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对骨科患者疼痛管理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疼痛护理对骨科患者疼痛管理的影响

张月月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骨二科陕西榆林7190000

摘要:对于骨科患者而言,疼痛是其最为关心的问题。现今护理观念逐渐更新,使其以人性化服务和无痛护理为主要发展理念,这对于缓解患者疼痛有极大的意义。自从实施患者无痛管理、创建无痛病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骨科患者;疼痛管理;护理

一、骨科疼痛对患者的不利影响

疼痛已经成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是严重影响患者疾病康复和生活质量,加重社会负担的重要临床问题之一。疼痛按照其病理机制可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机体损伤和炎症反应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与机体神经损伤、痛觉系统的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有关,其典型表现包括自发性疼痛如针刺、电击、刀割样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或诱发痛。临床上两种疼痛通常是并存的,称之为混合性疼痛。混合性疼痛在慢性疼痛中较常见,如下腰痛、骨关节炎、慢性术后痛等。

慢性疼痛是骨科患者的重要伴随症状,因此,骨科医生不但要具备诊断和治疗具体疾病的实践能力,也有必要认识到并加强对患者疼痛的管理。通过多模式镇痛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更多患者获益。疼痛是骨科患者的重要主诉之一,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通常与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的外力或其他损伤相关,如术后疼痛或创伤性疼痛、感染源性疼痛等。骨科手术治疗或运动系统创伤所造成的急性疼痛,发生率近乎100%,因损伤程度和个体感受的差异,疼痛程度存在个体差异。而慢性疼痛主要受慢性退行性病变的影响或由神经损伤造成,如骨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脊柱源性疼痛、术后慢性持续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等。

这类慢性疼痛发生率虽然低于急性疼痛,但会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专家预测80%的人群一生中会经历数次背痛。国外对于年龄>45岁的成年人调查研究发现,多关节疼痛发生率高达68%。膝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0%~34%,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7%~23%;约7%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和2%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甚至比术前更严重。疼痛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也是影响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虽然当前对疼痛管理的重视度有所增加,但无论是围手术期疼痛还是慢性疼痛,其效果均并不理想。

二、骨科疼痛管理的影响

慢性疼痛是骨科医生常要面临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平均高达22%的人群正遭受慢性疼痛的困扰。骨科门诊慢性疼痛的常见疾病有颈肩痛、腰背痛和关节痛,是我国主要的致残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社会负担。但是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现阶段仍有大量的慢性疼痛患者得不到充分的治疗。从医生角度看,疼痛控制不佳的原因主要为:医生对疼痛的认识不够,不重视疼痛评估,偏爱手术解决疼痛,缺乏对各种镇痛药物的了解,特别是过分担心阿片类药物的“成瘾”等副作用,习惯于使用一种或一类熟悉的镇痛药物,镇痛治疗缺乏个体化,也无法做到多模式镇痛。

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不是达到完全无痛的状态,而是通过疼痛管理达到患者可耐受的合理水平,帮助患者重返工作,恢复正常生活状态。2008年《骨科常见疼痛处理的专家建议》就推荐尽早镇痛、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治疗。多模式镇痛是指充分发挥不同镇痛的药物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提高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延长镇痛作用时间的目的。

三、骨科患者疼痛管理中的疼痛护理

1、重视疼痛宣教:以往很多人认为,术后疼痛是一种正常现象,所以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护理,有疼痛则独自忍受,担心镇痛药会成瘾,有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在患者入院起护理人员就应向其予以相应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无痛护理理念的宣教,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准确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止痛后不仅有利于机体早日活动,还可以减少骨折并发症。

2、心理护理:骨科患者大多数情绪紧张,恐惧与焦虑,担心患肢的治疗及预后,功能恢复等,而疼痛则加剧这些负性情绪,因此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疏导,多关心、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手术患者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目的,方式及术后注意事项,尤其是术后的疼痛处理,体位的变动对疼痛的影响,消除术前患者的焦虑,防止不良情绪造成增敏性疼痛。向患者说明术后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能减轻肢体肿胀,缓解疼痛,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3、对症护理:外伤后疼痛:应妥善保护患处,给予止血、包扎、固定等措施。肢体肿胀,可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如有四肢骨折,要正确实施牵引或石膏外固定,制动,以减少骨折端摩擦引起的疼痛;炎症性疼痛:遵医嘱予抗炎、消肿、止痛等治疗,对有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去除导致缺血的原因,对于包扎过紧的敷料应立即去除,从而改善组织缺血状况,疼痛得到缓解;神经性疼痛:根据不同病因行手术、牵引或按摩,并配合应用消炎药物及理疗,以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解除神经压迫;

4、用药护理:药物止痛仍是目前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原则是多模式、个体化镇痛、按时给药,在镇痛效果的同时起到“预防为主”的作用。用药应遵循“三级阶梯治疗的原则”,从非甾体类药物到中枢止痛药,最后才选用阿片类药物,也可联合辅助用药。①轻度疼痛:选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如西乐葆、阿司匹林等。②中度疼痛:可选用中枢性止痛药,如曲马多、强痛定。③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盐酸哌替啶等。阿片类药物可以通过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途径达到超强的镇痛效果,但在使用期间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及尿潴留,注意监测血压、脉搏、面色。并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及深度,防止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的发生。非甾体抗炎药胃肠道副作用明显,导致消化道溃疡、出血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如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汇报医生。另外术后正确使用镇痛泵等止痛辅助工具,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缓解疼痛是实现对基本人权尊重和人性化治疗的具体表现,而对骨科疼痛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将患者痛苦降到最低的程度,同时也能促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护士也应不断学习与更新新的知识,新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旭文.综合护理对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14):365-366.

[2]孔红斌.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23):4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