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 ICU临床治疗 100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 ICU临床治疗 100例分析

胡睿

湖南省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100例分析,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0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发病原因将所选病例均分为两组,肺外源性组50例患者与肺内源性组50例患者,对两组均实施治疗措施,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肺外源性组与肺内源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进行比较,肺内源性组的相关ICU项目数据相对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外源性组与肺内源性组患者的7d内死亡率相比,肺内源性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ICU总死亡率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与肺外源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相比,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临床治疗中应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治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关键词】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外源性;死亡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情严重,病因复杂,是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低血氧症,主要特征为缺氧性呼吸衰竭、急性、进行性、顽固性,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对我院是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实施了全面的ICU临床治疗,总结救治经验,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发病原因将所选病例均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肺外源性组50例患者中,男性有31例,女性有19例,年龄在40-77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9.8±5.6)岁,其中有11例淹溺患者、13例脓毒症患者、7例多发性外伤患者、9例例重症胰腺炎患者、10例肺挫伤患者。肺内源性组50例患者中,男性有32例,女性有18例,年龄在38-78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1.2±5.9)岁,其中有12例淹溺患者、14例脓毒症患者、7例多发性外伤患者、8例例重症胰腺炎患者、9例肺挫伤患者。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选病例实施ICU临床治疗,内容为:实施机械通气,其通气方式需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连接呼吸机与氧源,将潮气量、气道风压、PEEP值以及平均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2]。在通气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尿量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判断是否发生肾功能病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应进行抗感染治疗,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食实施补液、营养支持治疗,保证患者的机体处于正常的状态[3]。所有操作应严格符合无菌操作过程。

1.3评价标准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住ICU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在治疗7d后进行第一次记录,患者全部出院后进行第二次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ICU时间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死亡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ICU时间

与肺内源性组相比,肺外源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ICU时间均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ICU时间比较(d)

组别

例数(n)

机械通气时间(d)

住ICU时间(d)

肺外源性组

50

6.8±1.9

9.5±2.1

肺内源性组

50

11.3±2.8

13.8±2.2

t值

--

13.602

8.281

P值

--

<0.05

<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

肺外源性组患者的7d内死亡率明显低于肺内源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ICU总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

组别

例数(n)

7d内死亡例数(n)

7d内死亡

率(%)

住ICU总死亡

例数(n)

住ICU总死亡

率(%)

肺外源性组

50

4

8.00

15

30.00

肺内源性组

50

12

24.00

17

34.00

X2

--

5.766

6.012

0.292

0.008

P值

--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高。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超过了50.00%,且近年来没有任何下降趋势,病情控制难度非常大,治疗已经陷入瓶颈。呼吸窘迫综合征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肺外源性,其发病原因是误吸了有毒物质、肺炎、淹溺、肺挫伤等;二是肺内源性,其发病原因往往是高危手术、胰腺炎、严重感染等[4]。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咳血、口唇发绀、咳嗽、胸闷、呼吸急促等,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临床中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没有特效方法,其主要方法为机械通气与非机械通气,对高危患者加强监测,给予患者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肺外源性组与肺内源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8±1.9)d、(11.3±2.8)d,住ICU时间分别为(9.5±2.1)d、(13.8±2.2)d,肺内源性组的相关ICU项目数据相对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外源性组与肺内源性组患者的7d内死亡率分别为8.00%、24.00%,住ICU总死亡率分别为30.00%、34.00%,肺内源性组患者的7d内死亡率明显较高,住ICU总死亡率比较差异较小(P>0.05)。说明在同样的ICU临床治疗下,肺外源性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机械通气与住ICU治疗时间较短,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在治疗 7d 内死亡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肺内源性患者的肺泡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肺功能出现障碍,而肺外源性患者的肺实质往往没有发生病变,现肺间质出现水肿,这就导致了两组患者的肺组织弹性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由于此肺内源性患者肺组织弹性较低[5],能够能较快改善患者呼吸窘迫状况,促进患者的恢复,因此临床疗效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与肺外源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相比,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临床治疗中应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治疗,有效控制感染、炎症,尽可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胡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ICU临床治疗效果探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1):38-39.

[2]罗志春,刘建林,刘科蓝. 早期呼吸机治疗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2):80-81.

[3]白岭晓.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90例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2):133-134.

[4]阿斯古丽马木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0例ICU临床治疗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664-2665.

[5]余燕梅,刘利华,蒋玉芳,等. ICU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3):695-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