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显像诊断盆腔静脉淤血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4
/ 1

徐加英 韩 绯

  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PCS)是妇科较常见的一种血管病,以往诊断主要依靠盆腔静脉造影。一年来本院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TVCDFI)技术对PCS患者进行检测,并与盆腔静脉造影结果对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为1998年1~12月妇科门诊患者30例,年龄30~47岁,平均35岁。其中有输卵管结扎史21例,患者均有下腹疼痛,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选择2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年龄25~46岁。
  应用Acuson 128XP彩色多普勒显像仪,阴道探头频率5~7MHz。嘱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探头套上避孕套,置于阴道穹窿部扫查。观察子宫、卵巢形态、盆腔内血管的分布、血流显像等,主要观察子宫旁静脉丛。

结  果
  30例PCS患者超声表现:1.二维图像显示两侧宫旁静脉扩张、迂曲呈“蚯蚓状”,并聚集成类圆形静脉丛,呈“蜂窝状”(图1);2.彩色多普勒显示为增粗的蛇行彩色束或红蓝相间的彩色团块;3.频谱多谱勒呈波浪状、继续状或低平,严重者可出现间断的双向频谱(图2),说明盆腔静脉内有时有返流;4.部分患者可见子宫淤血增大,宫壁静脉扩张。


图1 盆腔静脉迂曲扩张,聚集成“蜂窝状”

图2 严重PCS者静脉频谱可见返流

  PCS患者盆腔静脉直径及静脉峰值流速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1 PCS患者盆腔静脉测值与正常组比较(±s)


  例数 静脉直径(cm) 静脉流速(cm/s)
研究组 30 0.81±0.12 5.17±2.42
对照组 20 0.32±0.05 13.25±3.12

 
  TVCDFI诊断PCS 30例经盆腔静脉造影确诊为PCS者27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0%。其中频谱多普勒显示为间断双向频谱4例,静脉造影结果均为重度PCS。

讨  论
  PCS是以下腹坠胀,腰骶部痛,白带过多,月经过多,乳房胀痛为主要症状的一个综合征。盆腔各部位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但数量多,血流慢,管壁薄,无瓣膜,且弹性差,是引起盆腔静脉淤血的解剖基础。盆腔肿瘤,多产妇女,尤其是输卵管结扎术均可不同程度地压迫、牵拉盆腔静脉和神经末梢,导致静脉回流受阻[1],使静脉扩张迂曲,压迫神经而引起坠痛。
  经阴道超声检查时,正常组盆腔静脉走向规律,直径<0.5 cm,彩色多普勒显示呈星点状,色彩较暗且无闪烁感,频谱多普勒特征是持续的血流信号。而在PCS患者显示盆腔静脉迂曲增宽,直径>0.6 cm,在子宫两侧聚集成峰窝状无回声区;严重者可见管腔内缓慢的静脉血流呈云雾状,彩色多普勒显示呈增粗的蛇行彩色束或红蓝相间的彩色团块,频谱多普勒显示静脉频谱不连续甚至返流,峰值流速<10 cm/s。石华等[2]报道盆腔静脉曲张征患者静脉频谱可见有起伏,轮廓连续或不连续,未提到双向频谱。本文的频谱多普勒显示间断双向频谱者,静脉造影均为重度PCS,是否间断双向频谱是重度PCS的表现之一,尚有待进一步证实。此外,重度PCS者常合并有子宫淤血肿大,子宫肌层静脉随之扩张成静脉窦,子宫肌层呈弥漫性淤血状,其机理认为是由于盆腔静脉扩张淤血导致子宫的静脉血、淋巴液回流受阻,小静脉扩张血液淤滞,渗出增加组织水肿所致[3]。诊断PCS时需排除生理性盆腔静脉扩张(如妊娠期、产后等)。
  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以往依靠盆腔静脉造影和腹腔镜检查,前者是一种有创方法,借助造影剂廓清时间的长短而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通过迂曲静脉的显像,了解血管形态学改变,但操作复杂,技术条件高,碘过敏者不宜使用。腹腔镜检查可见阔韧带内血管迂曲、怒张或形成静脉瘤样,呈紫蓝色[4],但不能了解静脉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是一种无创、无需用造影剂、安全简便的方法,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图像了解血管形态学改变,频谱多普勒提供血流速度特征,了解其血液动力学变化。超声所提供的丰富信息,使之成为本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萧山市妇幼保健院 311200

参 考 文 献

1 耿培炳,等.输卵管结扎术系膜血管损伤对卵巢功能、月经及盆腔器官的影响.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5,16(2):124.
2 石 华,等.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盆腔静脉曲张症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3):261.
3 吴瑞芳,等.腹腔液中前列腺素与女性绝育术后盆腔静脉曲张征的关系探讨.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5,16(2):91.
4 王振海,等.腹腔镜检查绝育术后慢性盆腔疼痛120例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89,24(1):42.


本文来自: 医学论文(yxlw.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xlw.org/html/lc/zhenduan/20091007/2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