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神舟五号”报道的思考(下) 论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7
/ 2
  三、标题:重大敏感事件报道的风格“软”化转向

    通常,普及科学新知,宣传科技人物,传播科学意识,倡导科学精神是媒介对重大科技新闻报道的主旨。但科技新闻内容的过“硬”往往会加大受众的新闻认知难度,进而影响后续的文本理解和接受。不过,在新闻操作的具体层面上,此次两报报道均呈现出明显的向通俗化、生活化甚至娱乐化方向发展。笔者以两报在三个报道时段的新闻标题为分析对象,描述如下:

 1、硬知识软化。在新闻的引题、主题和副题上,两报都着力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活泼的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将硬性新闻事实和科技新知做了轻松的甚至生活化的软性处理。如:

A、人类登天考验多(主)

上天有三个前提  落地闯三个关口(副)   (《人民日报》10.14)

B、航天员是如何选出来的                  (《人民日报》10.16)


C、“神舟”五号发射基地揭开面纱 令人意外(引)

飞船白天发射白天返回?(主)           (《羊城晚报》10.9)

D、太空人的吃喝拉撒                      (《羊城晚报》10.17)

 

2、事件人物化、人物个性化。与以往重大事件报道不同,单个人物成为本次报道的重点之一。借人带事,以事推人,成了两报做鲜做活新闻的着力点。在标题上,做得动感十足,以充满人性化的活力词语、新闻人物典型的直接引语等,凸现了复杂事件的环境色彩、动态发展和主要人物的个性。同时,也突破了纸质媒介版面静态的局限,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眼球。如:

A、太空中的道贺                  (《人民日报》10.17)

B、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天前后言语精彩(副)

景色很美  我很有力(主)                 (《羊城晚报》10.16)

C、巡天骄子凯旋前夕,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最忙碌(副)

30岁总调度冷静下指令(主)               (《羊城晚报》10.16)

3、地方媒体的更大空间。《羊城晚报》作为晚报和本地媒体,报道相对更灵活,软性风格更突出。

(1)新闻本地化。即从时间、地域、心理上拉近本地读者同航天事件的距离,增强新闻的接近性和亲切感。如:

A、神舟五号模型 亮相高交会 (10.11)
B、广州可肉眼看“神舟”   (10.14)

C、中国航天总教头出自广州  (10.18)

(2)人物报道细节化。主要是突出了新闻事件中的人和细节,人性化意味较浓。如:

A、与首飞擦肩而过的翟聂“双雄”与杨利伟袍泽情深

临飞两句话铁汉动容(主)   (10.20)

B、正在广州访问 看到发射成功(副)

华人州长提议:干杯!(主)   (10.16)

(3)事件趣味化。主要是适量的边角料、花絮报道。在发射前用以活跃并推动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在发射后则充分发掘事件的新闻价值,有一定的娱乐性。如:

A、好心人兴奋赶路追看“飞天”(主)

太巧了!在同一列车同一厢座记者巧遇这对特邀见证历史一刻的普通夫妇(副)(10.11)

B、用汉语拼音拼出“航天英雄杨利伟”(引)

安南再贺“神舟”五号(主)    (10.17)

   
 

C、杨利伟英名 大白梨商标    (10.19)

(4)新闻价值衍化。即“搭顺风车”,将本事件的新闻价值延伸至与事件本体无关的其他新闻上,强化了后者的可读性。

A、神舟五号模型 亮相高交会  (10.11)

B、随着“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八宝饭”“鱼香肉丝”等一夜成了热门菜(副)

太空餐香飘狮城(主)    (10.19)

由上可见,两报在总体上都发挥了各自优势,两者相得益彰。《人民日报》庄重而不失大方,全局性强,既有贴近读者的努力,更富有国家媒体的风范;《羊城晚报》则因为报道拓展的空间大而更多诙谐和趣味,本地意识强。这对各类媒体而言是一个充分挖掘与延伸新闻价值、提高新闻可读性值得借鉴的作法。

 

                     四、几点思考

1、议题性质如何控制

    议题性质通常表现为媒介对新闻事件界定的报道基调和总体要求。通过对两家报纸的内容分析可知,两报在报道主题、过程方面均较相似。对“神舟五号”在军事、时政等方面重大意义的报道几乎没有。而本课题中一项对大学生的新闻认知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受访者表示最关心的并非其中的航天科技知识。因此,媒体对输出信息的性质控制似乎并没有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

 

2、引入并引导多种声音

    传播学研究证明,一面说不一定就比两面说、多面说要好,尤其在今天传播渠道多元化时代,多面说可能更利于舆论引导。但我们发现,发射前国内各媒体对本事件强调科技新知介绍,而发射成功后对国内外对此事的评价和反响的报道,和国内媒体自己一样也大同小异,即单一的喜庆、祝贺和肯定,缺乏多种色彩。当然这与宣传纪律有关,但信息的不对称肯定会影响受众对媒体的选择,因为他们希望看到本事件更丰富的多种意义,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从不少读者转而从《参考消息》、凤凰卫视等媒体中寻求更多不同声音中即可见一斑。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声音已经多元化的环境中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


3、改善报道模式

如上所述,媒介对整个事件的报道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线索:重大科技事件/科技知识介绍——重大社会事件/国内外祝贺、国内喜庆活动――重要人物/典型人物宣传、各地座谈学习。这一模式和以往几乎没有什么出新,使报道整体特色均不很明显。本课题在大学生中同时进行的一项新闻接触与新闻认知效果的问卷调查发现,这种仍显单一化的报道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受众新闻认知的总体效果和在事件后期继续投入注意力的热情。

4、控制信息超载

在本次事件前后,国内各媒体都在极短时间内大大增加了发稿量。上述分析表明,发射成功后两报的发稿量迅速增加五倍以上。又据笔者在网上以Google搜索,发射后的18日晨以关键词“神舟五号”得到3320000条信息条目,比14日晚增量竟达66倍。本课题问卷调查表明,各媒介在短时间内同质、重复信息增量过大造成严重超载,既加大了受众信息选择和认知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受众对新闻认知的热情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