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织布玫瑰花的制作》教学案例——缝花蕊和花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04
/ 2

摘要:本文是一节南京市市级公开课教学案例,本案例通过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教学反思三个板块,完整地呈现了执教者从设计构思到成功开设的全过程。这节课是初中劳技新授课教学六步::激趣导入、自学讨论、精讲示范、实践操作、评价小结、拓展延伸地再次实践。笔者旨在通过此教学案例的实录及反思,引发同仁对初中劳技教学及劳技课教学模式更深层次地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教学反思;初中劳技课教学模式

一.案例背景

本课选用的载体是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实验本)《布艺》为依据,开发的新教学载体。选用的是一种无经纬线、质轻易定型、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的新一代环保布料——无纺布。

本课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及教师的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对“无纺布”及“不织布手工DIY”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会按制作步骤选用合适针法缝不织布玫瑰花的花蕊和花瓣。培养学生对手工布艺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做“针线活”的生活自理能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在感官跟前。” 布艺属于针线活,本课所用的两款针法:撬边针和缩缝,针距都不大,若不用实物展台、课件、视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教师的演示很难看得清。加之,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长辈的宠爱下,有的学生很少干家务。因此,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甚至有个别学生从来没有做过针线活,对《布艺》的原认知几乎为零。在这种学情下,仅凭教师在讲台前干讲,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作品的成功率,使更多的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有所得、有所获,本课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

1.在“激趣导入”环节,借助自然界玫瑰花开的视频、动画、PPT及实物,介绍“无纺布”及“不织布手工DIY”的相关知识,达到“激趣”的教学目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视频、动画、PPT课件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容量大,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

2.在“自学讨论”环节,本人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案、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请一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在“精讲示范”环节,教师先直观展示作品实物,此设计从学生熟悉、喜爱的玫瑰花入手,激发学生制作的热情。接着,本人通过PPT、制作流程的视频的播放及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的现场操作,边示范、边讲解,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更清晰、快捷、全面地了解不织布玫瑰花的花蕊和花瓣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降低了教学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4.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此环节的设计符合凯洛夫的对学生个别指导原则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

5.“评价小结”环节,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在实物展台上演示花蕊和花瓣的制作过程,通过学生对照评价表自评、他评、教师点评,巩固缩缝的运针规律,重申注意事项,并进行课堂小结。此环节的设计,不仅能直观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科学性,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案例描述

课题:《不织布玫瑰花的制作—缝花蕊和花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动画《玫瑰花开》及ppT课件并展示实物,向学生介绍丰富多彩的“无纺布”及“不织布手工DIY”的精彩世界。

2.请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谈谈他们对不织布的认识。

1.学生欣赏

2. 请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谈谈他们对不织布的认识。

1. 动画、ppT课件及实物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达到“激趣”的教学目的。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寻找发现美的眼睛。

1. 揭示课题及本课教学目标并展示作品实物。

2. 指导自学并组织讨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案,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1).缝制时先缝什么?再缝什么?

(2).缝花蕊分几步?

(3).缝花瓣分几步? 如何操作?

3.教师请一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组织学生组内讨论、合理分工。

1.自学学案,观看视频,思考所给问题。

2.展开讨论。

3.一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组内讨论、

合理分工。

1.开门见山,符合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德教育目的性原则。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纲要建议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便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教师讲解并现场演示。

2.强调:

(1)花蕊的固定方法。

(2)花瓣的连接方法。

(3)花瓣的组装方法。

3.每步的评估标准

学生观看、思考后模仿练习。

运用ppT课件、实物、视频及教师现场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更清晰、快捷、全面地了解不织布玫瑰花的花蕊和花瓣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降低了教学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学生实践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1.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的鲜明特点是:以动手为主,教、学、做统一。纲要规定操作时间不少于60‰。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类的技能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练习是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2.此环节的设计符合凯洛夫的对学生个别指导原则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

1.教师请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演示缝花瓣,通过学生自评、他评、教师点评,巩固缝花瓣的方法及技术要领。

2.教师重申操作技术要领、注意事项及作品评估标准,并请学生阐述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进行课堂小结。

请学生在实物展台上现场演示,并请学生自评、他评所完成的作品,阐述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评价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力求评价的客观、公正、具体、有效。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了解以下知识:

1. 用不织布可以做很多花卉,如:向日葵、太阳花等。

2. 不织布花卉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及学习环境。

3. 用不织布还可以做很多别的东西。

思考题:

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件不织布手工作品吗?

思考:

1. 不织布手工花卉的作用?

2. 不织布手工作品如何设计与制作?(课外)

鼓励学生通过图书、网络、图片、录像、实物等多种途径,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件不织布手工作品。设计意图是∶克服单纯模仿,给学生留有创新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反思


  课后的研讨会上,与会老师纷纷发言,给予这节课较高评价。周玉婵老师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许老师在介绍不织布的特点时,用一个个彼此有着逻辑关系的,由浅入深的、精心设计的问题去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理解了不织布的特征,为后面不织布玫瑰花朵的制作扫清了障碍。周洁老师认为,许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前准备充分,教学环节清晰,视频运用合理有效。余东兰老师认为许老师注重作品的评价,制作的每一步都有技术要求。唐建光老师认为,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制作,成功率会更高些。陈敢老师认为许老师基本功扎实,在教学中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板书工整简洁,是一堂好课。最后市教研室的王少峰老师作了总结性发言: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订合理,表述准确,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一定的深度。课堂教学流程清晰,若在教学中进一步推进一下学生的思考,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有效一些,可能会更好些。”

这节课是初中劳技新授课教学六步法:激趣导入、自学讨论、精讲示范、实践操作、评价小结、拓展延伸地再次实践。笔者旨在通过此教学案例完整地呈现执教者从设计构思到成功开设的全过程,并通过此教学案例的实录及反思,引发同仁对初中劳技教学及劳技课教学模式更深层次地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