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文化 放眼多彩世界(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7
/ 1
  2.确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培养多重音乐能力
  多元主义文化观已经成为世界现代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由于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原因,音乐教育领域在这方面依然有些步履缓慢。(转第59页)(接第60页)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还只停留在一个狭隘和落后的阶段中,我们的音乐教育既没有捕捉到中华文化的灵魂,也没有渗入全球文化的信息。我们只是因循着国内一些音乐学院的教育模式,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欧洲的艺术音乐。”⑤对此,音乐人类学家苏潘指出:音乐教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克服和纠正“欧洲中心论”的思想观点,强调音乐教育学应当是活动于全宇宙的思维与特殊文化的思维之间的这样一种充满了张力的学科范畴。他认为,通过一种立体的、多角度的音乐学习,使学生获得一种较为全面的、深层的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笔者认为,作为21世纪的一名音乐工作者,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和文化意识,否则难以适应这个信息多变的时代,也不符合国家崛起的全球环境。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体系。如“世界音乐”“后现代课程观”“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渗透了工业化以来对教育受工具理性支配的错误理念的批判精神,同时给学生展示了欧洲艺术音乐以外的其他民族艺术,比如非洲音乐、亚洲音乐、南亚音乐等,既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加强了学生对世界音乐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国家间的文化理解和民族间的沟通意识。②建立起面向国际性的音乐曲库。反映某个民族文化的音响资料必须搜集到处于原生态的音响或画面,这能最真实地显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真实风格和个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工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不同音乐流派的典型曲目,从本土的、民间的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阶层的音乐。③着力培养学生的多重音乐能力。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教授学生接触多种音乐风格。要摆脱过去那种一味地对某一作品、某一作曲家进行的纯技术性的分析和训练的教学方法,尽一切努力把作品的阐释引入到文化的语境当中去。如将作曲家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民俗、政治、经济等因素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比如印度尼西亚加美兰音乐,我们除了要了解印尼的历史和民族特性以外,还要找到它的音乐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又如加美兰音乐中使用的铜锣、中国弦乐、笛子与中国音乐文化、音乐文化传播的关系等。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的确不易,但至少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去尝试,如果我们承认音乐是各种文化的载体,如果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人类现象去理解,我们就必须在传统认识与挑战之间做出选择,使我们在不同音乐文化的思维中,在各民族具体的文化特征及其独具的属性之中获得对文化的一种理解。只要我们做到这样的层面,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
  ①郭声健.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特征.人民音乐,2003年第1期.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0期.
  ③谢嘉幸.任重道远的跨世纪的音乐教育工程.人民音乐,1996年第5期.
  ④李世鹏.困境中的商洛戏剧——对商洛戏剧文化生存现状的思考.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⑤李世鹏.普遍的、特殊的、多元的音乐教育——由贝内特·雷默“茅盾同体观”引发的思考.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