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朦胧诗人的浪漫特质——以J.W.米勒和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理论为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在文学理论史中,浪漫主义是一个典型的“欧洲”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语境中,指涉的意义也存在显著差异。J.W.米勒的《英国浪漫主义和中国的自然诗》写于1972年,主要介绍了浪漫主义和中国诗歌以及哲学的关系。参照米勒对孟浩然诗歌的论述,与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前言”进行比较,在西方浪漫主义诗学传统中揭示20世纪60—70年代朦胧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食指、多多、芒克等诗歌表现出“我”的主体身份重构、变动的时间观念和日常话语的复活,不仅意味着诗歌语言的革新,也寓示了思想革新的冲动,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
作者 朱西
机构地区 不详
出版日期 2012年06月16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