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行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探讨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行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护理

孟小转

孟小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50012)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行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消化道隆起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对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76例患者79处病灶均于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疗,完全切除病灶77处(97.47%),未切除或未完全切除2处(2.53%),术后患者均得到良好恢复,康复出院。结论对消化道隆起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具有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但在治疗前后需要积极做好科学全面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保证最终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消化道隆起病;内镜治疗;黏膜切除术;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9-0155-01

消化道隆起病是当前临床领域中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当前对该疾病的治疗通常都采用内镜黏膜剥离切除手术,该项手术由于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对消化道隆起病患者的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想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采取全面合理的护理措施也尤为重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消化道隆起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19~78岁,平均(51.8±3.2)岁;内镜共检查病灶79处,其中食管23处,胃25处,结肠18处,直肠13处;病变直径6~48mm,其中直径6~10mm34处,直径11~20mm42处,直径21~48mm3处。

1.2方法充分做好相关术前准备工作之后,在有效循环血量与血容量正常的前提下在内镜下进行手术。将内镜常规插入后,对病变位置进行染色,依据染色情况与形态学特征对病变深度、良恶性及范围进行评估。然后进行电切圈套器选择与使用,经内镜活检管道插入胃肠腔中,并将在圈套器内套入病变组织[1]。采用活检钳夹住并提起病变部位,接着将圈套器钢圈渐渐拉紧,将高频电源打开,脚踏开关通电后行电凝及电切操作。对电切部位是否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进行观察,采用圈套器与三爪钳将息肉捞出,连同内镜共同取出。在整个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措施:①术前护理。护理人员首先应当对患者的病史进行充分了解,看其是否有高血压病、心脏病、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等;同时行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血型等检查,如有异常症状需要纠正后再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特别要了解其是否存在抗凝剂使用史,如果服用则要停药8~10d才能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病理检查、病变范围进行了解,术前15~20min遵医嘱给予适量地西泮与山莨菪碱,对患者呼吸意识进行观察;②基础护理。要求患者术前禁食禁水7h左右,指导患者穿着宽松衣物,同时对患者进行穿刺套管留置针及建立静脉通道。

同时,护理人员应当准备好手术的相关器械,包括内镜专用注射针、高频点发生器、圈套器及生理盐水等[2];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医疗情况,减轻其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对于对手术有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向其解释手术的风险性及效果,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心理安慰与心理提示的方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3]。④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与症状,对于存在面色苍白、头晕、出冷汗等症状的患者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同时,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与手术相关的注意事项,取适宜手术的体位,充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且及时将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清除,避免患者出现窒息。⑤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指导与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首先在术后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实时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情况,以及对患者的大便颜色、呕吐物颜色、次数、性状等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出现呕血、剧烈腹痛以及黑便等情况,及时联系主治医师进行处理。术后需要禁食24h,在禁食阶段需要可为患者补充适当的营养,恢复进食后饮食主要以流质食品,从少渣软食逐渐过渡到普食,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辛辣食物。同时,出血与穿孔是术后的两种严重并发症,因而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症状,可给予相应的药物防止并发症。对于术后出血,要绝对禁食,护理人员应当遵医嘱给予奥曲肽注射液静脉泵入。待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及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进食一些温凉的流质食物,3~4d后再转为半流质及普食;对于术后穿孔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及时采取抗生素及补液治疗,如有必要应当进行输血并转外科进行急诊手术治疗。

2结果76例患者的79处病灶均于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疗,其中完全切除病灶77处,完全切除率为97.47%。内镜下黏膜切除77处病灶中,通过圈套器套扎法直接切除61处(79.22%),透明帽辅助法切除13处(16.88%),逐片分次切除3处(3.90%)。2处(2.53%)病灶未切除或未完全切除,其中1例为直肠平坦型病变患者,直径为38mm,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管状腺癌浸润黏膜下层,后来转至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另外1例为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黏膜下注射隆起不均匀,因而疑诊为癌肿浸润肌层,后来转至外科接受手术治疗3讨论消化道隆起病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影响较大,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则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研究发现,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该疾病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等特点,并且患者在术后恢复良好。然而该手术要求临床医生具有熟练的技能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疗及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手术禁忌证及适应证,执行无菌操作,要准确对注射部位进行注射,进针深度主要是为了确保针尖部位在黏膜下层,最佳的标准是病变部位完全隆起后,在镜下能显示抬举征为阳性。而要想充分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注射后操作要熟练快速,收圈时应当力度适中,从而为治疗效果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护理方面,从术前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多个方面实现了护理工作的综合化与系统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手术治疗的效果。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在术后恢复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本次研究中,76例患者79处病灶均于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疗,完全切除病灶77处(97.47%),未切除或未完全切除2处(2.53%),术后患者均得到良好恢复,康复出院。由此可见,对消化道隆起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具有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但在治疗前后需要积极做好科学全面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保证最终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景华娟.内镜粘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2:139-140.[2]文武,蹇贻,陈曦,吴晓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J].西部医学,2010,05:869-870+873.[3]许文安,汪芳裕,施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1804-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