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交易、信用规范与信用缺失行为分析(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4
/ 2
摘要:信用规范与市场交易具有内在统一性,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但在我国目前体制转型期,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在对信用与交易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当前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就完善信用制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市场交易,信用规范,信用缺失

  一、引言

  市场机制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基础就在于社会的分工以及与此相联的交易,使每个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社会效益的有效实现。但通过市场调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有前提的,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信息是不充分和不对称的,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也是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和追求效用最大化假定条件下的“经济人”,市场交易中时刻都潜伏着“道德风险”。虽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的理性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但经济主体追求效用最大化应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要遵守一定的制度规则,不应以他人利益损失为代价。否则,社会经济生活将陷入混乱或低效率的困境。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约束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使经济主体合法合理地追求收益最大化,实现激励与约束的统一、竞争与合作的协调,确保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

  为规范市场运行,市场交易通常都是以一定的契约形式完成的。社会作为一个组织,组织内各成员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就是交易,而相互交易所隐含的一个前提就是彼此的信赖。这种信赖的基础,是经济主体对各种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认同,是对在长期经济交易中追求长期利益所形成的契约规范的选择。制度(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是一种公共规则,普遍的遵守是制度规则的必然要求,个人的行为必须在即定的制度框架内活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结果,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是一种公共规则,各参与主体必须认同和遵守,违反者将受到惩罚。而市场交易中最基本的规则就是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尊重,信守承诺,既包括对交易物的尊重也包括对交易主体的尊重。信用就是基于彼此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包含有道德的、经济的内容,是市场形成的基础。从伦理道德角度考察,是一种心理的信任,是对与之交换的物和人的尊重;从市场经济角度考察,是对市场规则的遵守,反映的是公正、公平的交易原则。信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就是在产权明晰并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交易者间的持久合作,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增进社会效用。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信用作为社会分工与交换的产物,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伴相随。社会分工的出现,使得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暂时分离,但不管是以物易物的交换,还是媒介于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的交换,尽管交易的方式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不同经济主体间劳动和所有权的交换,体现的是对物和人的尊重与信任,都包含着诚实守信的内容。

  二、信用缺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缺失引发的市场秩序混乱和交易成本的提高,破坏了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减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应,导致了经济行为短期化,已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大障碍。

  (一)加大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场机制运行效率。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并以信用的存在为前提。信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保障,能使分散的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组合,加速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转移,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必定是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一个信用缺失的市场也一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市场。信用缺失使得经济主体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为达成交易而花费的谈判、咨询费用及所耗时间都将加大交易成本,把有限的资源消耗在不产生经济收益的活动中,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同时,信用缺失会使市场失灵,市场赖以发挥作用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效应弱化,通过市场调节达不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甚至会使资源流向低效或无效的使用用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对于失信行为可以寻求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但法律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其实施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信用制度的实施成本,所带来的市场交易效率也是低下的。

  (二)经济主体行为短期化,影响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制度的重要功能是给定市场主体的行为约束条件,使其产生明确的收益预期。信用制度也正是经济主体为追求长期合作与利益重复博弈的选择。经济主体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普遍的信任,而信用的缺失也会导致经济主体行为的普遍短期化。交易的社会性表明,公正、诚实的交易能增进交易双方的利益,也即合作对于交易双方会有更大的好处。信用缺失使经济主体在交易行为中彼此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难以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市场行为趋于短期化,机会主义倾向严重,通过采取非诚信的行为来追求个人利益。当经济主体行为普遍短期化,“经济人”追求短期利益会使社会分工与协作秩序混乱,陷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难以产生持续的、互利的、有序的交换,商品价值实现受阻,社会生产部门得不到及时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再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机制被破坏,这将在长期影响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导致市场交易规模萎缩,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竞争和信用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和积聚,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规模,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物物交换的方式下,无论交易的范围、物品都是有限的,交易仅限于特定的对象和物品,而且交易在多数情况下是重复进行的。在这种方式下,交易的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凭借对特定交易主体和物品的熟知,以及追求长期利益的重复博弈,信用制度可以得到较好实施,每个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使用价值的交易中,促进了交易双方利益的实现。但这种交易方式的局限性也是显然的,与之相适应的信用制度也是低层次的,限制了交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交易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货币的出现使交易从对特定对象的信任和实物交易方式转向了对货币的普遍信任与实物交易、货币交易。信用交易并存的方式,市场交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规模也越来越大,与物物交换时代特定交易者相比,更多的是表现为“陌生人”间的交易,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交易的风险也随着增大。信用缺失将使交易范围、方式受到很大限制,甚至会回归到现金交易等原始的方式,市场交易规模萎缩,不仅即期的交易得不到实现,未来的交易也无法进行,市场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四)扰乱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降低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缺陷,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协调功能,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建立在市场的完善与有序运行的基础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根据市场运行的实际进行选择,并且要适时进行调整。信用缺失导致市场运行秩序的混乱,市场信息失真,很可能造成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际不相符,政策实施后的信息反馈也并不能真正反映政策效果,使得政策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降低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应。信用缺失使得行为主体对未来预期不稳,在信用环境得不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居民、企业对政府的宏观政策缺乏积极的反应,政策调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行为主体,也是一个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面临的也是信息不充分的环境,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使企业与居民对未来形成稳定的预期,这也是政府对居民和企业的信用承诺。但由于政府自身的原因,往往使市场行为主体对政府的政策缺乏足够信任和稳定预期,形成政府信用缺失,进一步减弱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

  (五)加大经济运行风险,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化。信用的缺失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风险隐患。我国经济运行中信用缺失造.成的风险隐患,在金融体系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最为突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所致,企业法人道德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金融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转轨时期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目前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有体制转轨期间改革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