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造影围手术期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8
/ 1
下肢动脉造影是经股动脉向下肢动脉血管内注入造影剂,使血管与周围组织产生不同的密度对比,在X线照射下显示血管走向,用于检查下肢动脉有无病变或为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的介入性诊疗技术[1]。由于造影后常规留置导尿,下肢制动时间长,穿刺部位易出血,给病人带来诸多不适和生活不便。做好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病人的康复有重要的作用。我科2011年6月-2012年7月对40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下肢动脉造影,术后精心护理后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40例病人均经对侧股动脉穿刺行下肢动脉造影,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5-81岁,平均71.4岁;造影结果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28例,动脉栓塞8例,动脉血栓形成4例。
2.方法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取得配合,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选择腹股沟韧带下方1.5cm-3.0cm处为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引入导管鞘建立通道,注入肝素钠3000U,引入导丝、导管,选择靶动脉,注入造影剂进行造影。
3.结果 40例病人造影均成功,术后5例穿刺处疼痛,2例出现穿刺部位渗血。均经过相关处理后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后果。
二、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对下肢动脉造影知识的缺乏以及疾病本身引起的不适,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方法、目的、注意事项,必要时邀请手术成功的病人介绍恢复经验和体会,以增强病人的信心,有效缓解焦虑。对于情绪特别紧张者,睡前可给予适量的镇静、安眠药物,以保证良好的睡眠。
2.病情评估 术前需进行全面的病史评估,包括伴发的疾病、相关危险因子,如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家族史等。检查患肢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温度、皮肤完整性并记录,以便术后对照。此外还需进行常规检查,如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血凝等。
3.术前准备 嘱病人戒烟;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包括碘皮试、抗生素皮试);术前禁食禁饮4h;术晨血管穿刺部位备皮,包括会阴、腹股沟区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破损、感染等;留置导尿;留置浅静脉针,建立静脉通路;检查造影室准备工作,包括药物(肝素钠12500U*2支、2%利多卡因0.1g*2支、碘海醇100ml*2瓶),沙袋,敷料和器械设备。
(二)术中配合 协助病人取平卧位,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传递造影用的导管、导丝等,注入造影剂后,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询问病人的自我感觉,严密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在医生穿刺成功后常规静推肝素钠半支(6250U)。手术结束后,包扎伤口,沙袋压迫穿刺处,检查足背动脉搏动,病人稳定后送回病房。
(三)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予心电监护,必要时吸氧,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肢体肿胀、疼痛情况;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有无穿刺点出血、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等并发症[2];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注意血化验结果,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术后体位 病人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穿刺处加压包扎,沙袋压迫,穿刺侧肢体制动10-12小时,髋关节伸直,避免弯曲,以免降低加压包扎的效果[3],可适当活动足趾及部。24小时后鼓励床上翻身或下床轻微活动。
3.饮食护理 嘱病人进食低脂清淡食物,饮水1500ml-2000ml,可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4.基础护理 保持环境整洁、舒适,床单位清洁、干燥;协助病人更衣、进食;留置导尿者每日用0.5%碘伏会阴消毒两次,保持会阴部清洁[4];告知病人刷牙用软毛刷,避免碰撞,家人24小时陪护,防止跌倒。
5.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说出心理需求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给予解决、安慰。
三、小结
下肢动脉造影是多种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选择手术方式的金标准,对一些下肢动脉病变可以明确诊断,从而做出进一步治疗。此造影术虽然有相对安全性,但由于是一种有创检查,加之造影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确保造影成功,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石应康,邱贵兴,杨连粤.外科学第2版.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2]汪忠镐,曹润武,张建.血管外科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3]吴丹明,符伟国.周围血管腔内技术.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4]崔焱,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