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银行业绩效、市场集中度的变化(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8
/ 2
[摘 要]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将对我国银行业绩效和产业组织结构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我国14家银行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的短期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增加反应不敏感,经营成本和盈利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增加正相关,我国银行业市场符合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本文就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方略提出建议,即通过与外资银行股权合作弥补我国银行业不足,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综合经营以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积极学习、借鉴外资银行新的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银行业绩效;市场集中度

  一、文献综述

  国外一些文献实证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Claessens、Demirguc—Kunt和Huizinga (2001)用1988-1995年8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数据,分析了引入外资银行对本国银行净利差、盈利水平、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发现外国银行的增加同国内银行盈利性、非利息收入和总经营支出的减少相关。Lensink和Hermes(2004)在回归模型中引入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检验经济发展程度是否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效应,结果表明银行业绩的改善与金融发展水平相关。Uiboupin(2005)用中东欧10国 219家银行的数据分析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本国银行短期总成本、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利润有负面影响。

  有的学者研究了单个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影响效应。 Barajas等人(2000)对哥伦比亚的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金融中介间接融资成本降低,以及国内银行资产质量下降。Denizer(2000)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土耳其银行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人降低了国内银行业的利润和管理费用。Okuda等(2004)通过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泰国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外资银行增加使得本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利差增加,盈利降低。Kim(2005)通过实证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韩国国内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外资银行进入显著提高了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相关研究存在一些竞争性的结果,郭妍等 (2005)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进入程度的加深,国内银行利差有所上升,而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叶欣 (2006)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市场竞争结构、中资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利差和利润水平显著正相关。黄宪等 (2006)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绩效的短期影响,通过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后发现,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上的固有特点,我国银行业绩效在面临外资竞争时表现出较大的不同。李晓峰等(2006)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流动性、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资产收益率、资产质量和风险方面都有负面影响。

  从现有文献看,相关研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检验跨国影响,第二类是集中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单个特定国家的影响,二者通常使用的都是对单方程的简单回归。因变量一般是成本效率、盈利效率、贷款活动以及贷款质量这样一些指标,以从不同角度考察银行绩效。而自变量由外资银行进入指标以及可能影响银行的其他控制变量组成,包括银行特定指标向量和宏观经济变量向量等,实证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

  成本、盈利等银行指标=f(外资银行进入指标,宏观经济变量向量,银行特定指标向量)。

  本文借鉴这种分析思路,并通过对模型适当修改后进行实证回归,分析我国银行业的现实状况。

  二、待检验假说

  根据上述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有关文献以及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几个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预期短期影响的假说,这些假说将在下面的实证分析部分进行检验。

  假设1:短期中,市场上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使国内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

  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后的短期内,为了应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竞争激烈,国内银行必须以尽快地速度进行调整,加大对经营管理现代化、技术设备升级、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增加其短期经营成本。

  假设2:短期中,市场上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寸曾加使国内银行的利润率降低。

  国内银行不得不面对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更为激烈的竞争,使得至少在短期内失去了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前的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从而正如Barajas等(2000)和Claessens等(2001)所推测的,利润率会相应降低。

  假设3:短期中,市场上外资银行进入的增加使国内银行的利差减少。

  根据Barajas等(2000)、Claessens等(2001)、Unite等 (2003)的研究,国内银行为应对竞争,在外资银行进入后利差会很快降低。

  假设4: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国内银行影响的同时,可以检验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效率假说或者可竞争市场假说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解释力。

  根据SCP范式,市场集中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上银行之间的竞争行为。外资银行进入导致的竞争加剧会改变国内银行的行为,并改变了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又影响国内银行绩效。市场竞争越激烈,国内银行越迫切要求去降低经营成本。当市场集中度同经营成本正相关时,该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受到支持。

  效率假说认为市场结构和单个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由银行效率来解释,即效率高的银行可以赢得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根据效率假说,市场结构和绩效间的关系由厂商的效率决定。效率高的厂商能增加其市场份额,从而增加集中度,使整体绩效得到改善。在竞争更激烈的市场上,随着金融开放,效率高的银行能增加其市场份额,而效率低的银行缺乏竞争能力,其市场份额减少。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大了市场竞争,那些能够提高经营效率的国内银行则能够扩张其市场份额,从而市场集中度增加,并且这些银行有更好的绩效(更低的经营成本)。当单个银行的绩效同其市场份额正相关,亦即经营成本同其市场份额负相关时,该效率假说得到支持。

  根据可竞争市场假说,市场竞争的程度不是由市场集中度来衡量,而是由外部人进入该市场的难易程度来衡量。外部人越容易进入该市场,则该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在位者越难以获得超额利润。可以认为,当市场集中度同银行经营成本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时,该假说受到支持。

  三、实证检验

  (一)变量描述

  1.因变量。借鉴Claessens等(2001)的研究成果,本文的回归模型选取我国银行业营业费用率(OVER- HEAD)来反映经营管理的效率,选取税前利润率(PROF—汀)、利差(NIM)等指标来度量国内银行业的盈利状况和经营水平(见表1)。

20089222110574677801.jpg

  2.外资银行进入变量。这里分别选取外资银行资产占我国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例(FBSHR)和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的营业性机构数(FBNUM)来代表外资银行进入的程度。

  3.控制变量。根据Claessens等(2001)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选用两组控制变量:第一组为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变量,包括我国通货膨胀率(INFL)和GDP增长率(GDP),以反映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第二组为影响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等的因素变量,包括我国各家银行的贷款比例(LOAN)、营业费用率(OVERHEAD)、资产市场份额(ASSE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