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护理分析

崔秋菊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有效护理措施及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我科收治的80例拟行内镜下胃息肉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15%,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内镜下行胃息肉切除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围术期护理;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由于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恢复快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但是手术需行肠胃准备,患者需要术前禁食4~6h,术后患者也需要根据胃息肉大小、数量、手术深度等情况禁饮禁食数小时,再加上胃息肉患者存在的其它基础病,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低血糖问题,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不仅影响预后质量,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围手术期认真、专业的护理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胃息肉患者采取分组护理的方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入选的80位拟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患者,均符合胃息肉诊断标准[2],入院后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5±14.5)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2.0±13.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具体包括:给予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学、心电图等),术后低流量吸氧、静脉补充营养、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等常规用药,同时给患者准备呼吸兴奋剂、强心剂等抢救物品。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护理:(1)术前护理:询问患者的病史情况,了解患者是否有慢性支气管炎、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病史,告知患者手术的必要性、过程、安全性,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并做出相应的回答;掌握患者的饮食、生活、用药习惯。术前要求糖尿病患者停用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泵等设备,监测血糖水平,对于血糖过低患者则给予静脉葡糖糖补充治疗[3];手术前一天要求患者食用易消化、少渣食物,手术当天则要求患者禁水禁食;给予心理护理,通过向患者介绍手术的优点,消除患者的顾虑,讲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手术及其并发症的认知,能够以从容的心态、积极地配合对待治疗。(2)术中护理:摆好合适的体位、建立心电、静脉通道;检测所需的器械并做好相应的准备,严密关注患者的临床生命体征,胃镜下一旦发现病变部位及症状异常,及时配合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置。(3)术后护理:让患者卧床休息,禁水1天,术中有出血的倾向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的时间,先少量食用流质食物,逐步摄入软食,依据患者的情况逐次增加食量[4];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心慌、出汗、饥饿感等低血糖反应,注意患者是否伴有腹痛,腹痛位置及持续时间,遵医嘱用药或检查,认真记录患者排便情况,如有血便立即告知医生及时用药;静脉补液护理遵循先糖后盐的原则,控制输液速度,将液体输注时间控制在16~24h内[5];指导患者睡前使用热水泡脚或听听音乐,给予心理安慰,合理安排各项护理检查时间,避免患者因检查时间长出现低血糖。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及低血糖等并发症情况;采用电话随访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出现低血糖2例,消化道出现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出现低血糖4例,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经电话随访,观察组40例患者,护理满意度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胃息肉主要是指患者胃部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产生的肿物[6]。息肉表层极易糜烂引发出血,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很高,必须积极治疗。胃息肉切除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一样,术前因应激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手术的经济压力以及手术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研究显示,将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运用到围手术期可降低患者不良情绪[7]。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后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患者的基础病:糖尿病可导致血糖调节异常,长期使用降血糖药物也可增加患者术后出现低血糖几率。②术前准备不足:术前禁食过早、等待时间过程、补液不足、患者情绪紧张均为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③术后静脉补液不当和睡眠不足。葡萄糖浓度过高可诱导胰岛素释放,导致血糖水下降。睡眠不足可加快葡糖糖消耗速度,增加葡糖糖消耗量,导致血糖水平降低。有研究指出:夜间低血糖的睡前血糖切点为5.9mmol/L,睡前血糖值低于血糖切点发生低血糖的几率更高[8]。

总之,内镜下高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而充分、有效的专业护理与术中熟练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值得临床护理工作者借鉴。

参考文献:

[1]苏丽荣,郭全荣.结肠镜下切除结肠多发息肉175例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7(6):451.

[2]徐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护理体会.中国伤残医学,2014,1(1):208-209.

[3]潘亚娟,田霞,王成等.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术后发生低血糖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8(6):40-41.

[4]刘梅红.胃息肉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护理体会.中外医疗,2011,30(34):162.

[5]高路.电子肠镜下肠息肉电切术后防止低血糖发生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2(15):154.

[6]侯煜,杨艳,周洁琛,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80岁以上患者胃息肉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8):3178-3179.

[7]黄文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息肉的护理配合.饮食保健,2016,3(5):8-9.

[8]葛慧,黎晓琴,焦威等.内镜下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2,14(35):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