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路基落水洞病害处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黄土路基落水洞病害处治

李红

山西路桥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041051

摘要:黄土在雨水长期侵蚀、冲蚀作用下,易形成陷穴和落水洞等不良地质现象,从而对路基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本文结合某具体项目,对黄土地区落水洞造成的路基病害处治进行了介绍,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土;落水洞;病害;处治

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一处分离式路基位于黄土梁、峁及冲沟区,该段右线为桥梁,左线为路基,且以半填半挖路基为主。该段路基上边坡坡率为1:0.75,采用浆砌片石护面墙进行防护,下边坡8m高度以内边坡坡率1:1.5,8m高度以下边坡坡率1:1.75,采用拱形骨架护坡进行防护,并在坡脚处设置路堤挡土墙。

2017年10月,该段分离式路基已施工完毕,且已铺筑路面基层。此时项目区遭遇了强降雨,持续时间较长。降雨结束后,挡土墙最下一排泄水孔中,有一个泄水孔出现连续排水,水流中夹杂着路基粒料等;同时路基右侧出现较大范围的塌陷,塌陷面积约5m2,路基受影响面积约10m2,对路基稳定性及安全性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为了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减少路基的不均匀沉降,消除公路后期运营安全隐患,需及时对该段路基病害进行处治。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晋西黄土高原区,地形切割剧烈,起伏较大。勘察区地貌单元为为黄土梁、峁及冲沟区地貌单元,该地貌单元地表土质疏松,在地表水的侵蚀、冲蚀作用下,形成了黄土梁、峁、冲沟等地貌,主沟方向以东西向为主,次级沟谷多呈南北、北北西、北北东向分布,一般相对高差在100~200m之间。

2.2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调查、钻探揭露,勘察区地层岩性以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黄土为主,地表覆盖马兰组(Q3m)黄土。本段土石分级以Ⅰ级松土~Ⅱ级普通土为主,上部马兰黄土土质疏松,孔隙发育,具Ⅱ级自重湿陷,湿陷厚度一般5~15m。

2.3水文地质

勘察区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总体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5℃,年均降水量544.3mm,地下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山区沿河谷由上游向下游径流的补给。黄土梁、峁及冲沟区的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深,含水量较少,季节性强,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一般均下渗入下伏不同地层内。

3病害处治

3.1原因分析

根据路基出现的病害,采用地质调绘、物探和钻探三种勘探方法,进行相互验证、相互补充,以便查明路基病害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处治方案。采用地质调绘控制地质界线和不良地质分布边缘,采用地质雷达法进行浅层探测,采用高密度电法探测路基下方过水通道的位置、规模,钻探用于查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首先对左侧路堑坡顶用地范围外150m进行了大面积排查,排查共发现15处落水洞,分别位于路基外几道支沟内。

同时对路基病害区域进行了物探和钻探,根据物探结果可知,路基下方在异常区域,结合该段路基实际地形、地貌,在路基边缘以及异常区域进行了钻孔取芯,同时对土样进行含水率检测,松散区域含水率最大为21%,松散区域上下2m范围含水率为17%左右。

根据勘探结果,由于路基外侧存在落水洞,且施工期间未进行封闭,当有强降雨发生时,雨水进入落水洞,逐渐形成贯穿路基下方的过水通道,随着雨水的持续冲刷,最终形成范围较大的空洞,从而造成路基渗水、下沉,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3.2方案比选

根据病害原因分析,病害处治一是要及时封闭落水洞,二是要对已发生病害路基进行加固处治,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初拟以下两种方案:

1)方案一:在路基左侧碎落台处设高压旋喷桩帷幕桩,阻止山体内积水渗入路基;路基采用花管注浆进行加固;边坡上部和下部设仰斜式排水孔,排除山体和路基内积水。

2)方案二:取消帷幕桩,路基全部采用高压搅拌桩加固,同时边坡上部和下部设仰斜式排水孔,排除山体和路基内积水。

通过对以上两种方案进行比选,认为方案一中花管注浆加固对填土路基适用性不强,浆液很难注入黄土路基,路基不易板结为整体;而水却很容易进入路基,增加填土重量,对路基稳定性不利,所以拟采用高压搅拌桩注浆加固路基的方案二进行实施。

3.3处治方案

根据方案比选结果,该段路基采用路堑坡顶落水洞回填、晚完善坡顶地表排水、路基范围高压旋喷桩、仰斜式排水管综合处治的方案,详见图1。

图1处治方案图

1)落水洞回填:对路基左侧坡顶上方排查发现的所有落水洞,采用素土回填夯实,上部采用1m厚三七灰土+0.5m厚种植土填筑,并在灰土顶面设置防渗土工布,施工时应确保此处高出周围地面。

2)完善坡顶地表排水:结合地形适当修整地表、完善排水设施,尽可能的减少低洼区域。排水沟为100×100cm矩形断面,采用壁厚40cm的M10浆砌片石进行砌筑,底部铺设防渗土工布。

3)高压旋喷桩:在路基范围设置高压旋喷桩,处治路基松散区域,增强路基整体强度,确保路基的稳定性。桩长应穿过马兰组(Q3m)黄土,进入离石组(Q2l)黄土。

4)仰斜式排水管:在上边坡高于碎落台150cm位置设置第一排排水花管,以排泄坡体内地下水;在路堤墙墙身设置第二排排水花管,以排泄路基内渗水。仰斜式排水孔倾斜角度为10度。

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黄土为主,地表覆盖马兰组(Q3m)黄土

4施工工序及方法

4.1施工顺序

病害处治依据下图所示顺序进行施工:

4.2高压旋喷桩

4.2.1设计要求

高压旋喷桩桩径500mm,桩间距为1.5m,钻孔深22m,旋喷深度从孔底起算21m,孔口标高位于相应位置设计标高以下22cm处。固化剂采用水灰比0.8:1的水泥净浆,选用42.5级的硅酸盐水泥,加固体设计强度为3.0MPa。旋喷压力不低于20MPa,旋喷速度30~40r/min,提升速度0.20~0.25m/min,喷嘴直径2~3mm,浆液流量80~120L/min。

4.2.2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根据设计要求及工艺参数进行现场试桩,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工艺参数以及确定喷浆量。

2)松散或土层空洞区域进行旋喷注浆时,一般会出现不冒浆或冒浆量少状况,可采取放慢提升速度和对不冒浆部位进行复喷措施。

3)喷射注浆作业完成后,由于浆液的析水作用,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使固结体顶部出现凹穴,要及时用水灰比为0.8:1的水泥浆补灌。

4)钻杆旋转和提升必须连续不中断,拆卸接长钻杆或继续旋喷时要保持桩有10~20cm的搭接长度,避免出现断桩。

5)在旋喷过程中,如因机械出现故障中断旋喷,应重新钻至桩底设计标高后,重新旋喷。

6)制作浆液时,水灰比要按设计严格控制,不得随意改变。在旋喷过程中,应防止泥浆沉淀,浓度降低。不得使用受潮或过期的水泥。浆液搅拌完毕后送至吸浆桶时,应有筛网进行过滤,过滤筛孔要小于喷嘴直径1/2为宜。

7)需对桩的整体性、均匀性、有效直径、垂直度和强度等通过开挖检验、钻孔取芯等进行质量检测。

4.3仰斜式排水管

4.3.1设计要求

仰斜式排水管采用φ110mmPE管,管壁厚为4.2mm。排水管上半部管身打梅花形φ10mm圆孔,孔水平间距15cm;下半部不打孔。排水管管身用一层80目以上过滤网包裹,外用扎丝缠绕。仰斜排水孔采用φ130毫米钻孔,仰斜角度10°。成孔时应采用130mm的勒箍钻头钻进,使成孔口径大于130mm,以便滤水管的安装。

4.3.2施工注意事项

1)仰斜排水孔应按设计角度施工,防止角度变小引起排水效果不佳,施工中采用高压风进行清孔。

2)排水管管口段2m范围应采用沥青麻筋塞填排水管与钻孔间的空隙。

3)排水孔进水口及渗水管段用过滤网包裹,防治堵塞渗水孔。

4)在排水管出口处的碎落台,应做成沟槽状,避免汇水散流。

5结束语

黄土一般土质疏松、孔隙大,在雨水的长期侵蚀、冲蚀作用下,易形成陷穴和落水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对路基稳定造成一定影响。设计和施工阶段均需加强调查,在填筑路基前对陷穴和落水洞进行及时处治,避免路基完工后产生路基病害。一旦发生病害,应一次彻底处治到位,不留隐患。

参考文献:

[1]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JTG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2]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JTG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郭志勇,徐贡全.高压旋喷桩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安装,2011(12):51~53

[4]彭晓琼.富水地段桥梁桩基止水施工方法探讨[J].桥隧工程,2018(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