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润喉利咽方治疗全麻术后咽部不适 60例临床观察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自拟润喉利咽方治疗全麻术后咽部不适 60例临床观察研究

赵云龙

(安岳县中医医院 ,四川 安岳 642350)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润喉利咽方对全麻术后咽部不适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自拟润喉利咽方,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对患者术后咽部不适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治愈率、无效率对照组差异明显(p<0.01)。且治疗组治愈率和总体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自拟润喉利咽方对全麻术后咽部不适的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咽部不适,外科,术后

前言

术后咽部不适、咳嗽是普外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由于麻醉过程中,进行气管插管对会厌部造成一定的刺激,可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同时,麻醉药物对呼吸道上皮细胞介质的影响,术中应用阿托品等药物,患者会有咽干、咽痛等不适感;全麻术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液不易咯出,术后卧床不利痰液排出,咳嗽会引起切口疼痛,导致咳痰不利,成为全麻术后常见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加之胃管刺激以及手术创伤术后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极易进一步发展导致肺部感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院自2014年以来在我院外一科采用自拟润喉利咽方口服, 在治疗术后咽部不适、干咳方面, 取得显著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皆来自于2016年-2018年我院外一科住院病人。年龄为40岁-75岁的中老年患者的住院病例。男女不限,60例均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2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病情轻重程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无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哮喘、肺癌、尘肺、肺纤维化、肺切除术后等病史,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非过敏体质。

1.2 分组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润喉利咽方口服,对照组胖大海泡水口服治疗。

1.3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板蓝根20g、薄荷15g(后下)、玄参20g、射干15g、黄芩15g、桑白皮15g、鱼腥草30g、桔梗10g、葶苈子10g、芦根30g、百部15g、木蝴蝶15g、蝉蜕6g、荆芥15g、甘草20g;以上药物加水1000ml,文武火煎熬15-20min,煎熬两次,共取药液300ml,一日三次,温服,100ml/次。选择术后6-8小时以后开始服用,连续观察48小时。②对照组:胖大海6g,开水浸泡10分钟左右,浸泡两次,取药液300ml,一日三次,温服,100ml/次。同样选择术后6-8小时以后开始服用,观察时间同治疗组。

1.4 疗效评价

①治愈:咳嗽、咯痰均消失,肺部听诊痰鸣音消失;②有效:咳嗽次数减少,无阵发性剧咳,痰量减少,肺部听诊痰呜音减少;③无效:咳嗽无改善,痰仍不易咯出,肺部听诊痰鸣音无减少。

3、统计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处理,当P<0.05时,证明组间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组别

N(例)

治愈

治愈率

有效

有效率

无效

无效率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18

60%

10

33%

2

6.7%

92.3%

对照组

30

10

33%

12

44%

8

26.7%

7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总有效率、治愈率、无效率差异明显P<0.01。

结论

治疗组治愈率和总体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拟润喉利咽方对全麻术后咽部不适的治疗效果显著。

讨论:

术后咳嗽是全麻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与气管内全麻插管对支气管粘膜刺激,麻醉药物对呼吸道上皮细胞介质的影响,术后卧床不利痰液排出,切口疼痛影响咳嗽用力,胃管刺激以及手术创伤术后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近些年来,西医严格规范用药,特别是术后抗生素的应用要求越来越严。而一般的西医化痰药对术后干咳效果不佳,应用镇咳药物又恐导致痰液无法排出而引起肺部感染。中医治疗咳嗽病有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代也有许多关于中医治疗术后咳嗽的报道。如中医认为肺为脏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肺气以以降为顺,咳而肺气上逆。手术创伤,气血受损,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肺系而发病。术后咳嗽在临床上以肺阴虚多见。肺为娇脏,性喜清肃柔润,肺之阴津不足,则肺失清润之性,阴虚则火旺,虚火灼肺,以致肺热叶焦,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发病。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方中玄参、芦根滋肺阴润燥,板蓝根、桔梗、射干、木蝴蝶、薄荷解毒利咽,宣肺化痰,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肺火受上焦之实热,并具有较 强的泻火解毒之力,荆芥、蝉蜕祛风解表,百部止咳化痰,葶苈子泻肺止咳,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并调和诸药,使之共同奏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诸药有明显的祛痰、镇咳和抗菌作用

[1]。整方攻补兼施,润而不腻,攻而不过。此外,本方用药平和,无不良反应,用之无虞。

此方在我科室应用以来,疗效显著。为了进一步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我们做了此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继续关注该技术在患者临床获益方面的评估,改善给药途径,并不断探索扩大此技术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67,1775.

赵云龙(1984-),籍贯:河北正定,工作单位:安岳县中医医院,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