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敏感度编码(sensitivity encoded,SENSE)和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E,CS)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AF)对3D mDixon Quant技术腰椎椎体脂肪定量的影响,并分析腰椎椎体脂肪含量(fat fraction,FF)与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020年1~7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招募健康志愿者96名,其中男性45名,女性51名,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43.85±17.98)岁。将志愿者按照年龄段分为3组,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60岁)、老年组(>60岁)。在Philips Ingenia CX 3.0 T MRI设备上采用3D mDixon Quant序列并使用不同加速技术(SENSE和CS)结合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AF) (SENSE AF=2、4)和(CS AF=23、4、5、6、7、8)对志愿者行全腰椎扫描。两名放射科医师在Philips ISP (IntelliSpace Portall Version7)工作站上采用双盲法测量腰椎椎体(L1~L5) FF值,并对不同AF时图像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及扫描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名观察者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ICC值均>0.75)。不同AF时3D mDixon Quant序列测量腰椎椎体FF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53),但不同AF时SNR和CNR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0.006)。其中,CS3和CS7组、CS4和CS7组、CS4和CS8组间SNR和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6时扫描时间较SENSE 2时缩短了60.66%,但FF值、SNR和CNR较其他组(S2、S4、CS2、CS3、CS4、CS5)而言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椎体FF值在3个年龄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20.876,P<0.01)。其中,青年组FF值分别小于中年组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年组与老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青年组中,男性腰椎椎体FF值高于女性(P<0.05),而在中年组和老年组,男性FF值略低于女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腰椎椎体FF值与BMI呈中等正相关(r=0.634,P<0.01),而女性FF值与BMI无相关性(r=0.207,P=0.146)。结论3D mDixon Quant序列结合CS技术评估腰椎椎体脂肪含量是可靠的,且选择CS的AF最大为6时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大缩短扫描时间,实现脂肪含量的快速、精准测量。年龄、性别和BMI等因素均对腰椎椎体脂肪含量产生影响,在对不同个体进行腰椎椎体脂肪含量分析和评估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腰椎 脂肪含量 3D mDixon Quant 压缩感知 加速因子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药物价值的挖掘力度逐渐加强,天然中药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更多的中药材数字化标本馆逐渐兴起,但是目前我国的虚拟数字化中药材3D模型库展示系统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系统的功能尚不成熟,因此本文对虚拟数字化中药材3D模型库展示系统的构建和作用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当前的虚拟数字化中药材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我国中药材的管理水平。

  • 标签: 虚拟数字化 中药材 3D模型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根据本文选取的资料综合分析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 VISTA)序列辅助MRI动态增强扫描在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2019年接收的44例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接受MRI动态增强扫描及3D VISTA扫描。结果 这些患者在接受动态增强扫描时发现病灶的有36例,比例为81%;完善3D VISTA序列扫描之后,显示病灶的患者有42例,比例为95%。结论 MRI动态增强并进行3D VISTA可以有效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测率,为了提高垂体瘤检测的准确率可以增扫3D VISTA辅助序列。这种方法具备一定推广意义。

  • 标签: [] 3D VISTA 垂体微腺瘤 MRI动态增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摄影测量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正处于数字摄影测量阶段,从模拟摄影测量发展到数字摄影测量,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技术手段也逐渐完善、成熟,成为测量成图的主要手段之一。激光雷达成图技术随着无线电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极大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人们快速、准确、实时化的采集、处理海量三维数据成为可能。传统航测法成图与激光雷达成图两种技术在3D产品生产中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及局限性,本文以尼勒克地灾项目为例,就传统航测法与激光雷达航测法在3D产品制作中的方法、技术及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3D打印端脑模型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入102名河源市卫生学校护理学专业学生,时间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行传统教学方式)与观察组(行3D打印模型、实物标本的自主观察学习)。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教学前,两组CTDI-CV评分、成绩测验评分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寻找真相(54.19±1.78)分、开放思想(55.13±1.63)分、分析能力(56.52±1.51)分、系统化能力(56.69±1.66)分、批判思维的自信心(55.91±1.71)分、求知欲(56.24±1.82)分、认知成熟度(57.02±1.57)分、总分(396.71±17.27)分均高于对照组(46.92±2.75)分、(47.88±3.42)分、(47.86±3.36)分、(47.94±3.27)分、(48.17±3.32)分、(47.77±3.38)分、(47.35±3.24)分、(308.41±27.72)分(P<0.05)。观察组中央前沟(8.57±1.11)分、额中回(8.61±1.09)分、大脑纵裂(8.77±0.96)分、岛叶(8.91±0.73)分、角回(8.76±1.04)分、顶枕沟(8.88±0.84)分、胼胝体(8.73±0.85)分、钩(9.04±0.35)分、枕颞外侧回(8.94±0.44)分、中央旁小叶(8.96±0.72)分、总分(89.35±4.27)分均高于对照组(6.14±0.74)分、(6.21±0.67)分、(6.09±0.65)分、(6.57±0.58)分、(6.27±0.56)分、(6.44±0.83)分、(6.38±0.61)分、(7.01±0.11)分、(6.86±0.32)分、(6.39±0.59)分、(67.88±8.35)分(P<0.05)。观察组教学满意度98.04%高于对照组80.39%(P<0.05)。结论:3D打印端脑模型在该实验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端脑 人体解剖学 枕颞外侧回 大脑纵裂 胼胝体 角回 岛叶
  • 简介:摘要:变电站作为电能传输的环节,其安全运转将对电网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电网规模逐年增大及电压等级逐步增高,变电站设备数量不断增多,结构也愈发复杂,对展示和分析各种电力设备参数及获取变电站的运行状态,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情况,减小事故危害,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如何迅速有效的提升值班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迫在眉睫。

  • 标签: 500Kv 变电站设备 3D全景 监控 虚拟现实技术
  • 作者: 丁业升 刘 明 刘 薇 刘桂红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
  • 创建时间:2021-09-17
  • 出处:《教育学文摘》 2021年第14期
  • 机构: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在机械工程大类专业工程图学测绘实训教学中增加了先进成图3D建模技术,提出了课程改革方案、课程开展组织策略、考核制度等体系化的改革与教学实践;通过对测绘实训各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形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3D虚拟建模测绘实训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月10月至2020年10月60例颈部血管狭窄并行DSA检查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CTA和MR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和MR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64 MS-CTA检出142处狭窄,其中54处轻度,72处中度,13处重度,3处闭塞。3D TOF-MRA 150处狭窄,其中59处轻度,73处中度,14处重度,4处闭塞;3D TOF-MRA提示147支病变血管,与DSA诊断符合率达93.9%,64 MS-CTA提示142支病变血管,与DSA诊断符合率达97.2%;结论:MSCTA、3D-TOF MRA均能较准确诊断颈动脉狭窄,但各有优缺点,二者结合可以从多方面来诊断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可以成为脑血管疾病筛查方法。

  • 标签: CT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时间飞跃法 颈部血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D打印半骨盆假体在经骶髂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重建中的手术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9例累及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的恶性肿瘤患者经骶髂关节截骨并采用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51.1±10.5)岁(范围27~66岁)。其中软骨肉瘤5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转移性肾癌2例,转移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根据肿瘤累及范围行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切除,在Ⅰ区切除时通过骶髂关节面进行截骨,予以3D打印的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重建。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骨盆假体的髋臼旋转中心偏移情况;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评估患者肿瘤学归及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0.6)h(范围3.5~6 h);术中出血量(1 400 ±520)ml(范围800~3 000 ml)。9例中3例行骨盆Ⅰ+Ⅱ区切除重建,4例行骨盆Ⅰ+Ⅱ+Ⅲ区切除重建,2例行骨盆Ⅰ+Ⅱ+Ⅲ区联合股骨近端切除重建。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9.9)个月(范围6~50个月)。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平均20.2分(范围12~26分);术后旋转中心水平方向移位距离(10.67±7.12)mm,垂直方向移位(8.56±4.22)mm。1例转移癌患者术后3月化疗期间发现全身多发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1例骨盆转移性肾癌在术后1年半时发生多发转移,靶向药物控制,带瘤存活;其余7例手术部位无复发,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3D打印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在重建经骶髂关节截骨的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具有潜在的优势。其近期疗效较为满意,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盆腔肿瘤 假体和植入物 打印,三维 骶髂关节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3DP)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48例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前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颌面部三维重建,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智能化地模拟颅颌面多发性骨折内固定手术,并打印3D模型。利用模型设计复位治疗方法:如设计手术切口,置入固定钛板的长度、定位及数目等,完成内固定置入手术。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分别测量:额结节至鼻根部点直线距离(双侧Fr-N),下颌角点至髁突点直线距离(双侧Co-Go),双侧额结节点直线距离(Fr-Fr′),鼻根部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N-Me),下颌角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双侧Go-Me),鼻根部点至眶下点直线距离(双侧N-Or)。对比分析患者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左右两侧Go-Me/Co-Go、Fr-N/N-Or、Fr-Fr′/N-Me及Or-Or′/N-Me,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结果患者术后面部外观对称,颞颌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与术前设计吻合度较高,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咬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2、0.006,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1、0.167,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两侧Fr-N/N-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50、0.044,P<0.05),术前左右两侧3D模拟复位模型Fr-N/N-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5、0.003,P>0.05);患者术前、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65,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9,P>0.05);术前及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76,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9,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术中切口定位的精准度、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感染、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并能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3D打印 颅颌面多发性骨折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3D打印前牙区牙周骨缺损模型联合案例导向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重度牙周病松牙固定术规培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纳入口腔全科住院医师规培生6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30人;其中CBL组接受CBL教学,3D+CBL组采用3D打印前牙区牙周骨缺损模型联合CBL教学。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规培生理论和实践成绩进行考核,并设计调查问卷评估规培生松牙固定术学习的教学效果。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相较于CBL组,3D+CBL组理论成绩(89.0±3.2)和实践成绩(90.0±2.5)均高于CBL组理论成绩(83.3±3.6)和实践成绩(84.2±3.5)(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D+CBL组规培生在牙周基础知识的掌握、松牙固定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病例诊断及制订治疗计划的能力、临床操作能力、教学内容趣味性、与带教教师沟通意愿、主动接诊患者的意识、规培满意度八个方面均高于CBL组(P<0.05)。结论3D打印前牙区牙周骨缺损模型联合CBL的教学在松牙固定术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效果,为3D打印模具在前牙松牙固定术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标签: 3D打印 CBL 重度牙周病 松牙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增强现实(AR)技术辅助下,在3D打印的儿童上颈椎模型椎弓根植入螺钉模拟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调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因颈椎疾病行手术治疗的8例患儿和2例颈椎正常患儿的颈椎CT资料,根据颈椎CT资料3D打印制备实体颈椎模型。并将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模拟重建3D模型并设计进针点及针道。AR设备辅助下在10具3D打印颈椎模型双侧C1~C2椎弓根植入螺钉模拟内固定操作。术后行CT扫描,采用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评估螺钉植入的准确性(A级和B级为准确植入)。结果共植入40枚椎弓根螺钉,螺钉植入的准确率为100%。螺钉植入后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完全在椎弓内部,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37枚,B级3枚。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均<2.0 mm),其中穿破内侧壁1枚,穿破下内侧壁1枚,穿破下外侧壁1枚。8具有颈椎病变的颈椎模型共植入32枚螺钉,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30枚;2具正常颈椎模型共植入8枚螺钉,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7枚,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8)。结论AR技术辅助3D打印儿童上颈椎模型椎弓根植入螺钉模拟内固定操作技术的成功率和植入准确性均高,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 标签: 颈椎 儿童 增强现实 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增强现实(AR)技术辅助下,在3D打印的儿童上颈椎模型椎弓根植入螺钉模拟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调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因颈椎疾病行手术治疗的8例患儿和2例颈椎正常患儿的颈椎CT资料,根据颈椎CT资料3D打印制备实体颈椎模型。并将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模拟重建3D模型并设计进针点及针道。AR设备辅助下在10具3D打印颈椎模型双侧C1~C2椎弓根植入螺钉模拟内固定操作。术后行CT扫描,采用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评估螺钉植入的准确性(A级和B级为准确植入)。结果共植入40枚椎弓根螺钉,螺钉植入的准确率为100%。螺钉植入后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完全在椎弓内部,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37枚,B级3枚。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均<2.0 mm),其中穿破内侧壁1枚,穿破下内侧壁1枚,穿破下外侧壁1枚。8具有颈椎病变的颈椎模型共植入32枚螺钉,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30枚;2具正常颈椎模型共植入8枚螺钉,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7枚,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8)。结论AR技术辅助3D打印儿童上颈椎模型椎弓根植入螺钉模拟内固定操作技术的成功率和植入准确性均高,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 标签: 颈椎 儿童 增强现实 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模型
  • 简介:摘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二级临床学科,具有专业性强,解剖组织结构复杂精细的特点,理论概念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习。近年来3D打印技术进步明显,在医学领域里的应用也随之更加广泛。本文就3D打印技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 标签: 医院,教学 耳鼻咽喉科学 成像,三维 3D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腹腔镜解剖性肝Ⅷ段切除术(Lap-S8)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肝癌(7例肝细胞癌、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行3D打印技术辅助Lap-S8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56.5岁,年龄范围为49.0~80.0岁。8例肝癌病人中,6例行腹腔镜解剖性肝Ⅷ段全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解剖性肝Ⅷ段腹侧亚段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解剖性肝Ⅷ段背侧亚段切除术。8例病人均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术前评估和术中导航。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互联网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3D打印技术辅助Lap-S8,无中转开腹。8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16±41)min,肝门阻断时间为(56±11)min,术中出血量为75 mL(50~300 mL)。8例病人无术中输血,手术切缘均为阴性。(2)术后情况:8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9±3d。8例病人均未发生术后出血、胆瘘、肝脓肿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3)随访情况:8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2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5个月。随访期间,8例病人中,1例术前诊断为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于术后5个月发生肿瘤复发,病人再次行腹腔镜手术,并采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和靶向治疗后带瘤生存;其余7例病人无肿瘤复发。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Lap-S8安全、可行。

  • 标签: 肝肿瘤 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肝Ⅷ段 3D打印技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3D生物打印可以快速生产替代患者缺损的组织结构,可以使所需组织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更加精确。本综述讨论了合成聚合物在胸外科特别是肺、食管、气管的替代应用的研究进展并显示了迄今为止有关该主题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还提及许多依赖于3D打印的聚合物支架,这些支架可以转换为生物打印,其结果适用于未来生物打印的扩展。未来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应用研究,朝着更加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胸外科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3D打印镜像技术术前精确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外伤性重度虎口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外伤后重度虎口挛缩患者11例,虎口角平均(20.5±3.5)°,虎口宽度平均(2.5±0.3)cm,术前画出患侧手术切口线,根据体表标志在健侧相对位置画出切口线,根据健侧虎口设计图形,通过3D镜像技术直接打印出患侧开大至正常后的虎口创面的形状及大小,根据样布设计皮瓣,术前B超探查股前外侧区域穿支口径及位置,以直径在0.8 mm以上穿支为皮瓣供血动脉,术前即可设计画线,术中彻底松解挛缩虎口,采用对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游离皮瓣面积为9.0 cm×4.5 cm~11.0 cm×6.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医用高分子夹板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4周,行系统康复理疗。结果术后11例皮瓣全部存活,无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5~14个月,平均10个月,虎口外形明显改善,两点分辨觉10~15 mm,虎口角平均(89.5±3.5)°,虎口宽度平均(5.9±0.8) cm,拇对掌、对指及其内收、外展活动良好。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可明显缩短术中皮瓣设计时间,设计也更加精确,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虎口挛缩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防止术后虎口再度挛缩。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虎口挛缩 3D打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组织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电生理检测和感觉运动功能评价等实验方法,探讨3D打印水凝胶支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促进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将10%的GelMA水凝胶和106 U的BMSCs悬液配置成的生物墨水,通过3D打印平台组建仿生脊髓支架,置入培养基中并在37 ℃的CO2培养箱环境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微观结构,大体观察BMSC在支架中的分布;利用CAM/PI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干细胞在支架中的存活,测定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将支架植入大鼠背部皮下组织,利用HE染色测定皮下组织以检测支架的免疫原性;制备大鼠脊髓损伤半切模型,移植支架进行治疗,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评估脊髓损伤局部的神经元和轴突的再生情况;采用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机械疼痛评分进行感觉功能评价;表面电极检测法评价电生理恢复效果。结果支架内部呈现网状疏松结构,长梭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内外均匀分布;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制备的支架在打印24 h后细胞存活率达到96%;皮下移植支架28 d后,免疫排斥反应轻微,免疫原性低;脊髓移植支架28 d后,通过HE染色观察到,与损伤组相比,治疗组的再生脊髓组织明显增多,其中广泛分布着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再生细胞部分为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与损伤组对比,支架治疗组损伤部位的再生神经元和轴突明显增多。BBB评分中,支架治疗组第一周10分,损伤组仅1分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治疗组第4周为17分,损伤组仅恢复至4分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斜板支撑角度恢复至40°,而损伤组仅恢复至22°;治疗组的疼痛阈值降至18.5分,与损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电生理的潜伏期恢复效果同假手术组,优于损伤组。结论3D打印水凝胶支架具有疏松网状结构适宜细胞存活增殖、生物性良好、细胞毒性低、免疫原性低等优良特性,促进损伤局部的神经元再生并伸出轴突,从而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功功能、感觉功能和神经电信号传导速率的恢复。

  • 标签: 组织工程 干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间质干细胞 组织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