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于生 寓教于导——赴美学习考察观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10
/ 2

【内容摘要】 美国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尤为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采用方法指导、兴趣诱导、活动疏导、耐心开导等办法,让学生理性、快乐、主动地学习成长。结合我国教育实情,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借鉴一些有益的做法。

【关键词】 美国教育; 教法; 启示;

笔者有幸随湖北省教育考察团到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都会区考察学习近一个月,回国后思考许久而成下文,以期与同行分享。

一、美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

美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美国教育的基本特点,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既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在私立学校中还有教会学校,也有极少学生在Home school(家庭学校)完成部分年级的学习任务。多元的学校形式决定了教师的多样化,教师的多元化带来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根据学习考察的情况,我体会到美国学校教育尤为尊重学生个性、自觉注重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导”的特点。

1、方法指导:美国中小学班级学生人数较少,一般在20人左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兼顾全体学生,也有精力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一些学校的教室门后面张贴着对学生的要求,要求的最后一条往往是“Try!”的字样,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多试试,教师在学生的“试一试”中及时地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学生掌握的是方法和思想,而不是对一道题会不会做,这正是能力培养所必须的。人才资源的早期开发是美国教育立足国家未来的战略思考,在美国各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师,在他们的三大主要工作(测定学生智商、实施危机干预、帮助问题学生)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会同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制定较高智商学生的发展计划,指导教师对特优生实施无偿培优,让他们的智力潜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教师对这类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主要是指导他们开展感兴趣的小型课题研究,让他们从小就热爱科学,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有益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Rhodes College (罗德学院)是一所私立的理工学院,在校生只有1800人,却拥有一栋价值一亿多美元的图书馆,藏书两千多万册和方便的电子阅览厅,这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图书资料。

2、兴趣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学生没有中国学生勤奋,他们普遍缺乏“定力”,注意力的保持时间也比中国学生短。基于此,教师总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诱导下提高学习效率。如在Centennial(圣多弥尼)学校,高中设有学生感兴趣的诸多选修课,一位银须皓首的建筑学教师饶有兴致地告诉我们,他的建筑学选修课主要靠指导学生了解设计原理、设计建筑图纸、制作建筑模型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很感兴趣,选修学生从19人增加到92人,他指着室内学生设计的琳琅满目的模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在Hutchison School(哈奇森学校)执教20多年的中文教师李志红女士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教学录像,她在教小学三年级学生认字识物时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老师首先对照尺、铅笔、橡皮三种实物在黑板上写下“尺”、“铅笔”、“橡皮”三个词,在学生反复熟读之后,教师让学生围坐在地毯上做游戏,教师说名称学生抢抓实物、学生边传实物边说名称,通过兴趣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记牢了这三个词和它们对应的实物。

3、活动疏导:美国中学生在校时间比中国学生少很多(美国中学生每年在校1000小时左右、中国中学生每年在校2200小时左右) ,多数学校学生上午8:00上课,一直到下午2:30放学,课间时间仅仅5分钟,中午有40分钟左右的午餐和运动时间。每天有一节活动时间,学校运动场地很多,室内运动场、室外运动场、科技辅导室、才艺展示厅等等,如Lausanne School(洛桑学校)有三个室内篮球馆、两个足球场、一个田径运动场、一个游泳池、两个演艺厅和六个科技活动室,全校学生可以在各种场合开展篮球、足球、橄榄球、舞蹈、唱歌、绘画、实验探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的活动甚为向往,但是如果学生违纪就会被教师扣去一些活动时间,在这种“惩罚”措施下,学生就得自觉强化自我约束力,保证不被“惩罚”而失去一部分向往的活动时间。学生在活动中,特长得到了发挥、精力得到了释放、自制力得到了提高,保证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在校的违纪情况自然很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越战纪念墙、韩战纪念园等历史建筑附近,我们看到很多黄色的School Bus,这是历史老师引导学生在实际场景感受学习历史知识。

4、耐心开导:美国教师对学生的开导是煞费苦心、富有耐心的,不少学校设立的积分兑奖办法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教师根据学生积分的由低到高和达到的难易程度设置奖励,如获得5分可以坐教室里老师办公的椅子、获得10分可以和老师共进午餐、获得15分可以在校园里赤脚行走、获得20分可以免做作业等等,这些不花钱的奖励是教师透察学生内心想法的体现,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不断地被激励而上进。美国课堂倡导民主、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学生能大胆自如地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会及时耐心地讲解,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时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之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Ridgeway High School (瑞奇韦高中学校)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充分运用“四室合一”(办公室、实验室、仪器室和教室)的特点,直观方便地利用教具、实验和讲解等多种途径让学生理解Cl

2的化学性质。

二、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许多人认为中美教育不能简单地评价谁优谁劣,而是各有优劣,应当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美国学校教育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启示是:

1、中国基础教育要进一步增加投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教育投入在不但增加,但是时至今日,全国“两会”多次关于教育的提案议案中“将国民生产总值的4%用于教育”仍未得到真正落实,而用于基础教育的比例更显得过低。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初中生人均国拨经费700元人民币,而美国多数州政府按中小学生均6000美元左右拨付教育经费。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并不像美国大多数富人那样热衷于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力量给予教育的支持微乎其微。美国的私立学校多数是办学质量高的学校,私立学校追求更多的是社会效应而不是经济效益。我国严重不足的教育投入无法保证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有效改善、很难提高教师的从教积极性,于是出现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教师工资难以真正落实到位、教师弃教改行、师生关系紧张、家长对教育不满意等一系列“怪”现象。教师难以安心教学,何谈热爱教育?教师的热情、耐心和智慧怎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呢?

2、中国基础教育要进一步压缩班额。我国中小学现行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较上世纪的百人大班大幅减少,但是在一些“人气指数”较高的学校,班级人数在60人以上的仍然不少,较美国20人左右的班额仍为超级大班,美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颇为费解。这样的班额很难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得到有效落实,更难准确把握学生个性,缺少因材施教、寓教于“导”的基本条件。

3、中国基础教育要进一步增强人本教育思想。教育塑造灵魂,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灵魂的净化塑造是不可重来的头等大事。学校教育要增强责任感,要有效指导教师用自己的“心”去了解学生的“心”、用自己的“行”去影响学生的“行”、用自己的“爱”去启迪学生的“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只有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精神需要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