 g/L、30 g/L维生C 10 ml/kg灌胃至实验结束。最后一次气管滴药结束24 h后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用蛋白质印迹、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大鼠肺组织中Nrf2、HO-1蛋白及HO-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M2.5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HO-1、Nrf2总蛋白及核蛋白均下降,HO-1 mRNA表达下降(P值均<0.05);给予维生C干预后大鼠肺组织中HO-1、Nrf2总蛋白及核蛋白及HO-1 mRNA表达明显升高(P值均<0.05)。结论PM2.5可通过影响Nrf2/HO-1信号通路的功能引起肺组织氧化损伤,抗氧化剂维生C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PM2.5 肺组织 氧化损伤 维生素C Nrf2/HO-1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太宁)联合维生B6片治疗卡培他滨所致手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采用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后出现手足综合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手足综合征出现后予以加用维生B6片治疗,30 mg,每天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角菜酸酯乳膏(1 g)外用涂抹于手足等,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手足综合征改善情况、总有效率,治疗过程中(治疗后第1、5、9天)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手足综合征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Z=6.477,P=0.000;对照组:Z=4.700,P=0.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42/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32/49)(χ2=6.603,P=0.010);两组治疗后第1天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88±1.82)分,对照组:(3.14±1.74)分,t=0.741,P=0.461],在治疗后第5、9天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29±1.52)分、(1.23±1.80)分,对照组:(2.94±1.38)分、(2.14±1.90分),t=2.200、2.430,P=0.030、0.01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角菜酸酯乳膏联合维生B6片治疗卡培他滨所致手足综合征有明显疗效,能较好地改善手足综合征,减轻患者疼痛,帮助肿瘤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 标签: 卡培他滨 角菜酸酯 维生素B6 手足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对维生A缺乏症(VAD)所致新生大鼠尿路结石的影响。方法对断奶后的新生雄性Wistar大鼠进行维生A缺乏饮食喂养12周造模,而后分组用姜黄素(20、40和80 mg/kg)治疗,以正常大鼠和肾石通冲剂治疗分别作为对照。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尿液中的BUN、LDH、尿酸、肌酐、钠、钙、白蛋白、柠檬酸盐、草酸盐和糖胺聚糖水平。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水平。使用逆转录PCR方法分析肾脏组织中KIM-1、NGAL、Nrf2和iNOs mRNA的表达。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VAD导致尿路结石病与正常对照大鼠尿液中的BUN、LDH、尿酸、肌酐、钠、钙、白蛋白、柠檬酸盐、草酸盐和糖胺聚糖水平发生显著变化,而姜黄素治疗组(40和80 mg/kg)和肾石通冲剂治疗组均显著减弱了这些变化(均P<0.05)。姜黄素治疗显著抑制了VAD诱导的氧化亚硝基水平升高,KIM-1、NGAL、iNOs mRNA表达下调和Nrf2 mRNA表达上调(均P<0.01)。结论姜黄素抑制氧化亚硝基应激和调节肾脏KIM-1、NGAL、Nrf2和iNOs mRNA表达发挥其肾脏保护作用。姜黄素可能为VAD引起的尿路结石症提供替代治疗选择。

  • 标签: 姜黄素 KIM-1/NGAL,Nrf2和iNOs途径 维生素A缺乏症 尿石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B12及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84例,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试验组均为42例,分别使用格列齐特、二甲双胍治疗。观察血清维生B12水平,统计DPN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维生B12水平接近(P>0.05),试验组治疗6、12个月后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DPN发生率为21.43%,高于对照组的4.76%,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会降低血清维生B12水平、提高DPN发生率,提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需要补充维生B12。

  • 标签: 糖尿病 二甲双胍 血清维生素B12 DP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预后及复发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抗NMDAR脑炎患儿2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合并肿瘤情况、治疗方案、复发情况及预后。结果女17例,男3例,发病年龄为(5.9±3.5)岁,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抽搐12例。临床症状:精神行为异常18例,运动障碍18例,癫痫发作17例,语言障碍17例。均未发现肿瘤。脑电图均异常,4例可见δ刷,3例为复发病例。头颅核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4例,异常16例。复发病例8例,单次复发7例,3次复发1例。17例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20例均好转,2例遗留癫痫,1例左侧偏瘫。结论抗NMDAR脑炎在女性患儿中发病率较高,儿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首发症状以抽搐最常见。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精神行为异常、运动障碍和癫痫发作、语言障碍,肿瘤合并率低,脑电图异常δ刷对疾病严重度有提示意义。抗NMDAR脑炎复发率较高,以未使用二线免疫治疗的较高。利妥昔单抗对一线免疫治疗效果欠佳病例及复发病例均具有较好疗效。

  • 标签: 脑炎 自身免疫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儿童 临床特点 免疫治疗 预后 复发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 莫沙必利联合维生 B1和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9 月功能性便秘患者 90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 45 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 B 1 与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 90.7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5.9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67% ,对照组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1.11%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莫沙必利联合维生 B1和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好,且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莫沙必利 维生素 B1 双歧三联活菌制剂 功能性便秘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前列氨丁三醇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建德市妇幼保健院于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10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于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卡前列氨丁三醇宫体注射。两组疗程为2 d。比较两组术后2 h和术后24 h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子宫底下降速度和宫缩持续时间,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8(IL-8)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2 h出血量(218.93±35.45)mL和术后24 h出血量(289.78±31.20)mL,均少于对照组的(328.18±49.27)mL和(432.15±43.87)mL(t=13.227、19.434,均P<0.05)。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14.37±3.29)d,短于对照组的(20.93±5.46)d;子宫底下降速度(1.23±0.31)cm/d,快于对照组的(0.61±0.16)cm/d,而宫缩持续时间(3.26±0.72)d,长于对照组的(1.54±0.8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62、13.060、11.04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1.28±0.19)mg/L和纤维蛋白原水平(3.21±0.29)g/L,均低于对照组的(2.17±0.25)mg/L和(3.87±0.34)g/L(t=20.828、10.853,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98.42±12.65)μg/L、CRP(23.14±3.28)mg/L和IL-8(41.38±10.10)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83.25±19.28)μg/L、(31.89±4.35)mg/L和(65.27±18.29)ng/mL(t=27.033、11.802、8.402,均P<0.05)。结论卡前列氨丁三醇辅助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效果良好,可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减轻炎性反应。

  • 标签: 产后出血 剖宫产术 出血量 恶露持续时间 子宫底下降速度 宫缩持续时间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炎性因子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并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精神症状特征及照料者负担。方法将2011—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72例抗NMDAR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知情者版(NPI-Q)评估治疗前、治疗后的精神症状和照料者负担。结果(1)抗NMDAR脑炎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总分与苦恼程度总分相关系数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为0.872与0.947,呈高度正相关(均P<0.001)。(2)免疫治疗前NPI-Q的12条精神症状出现频率均高于45%,免疫治疗后精神症状频率显著下降至45%以下,易激惹/情绪不稳、激越/攻击是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易激惹/情绪不稳、激越/攻击、睡眠/夜间行为通常同时存在。(3)精神症状严重的患者更倾向使用抗精神病药(Z=-2.581,P=0.01);免疫治疗后精神症状显著改善(Z=-6.611,P<0.001)。(4)首发与复发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及苦恼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NMDAR脑炎患者经常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并导致照料者负担加重,免疫治疗可显著改善精神症状从而减轻照料者的负担。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 脑炎 精神障碍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脱氧-D-葡萄糖对血管瘤生长抑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组织块移植法建立40只BALB/c血管瘤裸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观察组腹腔注射2-脱氧-D-葡萄糖(500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g/kg),两组均肌注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1 mg。7 W后对比两组BALB/c血管瘤裸鼠移植瘤瘤体体积、阳性细胞指数、VEGF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病理组织切片、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0 W时,对照组和观察组移植瘤瘤体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5、7 W后,观察组移植瘤瘤体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W:(0.12±0.01)cm3比(0.15±0.02)cm3,3 W:(0.10±0.02)cm3比(0.18±0.01)cm3,5 W:(0.08±0.01)cm3比(0.23±0.01)cm3,7 W:(0.05±0.01)cm3比(0.30±0.01)cm3,t值分别为1.70、1.72、1.73、1.75,P值均<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不同时间段(0、1、3、5、7 W)移植瘤瘤体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1和2.00,P值均<0.05)。0 W时,观察组与对照组阳性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3、5、7 W时,观察组阳性细胞计数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W:(28.85±1.08)%比(37.40±1.10)%,3 W:(26.10±1.10)%比(42.55±1.15)%,5 W:(23.30±1.12)%比(48.14±1.16)%,7 W:(19.65±1.05)%比(52.00±1.00)%,t值分别为1.85、1.93、2.11、2.21,P值均<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不同时间段(0、1、3、5、7 W)阳性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5、2.24,P值均<0.05)。0 W时,观察组和对照组VEGF及其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3、5、7 W时,观察组VEGF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1 W:(17.34±1.08)μg/mL比(27.33±1.07)μg/mL,3 W:(15.10±1.12)μg/mL比(35.10±1.10)μg/mL,5 W:(12.87±1.11)μg/mL比(44.82±1.08)μg/mL,7 W:(9.89±1.21)μg/mL比(55.25±1.05)μg/mL,t值分别为1.85、2.02、2.21、2.40,P值均<0.05;VEGF受体:1 W:(20.28±1.02)μg/mL比(27.72±1.08)μg/mL,3 W:(17.46±1.04)μg/mL比(33.69±1.11)μg/mL,5 W:(13.61±1.05)μg/mL比(40.34±1.16)μg/mL,7 W:(8.87±1.03)μg/mL比(48.87±1.13)μg/mL ,t值分别为1.82、1.93、2.17、2.33,P值均<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VEGF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段(0、1、3、5、7 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EGF:F值分别为2.58、2.24,P值均<0.05;VEGF受体:F值分别为2.57、2.24,P值均<0.05)。病理组织切片结果及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红细胞数量、阳性细胞数量都相对较少。结论2-脱氧-D-葡萄糖能够抑制血管瘤生长,下调VEGF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减少新生血管形成。

  • 标签: 2-脱氧-D-葡萄糖 血管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6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54例非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D-二聚体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D-二聚体与CEA表达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D-二聚体表达水平[中位数(P25,P75)]为323.0 ng/ml(150.0 ng/ml,631.0 ng/ml),高于对照组的142.0 ng/ml(89.3 ng/ml,232.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4,P<0.05)。晚期结直肠癌患者D-二聚体表达水平为401.0 ng/ml(167.5 ng/ml,735.5 ng/ml),高于早期患者的169.5 ng/ml(25.0 ng/ml,325.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69,P<0.01);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后恶化时D-二聚体表达水平为382.0 ng/ml(175.0 ng/ml,735.3 ng/ml),高于治疗后好转时的250.0 ng/ml(163.0 ng/ml,391.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1,P<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前D-二聚体表达水平为220.0 ng/ml(118.0 ng/ml,446.5 ng/ml),低于术后的320.0 ng/ml(184.5 ng/ml,489.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2,P=0.029)。结直肠癌患者CEA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09,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提示疾病晚期和预后不良,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疗效的指标。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D-二聚体 肿瘤分期 预后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发世界大流行。从文献报道的病例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西医学认为,D-二聚体升高与患者的纤溶系统亢进和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造成血浆纤维蛋白生成及降解过多,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有关;而中医学则认为上述症候可归属于中医"血瘀"病机范畴。多年来,中医药对活血化瘀和改善微循环疗效显著。本文从2019-nCoV所致D-二聚体升高的机制、临床意义、中医的认识及常用活血化瘀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冠肺炎患者凝血功能受损的防治提供思路。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D-二聚体 高凝状态 活血化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LP)、维生K缺乏诱导蛋白(PIVKA-Ⅱ)联合检查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杭州市大江东医院收治的PHC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25例和未转移组47例,另选取72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组者血清AFP、ALP、PIVKA-Ⅱ水平,工作者受试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三者在PHC中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AFP、ALP、PIVKA-Ⅱ水平与PHC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AFP、ALP、PIVKA-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64、24.53、47.89,P=0.012、0.005、0.001);转移组血清AFP、ALP、PIVKA-Ⅱ水平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8、38.12、54.17,P=0.04、0.001、0.000);ROC分析血清AFP、ALP、PIVKA-Ⅱ对PHC具有诊断价值,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更高(P=0.021、0.014、0.003、0.001);与单一指标比,三项指标联合预测PHC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显著升高(P=0.036、0.027、0.018、0.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PHC的特异性(89.57%)、灵敏度(92.60%)、阳性预测值(89.53%)及阴性预测值(83.75%)显著升高(P<0.05)。Pearson分析血清AFP、ALP、PIVKA-Ⅱ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AFP、ALP、PIVKA-Ⅱ对PHC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三者联合检查能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肝肿瘤 淋巴转移 甲胎蛋白 碱性磷酸酶 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诊断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视阵挛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扫视侵扰类型,是多方向的无规则的无间歇期的连续性快速眼球运动,导致眼球固视维持障碍类似“跳舞”。报道1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所伴发的视阵挛体征。该患者于病程第5周病情达峰,在非惊厥持续状态基础上出现视阵挛现象,伴口角及四肢频繁不自主抽动。在抗癫痫、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冲击等积极治疗下,视阵挛现象至病程第7周逐渐缓解。国内关于此类眼征的报道不多,结合文献分析其可能的产生机制,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体征的认识。

  • 标签: 视阵挛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脑炎 扫视侵扰 眼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患者血清和肽(CPT)、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水平(D-D)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B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68)和中度组(n=32),并纳入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PT、CRP、D-D指标,采用Spearman法分析各血清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分析各血清指标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窗边指数(BISAP)得分的关系,评估各血清指标与患者预后(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的关系。结果①轻度组和中度组CPT、CRP、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组CPT、CRP、D-D高于轻度组(P<0.05)。②Spearman分析法显示,CPT、CRP、D-D均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Pearson分析法显示,CPT、CRP、D-D均与BISAP得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③CPT、CRP、D-D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41、0.820、0.925,评估BISAP得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70、0.766、0.690。④中度组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均高于轻度组(P<0.05),死亡者CPT、CRP、D-D水平均高于生存者(P<0.0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CPT、CRP、D-D水平均高于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P<0.05)。结论BAP患者CPT、CRP、D-D水平与其疾病严重程度、预后转归均有关联性。

  • 标签: C反应蛋白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病情严重程度 血清和肽素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 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为上述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2018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60 例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 30 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 30 例患者为脑出血,作为脑出血组, 30 例患者为脑梗死,作为脑梗死组, 3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 D-二聚体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 PT、 APTT和 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脑梗死组患者的 Fib和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脑出血组患者的 PT、 APTT、 TT和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脑出血组患者的 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脑梗死和脑出血组患者 PT、 APTT、 TT、 Fib和 D-二聚体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 D-二聚体与健康人群具有明显的组间差异,且两种疾病上述指标水平也具备其各自特点,可作为脑出血和脑梗死的临床辅助诊断手段,提高疾病的早期确诊率。

  • 标签: 脑梗死 脑出血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ells评分联合年龄校正D-二聚体对住院患者急性肺栓塞(AP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住院的疑似APE患者(≥50岁)555例,以CT肺动脉造影(CTPA)为诊断标准,评价Wells评分、年龄校正D-二聚体[(年龄×10) μg/L]和两者联合对APE的诊断价值。结果经CTPA确诊的APE有213例;Wells评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可能APE患者分别为290、224、41例;Wells评分低度可能、中度可能和高度可能诊断APE的敏感度分别为24.41%、57.28%和18.31%,特异度分别为30.41%、70.18%和99.4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7.93%、54.46%和95.1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07%、45.54%和4.88%;年龄校正D-二聚体诊断APE的敏感度为89.20%,特异度为40.06%,阳性预测值为48.10%,阴性预测值为85.63%;Wells评分低度可能与年龄校正D-二聚体联合,可进一步提高阴性预测值至93.04%。结论Wells评分为低度可能联合年龄校正D-二聚体阴性对排除疑似APE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肺栓塞 D-二聚体 年龄校正 Well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