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中的兴趣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新课改教学中的兴趣激发

刘正

河南商丘市实验中学刘正

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兴趣,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中学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入手,综合运用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只有寓教于乐,学生才会乐学。

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效率。愉快、和谐、平等的师生情感交往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从而接受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教育心理学的一条普遍规律,中学英语教师尤其需要牢牢把握这一点。

塑造优秀的讲台形象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永久魅力。特别是对于新的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初次接触,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因为英语与其它课程相比,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神秘感,但又会有恐惧不安的心理压力,自然渴望从任课老师的形象和言行中寻找答案和心理平衡。如果教师能以可敬可亲的形象和入情入理的诱导,消除学生无助自卑的负心理效应,激发出学生向往自信的正心理效应,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好感。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树立良好的讲台形象,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好感;同时把情感态度的交流和讨论渗透到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之中,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畅通情感交流渠道,增进友谊和尊重,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渴望。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及耐心、细致、百问不厌的态度,同样是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础。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学生认识到老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未来交际不可缺少的语言艺术。思想上的共识,必然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兴趣与信任,从而比较容易形成学生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师生双向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说教师的模范人格和得体的行为模式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授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

传统的教学侧重语言知识讲解和语法规则的传授,课堂上语言信息量较少,教学活动单一,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这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口笔相传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促成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也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娴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并且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和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掌握和内化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使用的新教材的编排力图体现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过程这一特点。新教材以语言结构为主体,将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但教学生语法结构,而且教学生如何使用语言,通过语言运用来掌握语言规律,使外语教学过程成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各单元的对话,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连贯性,给学生循序渐进学习语言提供了基本的有利条件。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经久不衰。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将生动活泼的气氛和严谨认真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单一的呆板说教和大哄大嗡忽略细节两种倾向,力争做到双向交流,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直达主题的效果。

例如,第一节英语课,可以先用英语问候学生、介绍自己以及英语课的大概情况,让他们领略一下什么是英语。无论听懂与否,他们都会被这种全新的语言所吸引,静静地听讲。随着汉语的解释,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意义以及学习上的要求有所了解,这样逐步引导他们走进简单的英语内容,进入自然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交际氛围,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并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英语实践活动中产生好奇,体验学习的愉快和进步的喜悦。

三、努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中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可以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教师应创设和谐美好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置身于富于想象的情景之中,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演的人身处其境,完全进入角色,观的人可能被同学们“惟妙惟肖”的演技逗得捧腹大笑。这种新鲜的课堂氛围能吸引全体同学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从表演中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有用的因素,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单词时,可利用图片乃至实物进行教学,能表演的动作,尽量表演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教时间的表达法时,可以做一个挂钟,一边转动指针,一边指导学生练习。这种直观的教具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兴趣,而且容易理解,便于记忆;教感叹句时,可变换内容采取边学边做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实践,在训练中掌握结构用法。又如,每学完一个单元,可以要求学生把本单元内容串在一起,各自分组编成对话,有准备地上台表演。这种准备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贯通的过程,学生既复习了功课,又培养了兴趣,还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食品对学生认知所产生的刺激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要优于教师单调、乏味、枯燥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吃小食品时不要忘记掌握必要的英语单词,例如,巧克力(chocolate)、冷淇淋(icecream)、面包(bread)、香肠(sausage)、方便面(insantnoodles)等等。另外是与之相关的词汇,如保质期(storagelife)、贮藏条件(preservation)、生产日期(production)、制造商(producer)等。这种通过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学习,掌握基础英语单词就不会是件难事。

总之,兴趣是成功的基础。英语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为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还很不健全,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不强。因此,兴趣就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学英语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变过程中不断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乐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