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伤行为的高职医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基于自伤行为的高职医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 ;

刘斌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2

摘要:通过高职医学生的自伤行为的调查,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本研究将以高职医学生为主要对象,对有无自伤行为的高职医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医专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强善于求助的发生自伤行为的可能性低;容易自责、爱幻想、遇到困难和挫折喜欢退避和合理化的发生自伤行为的可能性高。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自伤行为;应对方式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自伤行为发生频率较高,而医学院校大学生发生自伤行为的情况更是日趋严重,加之高职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起点低、自律性差、学习能力不足等”的特点,且入学后“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专业课程繁重、学习周期短等”的客观因素,导致高职医学专科学生心理压力大,而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的情况下,故而对于高职医学专科学生自伤行为的应对方式的研究非常有必要[1-2]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及2017年9月份入学的720名大专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为使调查量表的内容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查阅相关资料后,采用青少年生命态度量表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量表。

2、量表评价

应付方式问卷[3](CSQ)包括六个因子:自责、退避、合理化、解决问题、求助、幻想。

该问卷在青少年人群中的重测信度是:0.62至0.72。问卷评定的时间限制是回答问卷那天的前两年。任何一个条目中均有“否”、“是”两个选项,被试者要依照自身实情进行选择。在这当中,第十九题、三十六题、三十九题、四十二题是反向得分的,也就是说,选定“否”将得到“1”分,选定“是”的话,将得到“0”分。在做其他试题的时候,若选定“否”,将得到“0”分,若选定“是”,将得到“1”分。

3、质量控制

本调查采用测量控制、问卷测量的环节控制、问卷录入质量控制环节,最大程度上确保调查结果准确有效。

4、统计学分析

对测量到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数据录入使用Epidata3.0,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针对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x±s分析。

二、调查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根据收集到调查表的数据系统分析,高职医学生是否有自伤行为的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1.1 高职医专学生是否有自伤行为的应对方式之间的差异(`x±s)

有自伤行为

(n=144)

无自伤行为

(n=543)

T

P

解决问题

7.171.92

8.762.20

-7.910

<0.001

自责

4.661.77

3.681.98

5.397

<0.001

求助

4.761.72

5.712.02

-5.157

<0.001

幻想

4.961.64

3.742.22

6.144

<0.001

退避

4.901.60

4.271.82

3.811

<0.001

合理化

5.081.78

3.941.94

6.389

<0.001

结果表明:医学生有自伤行为的应对方式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有自伤行为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求助的值低于无自伤行为的值,而有自伤行为的学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方面的值高于无自伤行为的值,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求助越多的学生发生自伤的可能性越小,而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能力越强发生自伤的可能性越大,这与乔慧芬、陈瑜

[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无自伤行为的医学生在面对应急事件或环境时能够采取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或采取有效的合理的求助,进而避免自我伤害的发生。而有自伤行为的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多采取自我责备、幻想不切实际的事情、退缩躲避问题,不能运用自身能力合理解决问题,反而采取过激的自伤行为伤害自己。故而对于应激事件和环境的合理化越高出现自我伤害的可能性越大。

该结果有助于高职医学教育工作者在认识辨别医学生在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和自伤行为,要合理的结合学生在应对方式上的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实施干预,降低学生采取伤害自己的方式降低生活遇挫的风险或者缓解血液压力的可能性,进而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ilkinson P. Nonsuicidal self-injury:a clear mark for suicide risk[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11,50(8):741-743.

[2]Cooper ML,Wood PK,Albino A,et al. Personality and the predisposition to engage in risky or problem behaviors during adolescen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390-410.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8,120-122.

[4]乔慧芬,陈瑜.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应对方式[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6):43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