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传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4
/ 2

在思考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建构21世纪人类生态伦理时,我们一方面仍需提倡认识、利用和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则又要强调保护、关爱和尊重自然。这两方面是完全应该并且能够有机整合为一体的。“自私而用智”虽是片狭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用智”乃是人类本性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问题的关键乃在与是否“自私”。中国哲学并不一般地反对用智,而仅仅只是反对“自私用智”,即反对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或为了人类的局部利益而不顾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挖空心思地掠夺自然。反对“自私用智”就要“尚德”。“德”是人类大公至正的理性,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所谓“天之大德曰生”、“厚德载物”等等),是驾驭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21世纪,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总体原则只能是以“德”驭“智”,即用价值理性指导和运用工具理性。人们应当放开心胸,打通内外、上下而与天地交流,“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去开发和利用自然。这与“自私用智”地掠夺、征服自然的结果一定会有所不同。由此看来,“德治”不仅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治国方略,而且还应该是一种应对自然万物的基本方略。总之,儒家传统中以“天人合一”论为主要表征的宇宙(天、地、人)和谐思想与生态伦理观,经过发掘、整理,以及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诠释,必将成为现在和未来人类的生态伦理观的理论来源和思想支柱。

综上所述,如果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118),那末,我们今天科学地分析、合理地开掘儒学传统资源,就不仅对21世纪中国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助益,而且也会对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作出贡献。

[注释]

(1)《孟子·离娄上》。

(2)《论语·学而》。

(3)上书《子路》。

(4)上书《季氏》。

(5)上书《八佾》。

(6)上书《里仁》。

(7)上书《子罕》。

(8)上书《子路》。

(9)上书《里仁》。

(10)上书《泰伯》。

(11)上书《颜渊》。

(12)《朱子文集》卷四十六。

(13)《论语·公冶长》。

(14)上书《雍也》。

(15)《中庸》。

(16)《论语·泰伯》。

(17)上书《卫灵公》。

(18)上书《泰伯》。

(19)上书《子路》。

(20)上书《学而》。

(21)上书《阳货》。

(22)上书《宪问》。

(23)上书《为政》。

(24)上书《雍也》。

(25)据《论语·颜渊》

(26)《论语·学而》。

(27)《孟子·梁惠王上》。

(28)同上。

(29)上书《滕文公下》。

(30)《论语·泰伯》。

(31)上书《雍也》。

(32)上书《卫灵公》。

(33)《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34)《孟子·尽心上》。

(35)《朱子语类》卷四十二。

(36)《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一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中译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37)《吕氏春秋·贵公》。

(38)同上书《威德》。

(39)《孟子·万章上》。

(40)同上《离娄上》。

(41)《左传·襄公三十年》。

(42)《孟子·离娄上》。

(43)《荀子·正论》。

(44)引自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丁酉九月九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5)《礼记·礼运篇》。

(46)《孟子·尽心下》。

(47)唐甄:《潜书·抑尊》。

(48)黄道周:《存民编》。

(49)朱熹:《四书集注·孟子万章注》。

(50)《水心别集》卷之一《君德一》,《叶适集》第三册第63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1)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尤其是制度建设可做,并非一蹴而就,但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实实在在地朝这方面努力。请详参陈寒鸣:《试论权力体制的民主化》(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52)刘向:《战国策·叙录》。

(53)《史记·天官书》。

(54)《孟子·梁惠王下》。

(55)《孟子·滕文公上》。

(56)《孟子·梁惠王下》。

(57)《孟子·梁惠王下》。

(58)孟子所述的史事,未必尽皆真实,有的或许还加上了他的夸饰之辞,然多有自古以来口耳相传的传说作为依据,故而笔者将之称为对古代史事的“追述”和描绘。

(59)《孟子·离娄上》。

(60)《孟子·公孙丑上》。

(61)《孟子·离娄上》。

(62)《孟子·离娄上》。

(63)《孟子·梁惠王上》。

(64)《孟子·滕文公上》。

(65)《孟子·滕文王上》。

(66)《孟子·尽心上》。

(67)参阅《孟子·公孙丑下》。

(68)《孟子·滕文王上》。

(69)《孟子·梁惠王上》。

(70)《论语·子路》。

(71)《孟子·公孙丑上》。

(72)《孟子·尽心上》。

(73)《孟子·尽心上》。

(74)《孟子·梁惠王上》。

(75)《孟子·梁惠王上》。

(76)《孟子·滕文公下》。

(77)参阅《孟子·公孙丑下》。

(78)《孟子·离娄上》。

(79)《孟子·尽心下》。

(80)《孟子·尽心下》。

(81)《孟子·离娄上》。

(82)《孟子·梁惠王下》。这使孟子的“王道”多少有了点古代民主意味。

(83)《孟子·梁惠王上》。

(84)《孟子·梁惠王上》。

(85)《孟子·梁惠王下》。

(86)焦循《孟子正义》卷四引东汉赵歧解“人和”之语。按,《孟子·公孙丑下》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

(87)《孟子·公孙丑上》。

(88)《论语·雍也》。

(89)《论语·述而》。

(90)《孟子·公孙丑上》。

(91)《孟子·告子上》。

(92)《孟子·滕文公下》。

(93)《大戴礼记·用兵》。

(94)《孟子·公孙丑下》。

(95)《论语·季氏》。

(96)上书《宪问》。

(97)《孟子·公孙丑下》。

(98)上书《梁惠王下》。

(99)上书《告子下》。

(100)《荀子·王制》。

(101)上书《富国》。

(102)上书《王霸》。

(103)上书《富国》。

(104)上书《王制》。

(105)上书《王霸》。

(106)参阅姜广辉先生为拙著《中国理想社会探求史略》所作序。拙著由延边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107)《程氏遗书》卷二上。

(108)《王阳明全集·大学问》。

(109)《礼记·孔子闲居》。

(110)《荀子·成相》。

(111)《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

(112)《孟子·梁惠王上》。

(113)《荀子·王制》。

(114)参见《春秋繁露·五行顺逆》。

(115)《新书·礼》。

(116)John Passmore..Man’s Responsibclity for Nature,New York; Seribner’s,1974.

(1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1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