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藏风俗习惯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12
/ 2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藏几个重要的风俗习惯:如神山圣湖、藏族禁忌文化习俗和藏族丧葬习俗等观念的分析,挖掘其中的环保内涵,抛砖引玉,以此引起世人对西藏环境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风俗习惯 环境保护 禁忌文化 天葬

西藏的风俗习惯是由远古的习俗逐渐演化而来,再由后来的藏传佛教在一千多年历史长河影响中,从而融合形成了藏族人民现有的特殊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对藏区人民的社会、经济生活等都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对藏区的环境及其环境保护也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山圣湖的观念对自然风景的保护
在西藏一些地区,当地各族群众在藏传佛教“神山圣湖”观念的推助下,在漫长的岁月中完整地保留下来一些近似原始的绿色资源和风光景色,尤其是在一些大江大河发源区域,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运用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描述和解释那里奇特的自然现象,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俗与民族禁忌[1]。
西藏自治区约有1500多个湖泊,大至玛旁雍措、羊卓雍措、纳木措等,小至达加赖湖、达藏湖等,数不胜数,像一颗颗晶莹的蓝宝石,镶嵌在绿茸茸的草原上,蓝湖静谧,瑰丽迷人。而藏族人相信这些无数的神山湖中居住着神灵,它们保护着各方民众的平安。如纳木错在藏语和蒙古语中都是天湖的意思。在公元12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认为是胜乐金刚的道场,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胜过平时转湖念经10万次之举。传说转湖朝圣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的功德,并能消除众多恶习和一切烦恼痛苦,受益于今生和来世[2]。每一个藏族人从小被告知不能亵渎山泉和湖泊,不能在那里洗涤不净之物,否则,其中居住的神灵“鲁1”会陡降灾难于人们;反之,获得“鲁”的保护[3]。
藏族人民对那些巍峨的神山,雄浑的圣湖更是定期祭祀朝拜,祈求神灵护佑,以保人畜平安。对那些地方的林木草原也是非常爱惜,倍加保护,不忍肆虐。禁止在神山圣湖狩猎捕捞和砍伐林木。视本区域的一草一木都与本区域安危有关,只有保护的责任,没有破坏的权利。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被藏族群众看作神圣敬威的律令,自觉自愿得到遵守,并世代相传,因此在他们居住的广大地区仍保存有完好的大片的原始森林,使得藏区的动植物、自然环境很好的保护下来,保持了生态平衡[4]。
二、藏族禁忌文化习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藏族禁忌文化包括:禁忌杀生、忌食、忌乱挖乱砍,忌对神山、圣湖、神水等的触动[5]。藏族群众虔诚信仰藏传佛教,遵守佛教的戒规,并付诸于行动,地久天长,融合成藏族群众的生活习俗,成为藏群众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杀生是指对随意伤害生命或侵犯其他生命体安全、生存的做法,被藏族人视作无人性之举而被唾弃。如禁杀一切有生命的动物(自然也包括人);忌捕捉、惊扰任何飞禽,忌捣毁鸟窝,忌驱打飞鸟,最为忌讳的是捕杀神鸟、神兽。鹫鹰在藏族人认为是神鸟,严禁捕打、捕杀。忌驱赶、打骂寺院周围的各种狗,它们也从不伤人;也忌打牧民的狗和马。禁忌在“抓娘乃”节时骑牲畜。忌在重大宗教活动期杀害生命,也忌在初八、十五、三十日杀生。
从禁忌杀生到放生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生命的行动,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一种习惯:藏历4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放生节,在寺院里有专门放生的法会及其宗教仪式。其实质内容是:用变价从屠夫手里赎买被捕获的羊、鱼、鸟等生命物后,将其放回大自然,使之重获生命自由。如:在拉卜楞寺每年正月的“祈愿大法会”期间,专门有一个“放生”仪式,将“放生”的牛、羊、马等动物,头上缠着白羊毛及五色彩带,放归自然,永远不得捕杀。“放生”不光有动物,还有植物,在藏区会看到很多树上、灌木上系着白羊毛,提示人们这些树木已被“放生”,不得砍伐。
忌食包括忌食任何禽肉和禽蛋;忌食爪类动物,如各种鸟类、鸡类、猫、狗等;忌吃奇蹄动物,如马、驴、骡等;忌食任何水中动物,如鱼虾蟹蛙等;忌食蛇蟒爬行动物或软体动物。从忌食到养成爱护生命的情操,如老年人在教育年轻乘骑者说:“上山里(时)甭骑马,下山里(时)马甭骑,平处到了拉(牵着马走),辈辈有马骑”[6]。对野外的飞禽走兽,蝼蚁小虫亦是爱惜如一,除了消灭个别危害人畜的个别“坏蛋”外,绝不胡乱捕捉,更不伤害其生命。通过以上的行为也使人们知道: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维持生态平衡是一种善事和善的行为,这些最终都是是保护了自己。藏区的这些习惯,使今天的藏区不仅森林茂密、树木参天,而且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很好地保持了生态平衡[7]。
三、藏族丧葬习俗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藏族的丧葬习俗呈现出多样性,主要有天葬、塔葬、火葬、水葬、土葬等。在这之中最为盛行的是天葬,天葬的盛行主要由自然条件和藏传佛教教义(《摩诃萨陀舍身饲虎》等呈现的佛教教义)决定的。
通过大量的天葬,能够节约更多的土地,一般一个县或者一个乡或者几个乡才有一个天葬台,而且天葬台的占地面积也不大,一般相当于汉地的两个或者三个坟墓的地基加起来那么大,然而却能解决方圆几十公里或者几百公里的人们的丧葬需要。通过天葬也比较没有污染,相对于火葬来说,整个肉身被秃鹫吃得干干净净。也不会修建大量的坟墓来占用土地,是与当地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其次是塔葬,塔葬一般都是高僧大德才能享用的,因而所占的地也不多,一般都是在寺庙内或者周围起到点缀的作用,正如一首藏族歌曲所唱的一样,白塔就像天上的星星点缀在草原,形成一道绚丽的风光。
总的来说,藏族风俗习惯有很多,上面这些习俗对我的环境保护和教育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希望通过此文引起我们对西藏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事业的重视和以及做到更多的保护。
1鲁:klu就是水龙的意思
[参考文献]
[1]佛学研究,2002发掘藏传佛教文化精髓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内涵王天津
[2]中国地理知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5西藏的三大圣湖西藏的三大圣湖邱俊浩
[3]<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环境意识>西藏艺术研究.2001.1环保文化索黛P56-57
[4]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浅谈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哇么才让嘉洋东旦
[5]西藏大学学报第十九卷第四期,2004年11月《藏族习俗文化中的环保理论》索南草P57-58
[6]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浅谈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哇么才让嘉洋东旦
[7]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浅谈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哇么才让嘉洋东旦P585
(作者单位:西藏昌都地区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