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写作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8
/ 1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作文写作与做人的有机联系,促进作文教学与人格建构的互相结合呢?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道德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人生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
      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并且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包括自然界)的同情和悲悯心。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人格意识被淡化,他们中一些人不能成为“新时代”的“仁义之人”,即不会关心他人,不会与别人合作共事,不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不会正确辨别各种是非,不能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这样作起文来要不思想苍白无力,要不出现观点错误、认识偏差。所以,学生要立足于平凡生活,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朝着高尚的方向挖掘,提炼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再平坦的人生也曾有一些艰辛与不幸,艰辛与不幸往往可以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再平凡的事情也有一点时代痕迹,时代痕迹中常常有较厚重的内涵。这些就是写作的动力,也是作文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重要条件。例如2003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记一个比学生大不了多少、教学还没有多少经验的女物理老师,在某个星期一带着不轻的病——嗓子全哑,走进照例闹哄哄的课堂,通过让学生看幻灯片、自己打手势来上完一节课,结果感觉得一班“妖魔鬼怪”算子发酸。该文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写出了令读者心难免一阵颤栗的效果。

      其次,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平时要注意广泛阅读,丰富积累,人事物态,尽可能广猎,兴趣固然重要,博闻也必不可少。博闻可开阔视野,不流于偏颇孤陋;博闻可提炼见识,不致流于浅见狭隘;博闻可丰富文采,不致流于枯燥、单一。如2006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月圆是画·月缺是诗》,作者从余秋雨的文章,到海德格尔的精神;从鲁迅悼《杨铨》的诗歌,到庄子的名言;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吟咏,到五柳先生的理想展望,到东坡先生的赤壁放歌;从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到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展示了读者广泛阅读、丰富积累的优势。
     第三,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游历),让学生多去体验,开阔视野,并进而形成其思想,体味和解读出生活所折射出的丰富内涵和深邃哲理,显现出高远的志趣。
      第四,关注历史文化对自己的启发、对现实的启示,从历史的风烟中透视人类前行的轨迹,品味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从而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多一份理智的人文关怀,提高我们的人文品味。
      第五,要重视艺术教育。以理想和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艺术具有移化个体心灵、健全人格以及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作用。同时,艺术教育(尤其是文学欣赏)又可以夯实学生的文学功底和精神底蕴。
     总之,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精神”和“笔墨”上的自由,为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进行创新与创造提供空间。
     我国七所著名大学教授曾在一次“新概念作文大赛”评选会上共同指出:优秀的作文应该是“有个性的”,“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文采优美”的与众不同的精神的独创。要写出闪烁着个性色彩、具有创新精神的行为,内容上不要受限制,文章形式不受拘束,不要被一些机械化的作文模式牵着鼻子走,也不要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应该大胆地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显自在之趣。 (修改稿)

(作者博客:江娥啼竹的博客 此文已参加全国“圣陶杯”论文大赛并获奖拒绝转载,作者江娥啼竹版权所有,仅供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