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CT检查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探讨 CT检查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刘小彬 2 黄红忠

1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放射科 519000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部 519000

摘要:目的 探讨CT诊断鉴别妇科盆腔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4年10月—2018年10月为时限,择取某院70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5例,予以CT检查;对照组35例,予以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两组影像学资料,观察肿块CT影像表现,对比观察两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实验组CT诊断妇科盆腔恶性肿瘤灵敏度(95.0%)与对照组超声诊断(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符合率(90.32%)与对照组(8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1,P>0.05)。结论 CT是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鉴别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方面具有优势,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CT检查;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引言

我国医学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支持和国家政策扶持的结果,在医学快速发展中,妇科盆腔肿瘤是一种临床常见女性疾病,且会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若患者得不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则容易诱发不孕症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危及妇女生命安全。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妇科盆腔肿瘤患者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某院70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患者以腹部包块、月经紊乱、痛经、下腹坠胀、阴道分泌物增多、性交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妇科盆腔肿瘤;术前接受CT与超声检查,影像学资料齐全。排除标准:碘过敏试验阳性;合并其他盆腔实质性病变;临床资料不全。实验组(35例):年龄25~86岁,平均(52.7±9.6)岁;病灶直径1.5~13.7cm,平均(6.4±5.2)cm。对照组(35例):年龄25~84岁,平均(53.1±9.2)岁;病灶直径1.7~13.1cm,平均(6.5±4.6)cm。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纳入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实验组(CT检查):患者检查前日晚无渣饮食,检查当日禁食,适量饮水充盈膀胱,常规灌肠清洗并于肠内预留2%泛影葡胺200mL,上机前30~60min口服2%泛影葡胺500~800mL。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上举过头。先行CT横断位平扫,扫描范围髂骨嵴水平至耻骨联合下缘,具体定位依据病灶大小适当延伸。扫描参数:120kV,130~160mAs,矩阵512×512,螺距4.5~5.0mm。平扫完成后,根据肿块性状勾画瘤灶囊性、实行部分作为感兴趣区,于肘静脉快速注射76%泛影葡胺60~100mL,注射速率3mL/s,20~30s行CT多期增强扫描,进行重点观察。请该院影像科2名资深医师共同阅片,观察肿块形态、大小、边界及ROI增强图像等,得出诊断结论。对照组(超声检查):患者上机前充盈膀胱,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使用3.5MH腹部探头和6.5MHz阴道探头,联合进行经腹、经阴道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现象肿块及周围组织血流信号,同法得出诊断结论。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手术病理检查、B超检查和CT检查结果,计算CT检查妇科盆腔肿瘤的准确性和符合率,分别实施CT增强扫描和平扫,主要检查指标包括患者的盆腔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数目、位置、病灶大小,盆腔实性、囊实性、囊性肿块等。

2结果

计算显示实验组CT诊断妇科盆腔恶性肿瘤灵敏度(95.0%)与对照组超声诊断(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符合率(90.32%)与对照组(8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1,P>0.05)

3讨论

CT检查是一种妇科临床广泛应用的检查方法,其对于肿瘤钙化、出血、脂肪等情况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也是其他检查技术不具有的优势,有助于肠梗阻并发盆腔肿瘤患者的检查和诊断,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另一方面,CT检查技术在空间信息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对于肿瘤形态和密度的观察更加客观,能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腹腔积液和淋巴结肿大问题,并能够客观判断盆腔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范围、大小和数量,且对于肥胖者和肠蠕动者同样具有较高的分辨力[1],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同时,CT检查对于术前盆腔肿瘤分期、定位和定性的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但是,CT检查对于小癌病灶和女性早期肿瘤检查的敏感性相对较差,无法准确定位子宫肌瘤或浆膜下以及邻近子宫附件的定性肿瘤,且不能区分晚期原发癌灶和转移灶[2],然而,在寻找腹膜恶性肿瘤播散和淋巴结转移情况,CT更优于超声。目前,妇科盆腔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由于肠腔气体干扰及超声波远场强度衰减,该研究中,患者以良性肿瘤多见,CT影像主要表现为规则形态的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有边缘强化及分隔,恶性肿瘤则形态不定、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强化不匀,或伴盆腔淋巴结肿大或积液等。其中,卵巢囊肿CT可见卵巢区囊性占位,均匀水样密度,CT值0~15HU,壁薄而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5cm,增强扫描囊壁及内容物均不强化。卵巢囊腺瘤则体积较大,为单房或多房性,分隔均匀或不均匀,内壁光滑,囊性畸胎瘤则囊壁薄厚不均匀,有钙化,囊内可有脂肪密度,三者需谨慎鉴别。子宫肌瘤可见子宫外形呈分叶状增大或子宫向外突出实性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CT值与子宫肌层相当,伴变性坏死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部分不强化,病程长者可见子宫分叶状增大并含钙化,诊断较为明确。子宫内膜癌CT平扫可见宫体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中央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轻微或不强化,侵犯子宫肌层可见强化子宫肌内局限性低密度区,盆腔淋巴结肿大。卵巢癌直径多在5cm以上,囊实性肿块囊壁及囊内分隔薄厚不均,最厚处多超过3mm,实性肿块多伴坏死,强化明显,有淋巴结转移。输卵管脓肿见多房性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模糊,增强可见脓肿壁及分隔明显强化,输卵管积水扩张,偶有钙化或积石。该研究显示,全部患者CT均定位病灶,基于金标准,误诊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1例,余诊断相符,灵敏度(90.0%)高于超声(78%),总符合率(90.32%)与超声(87.10%)相当,与文献报道CT诊断妇科盆腔恶性肿瘤灵敏度(88.0%)和符合率(91.5%)相符

[3],肯定了CT诊断鉴别妇科盆腔肿瘤的临床价值,可以准确定位病灶,明确病变器官及病变性质,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影像学参考。

结语

综上所述,CT是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鉴别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准确定位病灶,明确病变器官及病变性质,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影像学参考,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英杰.应用CT和MRI诊断盆腔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4):88-89.

[2]SatakeHiroko,IshigakiSatoko,KitanoMariko.Predictionofprone-to-supinetumordisplacementinthebreastusingpatientpositionchange:investigationwithproneMRIandsupineCT[J].Breastcancer(Tokyo,Japan),2016,23(1):397-401.

[3]刘贤权,陈磊,郭国梅.CT与MRI联合检查在妇科盆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