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护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叶新芳

叶新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甲乳科200071)

临床护理工作是社会职业中集高风险、高压力于一体的高危职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发现:有32%的医护人员存在着抑郁症状,而且护士多于医生。国内多项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反映,护理人员总体存在一定的身心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1-3]。陈珂[4]等报道,从2000年以后,有关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约有400多篇,目前我国护士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上。而目前临床护士在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方面还很薄弱,心理亚健康可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失衡、工作失误、出现差错,严重影响着整体护理队伍的服务质量,阻碍了护士素质的提高,这与病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本人重点详述了当前护士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对应策略。

1护士心理安全影响因素

1.1社会因素广大患者医疗知识及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此外,临床举证倒置对护理工作的挑战,以及近年来不断升级、频繁的医疗纠纷及索赔,护士行为稍有过失或语言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发护患矛盾或导致护患纠纷、护理投诉等。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使护士的心理紧张反应性增高。

1.2工作因素①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②护士编制少、危重病人多、风险大、治疗及护理工作繁重,普遍长期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日工作量往往超过10h,加上频繁值中夜班,生活没有规律,没有周末和法定节假日的定向休息,护士经常处于身心疲劳的状态[5]。③另外,大多数护士认为,在工作中始终处于被支配的位置,研究显示,处于低支配感状态下的人,则倾向于发生职业紧张,而导致心理问题[6]。④学习,晋升的机会少,挫伤了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发挥,使自我价值和需求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和满足,出现畏难心理,丧失信心,导致心理失衡[7]。

1.3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由于护理压力大及超负荷等原因,使护士精神负担加重,很难有时间与家人相处,也无法尽到照顾父母和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为此造成家庭关系不良,而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8]。

受繁重的工作,待遇,家庭负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护理人员承受着相当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因此,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是当前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对策

2.1加强学校教育和岗前培训:对护生和新护士进行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讲授和心理行为训练,提高心理健康保健的认知水平和基本能力。

2.2医院管理:①改善福利待遇,增加晋升的机会。②增加护士人员编制,根据护士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合理调配护士,实行弹性化、科学的排班,加强繁忙阶段的人员力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自动化设备,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减少书面工作压力,减少非护理性的工作,相对降低劳动强度,减轻护士负担。③加强沟通技巧与知识的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处理护患关系。改善工作环境,有针对性满足其心理需求。④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知识、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可提高护士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和维护能力;⑤开展团体和个体的咨询活动,开设院内心理咨询辅导站,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减轻护士心理压力,有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提高整体护理队伍的服务质量和队伍素质。

2.3自我心理调控:①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对压力事件的处理能力;②加强自身素质培养,规范服务言行,提高服务水平给患者更多的关怀和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促进护患之间的理解;③及时释放压力:可采取倾诉、表达、发泄、购物、运动等方式释放压力,或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以书信、日记或博客的方式宣泄出来。④培养兴趣爱好:尽量在繁忙琐碎的生活当中,抽出一些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⑤积极暗示:当情绪低落、身心疲惫或工作不顺利时,可以告诫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走出困境的。同时,做简单且容易成功的事情来激励自己,告诫自己[9]。

2.4社会方面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取得家人的理解和配合,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宣传,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尊重护士,有助于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10]。

如何排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已成为当前护士所面临的首要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健康教育、科学管理、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培养和社会支持加强等多个层面入手。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对患者的康复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让护理人员更多地造福于病人,造福于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爱民,尹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3.

[2]刁利华,郭勇,陈定中.护士心理健康维护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612-615.

[3]贝志红.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2):7-9.

[4]陈珂.护士心理健康研究现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38-41.

[5]王先化,王德玉,朱明福.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5(2):181-182.

[6]陈静芳,陈丽辉,黄华兰,等.不同工作环境下护士亚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比较[J].护理研究,2008,22(4A):875-877.

[7]赵美玉.护理人员心身健康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12):3-7.

[7]钟丽霞.提高护士心理健康对医院管理安全发展的必要性[J].中国社区医疗-医学专业,2010,32(12):232.

[9]黄蔷薇,张靖.加强自我心理调控改善护士职业倦怠[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2):10-12.

[10]蒋明珠,潘靓.急诊护士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改善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