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培训联合办学的可行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24
/ 4

一、农民培训的新阶段及问题
随着社会各界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迅猛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都在迅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批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民由“身份”变成了“职业”。过去,农民主要靠“勤劳致富”,现今单纯的“勤劳”并不一定能“致富”,“科技致富”、“知识致富”、“技能致富”、“转移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对能为其带来效益的新技术、新技能的渴望程度日益加深,青年农民和农民后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比起前辈更为渴望和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所有这一切为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带来了新的需求和发展机遇。
然而,农村相对城市而言,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人的聚居程度较低,使农民虽然对教育培训有需求,但由于需求的多样性、分散性,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农业技术培训相应地呈现出规模小、分散度高、低水平重复的特点。究其原因与没有形成高素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与农村实际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培训机制密切相关。从实施教育培训的角度讲,举办农业技术培训,有相当的投入,特别是其中的固定性投入,投资目标明确,专业性强,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的基础,具有一次性投入较大,可反复多次使用,而且重复使用次数越多,其单位成本越低的特点,因此,希望参加学习的人数比较充足,使得投入有一定的回报。
农业技术培训由于其专业性强的特点,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要么无法开展培训,要么虽勉强开办,也会造成农业技术培训机构规模偏小,且无特色,投入不多,无法留住人才,教学水平低下,效益较差,对农民缺乏吸引力的局面。要改变上述局面,扩充生源,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只能在更大的区域内招生,但随着而来又会因学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次生费用增加,导致学习成本过高,而抑制农民的培训需求。于是,联合办学的模式就出现了,即以一所具有办学资质的在社会上有良好形象的农业技术学校为核心,以邻近的几个区域(县市区或者乡镇)的相关基层单位为依托开办教学点,基层单位与学校挂钩联合办学。将农业技术培训办到基层,办到农民家门口,而又保持一定的办学条件,保证较高的培训质量。具体地说,联合办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核心层次,以学校为中心建设,主要提供师资、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为面向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基础性服务;二是合作层次,以基层单位(如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为主建设,主要提供教学场地,后勤保障人员,并负责组织生源。在联合办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培训要素的投入与成本
要组织教育培训,就要投入各种要素,包括劳动(如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资本(如教学设备、设施),土地(如学校或培训场地)等。教育培训要素的数量和组合方式与教育培训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如果我们用Q、L、K、N分别表示培训量、劳动、资本、土地,则各要素与培训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Q= f(L,K,N)
也就是说,投入一定量的教职员工,有一定的教学场地和资金、设备、设施,就能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一)培训要素的投入。
进一步分析农业技术培训要素投入,可以发现,投入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在培训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可细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
不变投入:指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的投入。主要由投入成本相对昂贵,不容易随便、经常变更,在一定时期内虽然培训业务量有增减,投入数量不会随之而发生变化的投入组成。例如:为适应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而建立的机房、网络等设施,这些设施一旦建成,不能朝令夕改,如果说学校准备将其改建成拖拉机、汽车电路实验室,就要将原有设备拆除、改建,从成本上说,恐怕也是经受不住的。有时,即使成本上许可的,也会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在短期内不能达到,或者由于原有教室设备设施尚未充分利用,从经济上讲很不划算等原因,而很难作此决策。可见,不变投入专业性强,一旦投入,难以变更其用途,因此,这部分投入既为培训打下了基础,又带来了培训风险。
可变投入:相对不变投入而言,它在培训中可随着培训量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农业技术培训中,可以随着学员数的变化而调整教职员数,随着培训量的变化,在培训中消耗的燃料、动力以及教材讲义等消耗品数量也会发生正相关的变化。
(二)成本及机会成本。
成本是为了做某事或得到某物所必须做出的牺牲,这种牺牲亦即放弃之物。其性质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客观或主观的,且可以呈现一种或多种形式,诸如货币、货物、闲暇时间、收入、威信、权力或乐趣等。为了能更清楚地分析问题,人们常常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也就是因做出这一种而不是另一种选择而放弃的利益的价值。这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因为任何活动的“真正”成本是由其机会成本来衡量的。例如:一个农民学员接受农机驾驶技术培训的成本不仅包括培训学费和书籍等学习用具的实际成本,而且还包括在培训期间,因放弃工作而减少的收入。


从机会成本中还可引伸出一个重要问题,即某一行动的可供选择的非货币性因素,诸如风险、工作条件和环境、威信以及类似的因素。不同的决策者对待风险会有不同的行为偏好,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决策者不愿冒大的风险,有的可能就甘愿冒较大的风险。例如,在联合办学中,基层组织在有生源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第一,选择联合的模式,因为中心校有较好的师资等教学资源,教学质量较高,采取联合合作的形式,基层教学点就不必再作较大的投入,培训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当然培训收入也就会分流;第二,选择自主培训,基层单位考虑自己有较多的生源,独立办学虽然会增加投入,但从长远看,可以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中心,可以培养一支教学骨干队伍,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经济上也能承受,而甘愿冒更大的风险。
(三)投入与成本。
培训要素的投入形成了培训成本,以下具体分析成本与培训量的变化关系。
(1)不变成本 不变成本是为在培训中的不变投入而支付的成本,主要有地租、教室设备的折旧及保养费以及常备管理人员的费用。由于培训要素的不变投入不随培训量的变动而变动,因此,不变成本也不随之而变动,即使培训学校停止培训,它仍然要支付其不变成本。同时可以得出推论,随着培训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平均不变成本是一直下降的。
(2)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是使用可变投入所支付的成本。由于可变培训要素的数量随着培训量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可变成本也随着培训量的变动而发生正相关的变动。
将上述概念应用于联合办学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
(1)培训要素的投入是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培训要素的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形成了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显而易见,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培训量的上升,不变成本稳定,可变成本随之而上升,则其总平均成本是下降的。也就是说,通过联合办学,其培训量上升,办学成本将大幅度下降,办学效益随之而提高。
(2)从机会成本的概念出发,闲置资源本不产生效益,因此其机会成本为零。假定联合各方提供的教学场地和设备利用率不高(实际上,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通过联合办学只是提高利用率,那么其教学场地的机会成本为零,也就是说通过联合办学,教学资源的不变投入大大下降,导致总成本下降。
(3)联合办学扩大了学校的服务范围,学校的教学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教学投入的风险度大大下降,不仅降低了教学成本,还使学校有信心增加不变投入,无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吸引更多的学员参加培训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联合办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联合办学的形式进行农民技术培训,在现阶段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模式。但是,联合体各单位要形成一体进行技术培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各主体之间的根本利益虽然一致,但在具体问题上,利益分配上可能产生较大的矛盾。在联合体中,由于联合体两个层次各单位很难建立上下级的行政关系,因此其管理模式也只能以经济方法进行间接管理为主,而不能采用行政性的直接的强制性的命令式的管理方法。另外,在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时,其隐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不同,从而影响主体的行为努力(贡献性努力或转移性努力)选择,进而导致联合体不同的绩效。
(一)运用经济方法调整各方利益关系。
毫无疑问,农机技术培训具有生产性,通过培训能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所以,培训就有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应在培训管理中得到体现,亦即可以在培训管理中引入经济方法。在管理和控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注意用多种经济手段,刺激培训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调节内部各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也是联合办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处理内部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利益性 要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即要把各方物质利益同其工作成果紧密联系,从而使合作各方从物质方面看到自己工作本身的价值,产生功利性的动力,诱发各方及其成员的责任意识。
(2)调节性 运用经济手段影响联合各方经济利益,从而调整各方的行为,使之按既定方向和要求去行动,当然这种调节是用经济利益来间接完成而非行政手段来进行直接的、强制性的行政命令与服从的形式进行管理。
(3)平等性 用同一尺度衡量各方及其成员劳动绩效并分配经济成果,不允许任何一方在经济利益上享有特殊地位,以体现公正性,保护各方以及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要制定办学联合体工作规范,内容包括机构的主要职能,工作的业务(技术)标准,人员的职责权限等,以避免出现将整个联合体组织的工作权限看成是某个部门所拥有的权利,以及人员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等现象的发生;其次,制定科学而系统的考核标准,明确各部门的实际负荷量,工作质量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计量方法;最后,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
(二)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处理联合体内部利益关系时,还要考虑非经济性因素。所谓非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机会成本因素。例如,对于掌握大量生源的合作方而言,就要考虑合作方的决策偏好,有的决策者愿意稳当一点,而有的决策者甘愿冒更大的风险而争取更多的培训自主权。因此,在利益分配上,就要考虑以某种经济形式对非经济性因素(机会成本)的补偿。这对培训联合体的稳定和有效运行有时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联合各方各具特色并难以取代是联合办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中心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形成联合办学的核心,增强联合办学的凝聚力。中心校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优质充足的师资力量。开展对农民的农机技术培训最重要的基础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由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而这样一支队伍恰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要经过学校长期培养才有可能完成。中心学校往往地处大城市,信息灵通,容易吸引人才,办学层次较高,有一定的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工作。
(2)良好的办学基础。如果说师资队伍是学校的软件的话,学校的硬件建设也极为重要,这就是开展教育培训所需的试验设备、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通过这些设施设备,使学员受到形象的、生动的高质量培训,促使其能真正学到技术,提高技能。
(3)可靠有效的管理。教学中教师、学生等人员的组织,培训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教育信息的处理,教学组织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组织的协调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管理活动,也是开展教育培训的基础。
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心校核心地位的形成,也为其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设置了更高的进入和退出障碍,使得其竞争对手不得不考虑进入的市场风险,就是勉强进入了,其退出的难度也会增加,从而限制更多的竞争者参与无序的竞争。
其次,各合作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基层单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的生源基础。生源是办学的最重要基础,县级基层单位直接面对农村、农民,与农民的信息交往渠道畅通,知道农民的需求,由于长期的交往与服务,在农民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农民对他们有一定的信任感,这一切都为扩大生源创造良好的基础。
(2)适宜的办学条件。就近办学,并提供现成的培训基地和基础设施,容易迎合农民省时间、省费用、怕麻烦的心理要求,便于相对集中教学辅导,而且,还容易得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
(3)强烈的培训目标意识,信息灵通,能及时提出培训要求,有利于培训内容与当地产业发展密切结合,有利于培训增强针对性,学以致用,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利于培养农民的实际操作技能,帮助他们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之联合各方若能扬长避短,发挥各自所长,和则共赢,分则俱伤,联合办学的方式就会充分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四、实证分析
(一)办学模式。
杭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与杭州市各县市区农机学校联合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把教学点延伸到各县市区,由市农机学校投入主要的教学设施设备,派出教师和教练员,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培训过程的实施,由各市县农机学校提供场地和后勤保障人员,负责招生。联合办班自2007年初实施以来,由于送教下乡,坚持质量,方便农民,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促进了新型农机具在全市农村的推广和应用。杭州市农机化技术学校在几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将培训形成系列化,目前已经形成4个系列:农机实用新技术培训、农机队伍素质提升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新技术培训,年培训量可以达到4500人左右,可以基本满足杭州各地农民对农机使用、维护保养以及维修的需要。杭州市农机学校还增添了必要的教学设施,加强了师资力量,满足农民对技术培训的需求。
(二)对办学模式的评价分析。
(1)风险机制 虽然由市农机学校负责教学的不变投入,承担了投入的风险,但由于联合办班,扩大了生源,使得投入风险大大降低,或者说各合作单位承担了部分风险,与之相适应的,市农机学校的收益也得到保障。
(2)激励机制 首先表现在收入分配上,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以每办一个班为单位进行分配,各有关办学单位参与分配,多办多得,以此调动各参与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在考虑分配时,还针对非经济因素适当向县市区倾斜。其次,在组织机制上,联合体类似一个股份合作制组织,培训剩余按参与各方所负的责任和工作绩效进行分配,因此各方都非常关注培训联合体的运行,积极工作,促使联合体正常运作,自然构造了风险共担的机制。
(3)约束机制 建立明确的工作规范。由于培训过程中,投入行为实际上分别由两个主体实施,不利于培训成本的控制,联合体采用固化投入成本的方法,对每一项教学资源的投入仔细核算,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实践后加以确定,约束了各方行为,达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效果。
五、结论与推论
(一)农民技术培训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培训,需要一定的投入,但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联合办学开展技术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意义在于通过联合办学,扩大服务区域,可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同时通过教育资源重新配置,能有效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利于教学成本下降和培训质量的提高。
(二)联合办学的现实模式是双层结构,通过中心学校和基层单位的联合,能有效地克服各自的不足,迅速扩大培训规模,降低培训风险,提高培训质量。
(三)联合办学模式成功的基础是:形成办学的核心,联合各方各具特色,联合各方无法互相取代,为此,联合各方都要在各自特色建设上下功夫。

(作者单位:杭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