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早期痛风性肾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早期痛风性肾病

何厚金

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 413000

摘要 目的:研究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早期痛风性肾病的效果。方法:实验数据选择采用随机抽取方式,将2017年3月-2018年12月的早期痛风性肾病70例作为基础数据,按照患者住院号单双号将单号45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治疗,双号35例纳入观察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两组效果判断使用肾功能指标、疗效指标对比。结果:两组疗效判断,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肾功能指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痛风性肾病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联合耳穴贴压与中药治疗,可对肾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显著改善,疗效显著,效果理想,推广价值高。

关键词 耳穴贴压;中药;早期痛风性肾病;价值;

痛风性的肾病是痛风肾的全称,发病原因为患者因疾病造成的血尿酸分泌异常、自身排泄减少,出现高尿酸血症,对肾脏造成持续性的损伤,引发尿酸结石、小分子尿蛋白、水肿等,肾小管持续性的损伤,属于一种肾脏方面的常见疾病。目前医学中主要依靠口服嘌呤醇等西药进行治疗,可以对症状进行有效缓解,但是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大,患者依从性差。我国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发现,因为饮食结构的调整[1],患病人数增加显著,中医对于该病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采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在患病早期进行干预,效果理想,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实验数据选择采用随机抽取方式,纳入2017年3月-2018年12月的早期痛风性肾病70例,纳入依据:均为原发性疾病,尿酸检查发现男性指标大于416µmol/L,女性指标大于357µmol/L,将肾病、血液病患者排除,按照患者住院号单双号将单号35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治疗,双号45例纳入观察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9:16,年龄最小24岁,最大68岁,年龄均数(45.89±1.33)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7:18,年龄最小23岁,最大66岁,年龄均数(45.67±1.64)岁。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方法

给予全体患者患肢抬高、充分休息、保暖等护理,防止过度劳累与受冷,及时补充水分,保持排尿量在2000ml以上,对饮食进行控制,减少嘌呤类食物的摄取,禁止食用动物内脏、鱼虾等,多食用蔬菜、水果、鸡蛋等。

对照组使用碳酸氢钠片口服治疗,1.0g/次,3次/d;使用别嘌呤口服治疗,100mg/次,3次/d,于饭后服用,疗程为8周[2]

观察组使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耳穴贴压主要对内分泌、脾、肾等进行调理,在对穴位进行常规的消毒之后,将王不留行籽胶条放置于耳穴位置,确定敷贴在正常位置后,对其进行按压,时间为1-2min,后将按压方法告知患者,指导其自行进行按压,增加刺激,并使用两耳轮换的方式,使用每天3-5次的频率,将治疗周期控制在1周3次,共治疗8周[3]

中药方剂药物选择如下:黄芪25g,薏仁20g,白术、党参、茯苓分别为15g,萆薢、虎杖、威灵仙、莱菔子、牛膝、枳壳分别为12g,甘草6g,使用清水煎服后取其中300ml,于早晚2次饭前服用,8周为一个疗程[4]

观察指标

(1)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减少6成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均减少3成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减轻低于3成。②肾功能指标:Scr(血肌酐)、BUN(尿素氮)、BUA(血尿酸)。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5dd4b472710e5_html_cade9ddab356b9b9.gif ±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表示,采用P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判断指标比较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判断指标比较 [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n=35)

20(57.14)

5(14.29)

10(28.57)

25(71.43)

观察组(n=35)

25(71.43)

7(20.00)

3(6.57)

32(91.43)

X2

--

--

--

4.629

P

--

--

--

0.031

2.2两组肾功能指标检测比较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肾功能指标检测比较(5dd4b472710e5_html_cade9ddab356b9b9.gif ±s)

组别

Scr(mmpl/L)

BUN(mmpl/L)

BUA(mmpl/L)

对照组(n=35)

412.67±13.67

15.12±5.14

386.96±13.68

观察组(n=35)

325.89±11.72

10.32±3.15

311.26±12.15

t

28.512

4.711

24.477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痛风引发的原因与遗传和疾病均存在联系,出现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中医将该病纳入痛风、血尿范畴,认为其发病属于标实本虚,引发脾肾功能失衡,造成水湿、瘀血阻滞等,患者一般先天不足,肾气亏虚,日常饮食过于油腻,造成脾胃和肾脏方面的失衡,体内的湿气长时间在体内聚集,湿气长期聚集,无法自主排出,引发疾病[5]

从上文表1、表2看出,两组疗效判断,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肾功能指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耳穴贴压的方式进行治疗,耳部属于经脉汇集的场所,通过对其进行刺激,可对神经进行调节,疏通经络,加快体内湿气的流通,达到调节的目的,王不留行籽在使用后可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达到对内分泌、肾脏、脾脏等调节作用,对疾病进行调理;中药制剂中黄芪、党参、白术可对脾胃进行调节[6-7],土茯苓、萆薢等药物使用,可清热祛湿,对体内血瘀进行去除,牛膝进行活血补肾,枳壳等进行降气,土茯苓、虎杖等可降低血尿酸,威灵仙可对尿酸进行溶解,降低尿酸造成的疼痛反应,药物综合使用之后对肾气进行有效调节,并对内分泌系统进行调理,使用之后综合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临床的各项指标,将肾功能指标降低,整体治疗效果理想,肾功能指标改善显著[8]

综上所述,早期痛风性肾病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联合耳穴贴压与中药治疗,可对肾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显著改善,疗效显著,效果理想,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赵月,马宝东.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阻络型痛风性肾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02):157-159.

[2]黄有胜.探究金水宝、别嘌醇与大黄苏打片三者联合治疗慢性痛风性肾病的临床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01):49-51.

[3]杜文和.分析别嘌呤醇在治疗痛风性肾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血肌酐、尿素氮水平的影响情况[J].中外医疗,2018,37(28):19-21.

[4]段崇毅.非布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痛风性肾病中期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7):2448-2449.

[5]王宁.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阻络型痛风性肾病63例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Z2):103-104.

[6]林斌.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辨治探讨[J].光明中医,2017,32(18):2595-2597.

[7]黄荣贵.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1):170-171.

[8]王国书,刘汉伟,张运新.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早期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03):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