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教授脾胃疾病临床药对经验举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张冰教授脾胃疾病临床药对经验举隅

刘春红

长沙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长沙410002

【摘要】:张冰教授,一直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病及代谢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注意临床中药的安全应用。现将其脾胃疾病常用的部分药对进行介绍。

【关键词】:张冰脾胃疾病药对

Abstract:ProfessorBingZhanghasbeenengagedinteaching、scientific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clinicalworkmorethan30years.Shegoodattreatmentofthedigestivesystem,respiratorysystem,skindiseasesandmetabolicdiseases.Notonlyrichclinicalexperience,butalsopayattentiontothesafe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linicalapplication.Thisarticleis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pairsthatsheusedcommonlyinspleenandstomachdisease.

Keywords:ZhangBing,spleenandstomachdiseas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pairs

药对,又称对药,专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药物的配伍形式,是复方最小的组成单位[1]。药对并非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它们或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以增强疗效,或相互制约、相互拮抗以消除副作用,或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以抑短扬长[2]。

张冰,主任医师,中医学硕士,药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颜正华先生第三代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30余载,擅长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病及代谢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从中积累和总结了诸多安全有效的药对。笔者有幸侍其案侧,常授笔者临证论治之法,受益匪浅,兹将其脾胃疾病常用的部分药对介绍如下:

泛酸:黄连、吴茱萸与海螵蛸或煅瓦楞子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出自《丹溪心法》,名为左金丸,其中黄连性苦味寒,清泻肝胃之火,是方中君药,吴茱萸,性辛热,温肝降逆,为佐药[3]。两药一寒一热,清温并用,共达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为治疗肝郁化火,胁肋胀痛之名方。泛酸病因病机是胃气上逆,发病与肝的关系密切的观点,已得到共识,肝与胃有木土乘克的关系,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4]。若情志失和,忧思恼怒,致气机乘戾,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脾犯胃,或肝气化热,蕴酸泛胃,致肝胃失和,胃气逆而上冲,即可发为本病,《临证秘录·吞酸》云“: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酸为肝本之味,肝邪气滞,郁而化火,脾胃虚弱,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病。原方两药比例6:1,但张冰教授认为,药对的作用还应考虑用量的影响,要根据患者的寒热轻重适当调整用药比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故其认为根据原方比例肝胃有热者为二者剂量应为6g:1g,无明显寒热者应为3g:3g,胃脘怕凉遇冷泛酸者应为1g:6g。但在实际应用时多次提到根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吴茱萸的安全用量为5g,故于实际应用时将6g调整为5g。

海螵蛸或煅瓦楞子,二者均有制酸止痛之功,海螵蛸味涩性温,可收敛止血,现代研究其有抗消化性溃疡作用,常用于伴有中焦虚寒之大便稀溏者,煅瓦楞子则有软坚化痰散结之功,常用于伴有痰瘀阻滞之大便秘结者。张冰教授在临床中对于泛酸实证者常以上药辅以理气行滞之品,胃阴虚者辅以养阴清热之品,若检查提示溃疡者则加白及等药止血生新,均获良效。

胃脘嘈杂:麦冬、玉竹

胃脘嘈杂多因脾胃气阴亏虚,虚火内扰而致,张锡纯曾引陈修园语曰:“脾胃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麦冬甘寒,入肺胃心三经,为滋养清润之品,功能清养肺胃之阴,亦能清心除烦热[5],可防虚火再灼阴津,玉竹甘平,亦入胃经,功能滋阴润肺,生津养胃,善治肺胃阴虚燥热之证,其补阴而不腻,无敛邪之弊。两药同入胃经,使胃津得生,虚热得除。

下腹坠胀:红藤、败酱草

下腹坠胀多为肠道慢性炎症的伴随症状,其病因可为饮食不洁、七情内伤、脏腑虚弱,但其最终导致气血内阻,湿热毒邪内蕴而发病。红藤、败酱草均为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又能祛瘀消肿止痛,败酱草既解毒排脓,祛瘀止痛,又可活血消痈[6]。二药均味苦,性寒,入大肠、肝经,二药合用则可增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张冰教授临床根据辨证论治以红藤、败酱草为药对辅以理中汤及补中益气汤、右归饮及二神丸、桃红四物汤及良附丸、葛根芩连汤等加减治疗肠道慢性炎症,均取得较高治愈率。

痞满:枳壳、砂仁、丹参

痞满者病因多为外感邪气,饮食因素,情志内伤,脏腑失调等。现代社会饮食结构复杂,部分人饮食起居无规律,常因食膏粱厚味,辛辣生冷或有毒有害之物而损及脾胃,致气机郁滞,升降失常,胃失所养,脾胃虚弱而发本病[7],加之现在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压力较大,忧思伤脾,郁怒伤肝,最终导致气机不畅,瘀血阻滞,而发为痞满。

枳壳、砂仁、丹参药对是取丹参饮思想化裁而成,临床中因檀香价高,故张冰教授根据病情常以枳壳替换,枳壳归脾、胃、大肠经,长于理气宽中除胀,为散结逐滞之品。砂仁长于化湿行气温中,兼可醒脾和胃,《本草汇言》:“砂仁,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二药合用即可升胃之清气,又可降胃之浊气,使气机升降有序,丹参为凉血活血,祛瘀止痛之要药,《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丹参既能入血行血,又可行血中之气,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复升降,以治本,更加丹参活血行瘀,以治标,标本共治则痞满除。三药合用可用治气滞血瘀、络道不通所致痞满之症。

张冰教授临床常用本药对配伍疏肝健脾、益气活血之品,效果颇佳,但其指出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跟据血瘀气滞轻重适当调整用量,对于血瘀气滞之症较轻者三药用量比例可为1:1:1,若血瘀气滞日久且较重者三药用量可为1:1:3,每个患者都有其个体差异,临床用药要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灵活用药。

胃痛:生甘草、炙甘草

胃痛”一证亦始见于《内经》,“厥阴司天,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又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因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疼痛和饱胀不适[8]。不论哪种病因,日积月累,均可致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偏胜,产生偏寒偏热或寒热错杂的胃痛证[9]。故治疗胃痛,应注重寒热并用,以期调和之功。

甘草在传统医学中作为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的中药应用已有数千年之久,历代本草均有录著,其有生甘草及炙甘草之分,二者均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均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效,然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清热解毒,炙甘草味甘偏温,长于益气补虚,缓急止痛,《本草纲目》指出:“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二者同用不但增强缓急止痛之功,还能共达补益脾气,清胃中之热之功,使寒热平调以和其阴阳,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不论寒热虚实之胃痛均可配伍应用。

张冰教授临床以生、炙甘草同用治疗胃痛,寒者辅以温胃散寒之品,瘀滞者辅以活血、疏肝、行气之品,虚者辅以健脾益气之品,经临床验证,效果尤佳。

总结:以上为张冰教授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的关于脾胃疾病部分药对及典型病例,所用药对虽组成简单,但配伍符合中医“七情和合”理论,并能以药物性能和疾病治法为依据,以安全有效为目的,结合药物炮制、剂量的精确,达到随证施治,药简力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树泳,李静,罗来成.中药药对的现代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年第23卷第4期:1003-1005

[2]柯峰.陈国权教授临症药对经验举隅[J].中医药通报2011年6月第10卷第3期:18-19

[3]倪建新等.左金丸不同配伍比例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医中药.2012年2月第2卷第3期:134

[4]高恩颂.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J].天津中医药.2012年10月第29卷第5期:508-509

[5]张冰.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07

[6]张冰.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6

[7]刘希霞.自拟健胃消糜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74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2年8月第29卷第4期:405

[8]汪正芳,张声生.姜连和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2年8月第29卷第4期:326-328

[9]阿勒腾.辨证治疗慢性胃炎30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年第13卷第1期: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