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

周秀春

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周秀春

【内容摘要】环境保护涉及国家安全和个人生存,环保问题不容再被忽视,普及并加强环保意识已刻不容缓,普及大众的环保意识应从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始。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生物教师负有相当重要的责任。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环保意识环保知识培养

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例如,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淡水资源枯竭、森林锐减、水土流失、荒漠化、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都是自然界受到巨大创伤后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的环保意识如何,即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环境科学的掌握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切入点。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是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发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新的情景,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

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更好地理解进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比如:

1.水是生命之源

在学习必修1第二章《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节,在讲到“细胞中的水”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了解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在细胞的代谢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目前世界上的水污染情况和我国的缺水现状,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2.进行低碳生活

在讲授必修1第五章《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在生物圈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地位,此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授目前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超载放牧等掠夺式的开发行为对整个地球光合作用的影响,尤其是地球之肺——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球的碳循环影响巨大。这是导致地球温度逐年升高,造成温室效应重要原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不用一次性木筷、不用一次性纸巾,就可以保护很多植被,使地球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我们在生活中进行低碳生活,就为地球的碳循环做出了贡献。并告诉学生进行低碳生活的一些日常做法。

3.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学习必修1第六章《细胞的癌变》一节时,当学生认识到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有物理因子(如紫外线、X射线等辐射)、化学因子(如石棉、砷化物、镉化物等)、生物因子(如病毒等),此时,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使用含氟冰箱可以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变薄,照到地面的紫外线加强,使全球皮肤癌患者增加。生活中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大量使用农药等会使生态环境中有毒甚至致癌的物质增加,损害人类的健康。化工厂如果随意排放不经处理的污水,就会污染水源,使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用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等方式减少有害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二、加强危机感教育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五大危机,而各种危机的解决均与生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增强危机感教育。即利用教育平台,有意识设计一定的环境来展示危机,促使学生产生危机意识。另外,在投影屏上可打上赤潮、酸雨、温室效应、淡水短缺、水土流失等各危机画面,从视觉上加强学生的印象

三、开展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和强化环保意识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保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有三类:

1.宣教文艺活动。

可以就环保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保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可以作为环保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保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3.社会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去内江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白色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保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