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融资问题及解决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融资问题及解决策略

岳小北赵丽丽(指导老师)

岳小北赵丽丽(指导老师)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很多地方政府面对巨大的债务危机,开始采用PPP模式。为了能够引进社会资本解决社会融资,建筑企业开始不断参与到PPP项目中,但是PPP项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融资问题。本文从PPP项目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有效融资策略,以期推动PPP项目融资的改革发展,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建筑企业;PPP项目融资;问题;策略

PPP项目是新兴的一种融资方式,它是政府与私人的合作。这种方式在建筑工程融资方面日渐成熟,由政府和私人组织对目标工程进行商讨和协议,通过合作方式进行融资、规划和施工。建筑企业是PPP项目中的常见参与私人组织代表,在PPP项目中,建筑企业改变了原本的责任范围,扩大负责内容,从专门的施工角色转变为主导投资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投资、施工建设、运营养护等服务角色,向建筑企业施加压力。故而从当前政府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债务危机来看,融资问题无疑是建筑企业在参与PPP项目过程中首先要解决问题。

一、PPP项目融资特点

1.1融资时间长、风险大

PPP模式为一种具有复合特征的合作方式,包括ROT以及BOT等,对于这部分合作方式来说,其时间一般在20-30年左右,而对于传统模式而言,其融资期间则仅仅为3-5年。PPP模式同其相比,则具有了更长的融资周期以及时间,以此使资金回收具有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并因此对建筑企业的融资风险进行了提升。

1.2融资主体增加

在PPP模式中,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方组成的项目公司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由项目公司负责融资、建设及运营。在BT模式下,融资主体是政府,主要依靠政府信用、政府财政实力去融资,而采用PPP模式,融资主体转移到了项目公司,实际上也是社会资本方身上,对社会资本方的融资能力有很高要求

1.3资金需求量大

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合作项目时间是二十年到三十年的建设期,周期长,融资资金大,投资额度也从几亿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不等,这样高额的需求资金使得社会资本方融资难度就相应的增加了。

二、国内的PPP模式探究历程

我国的PPP模式起步较慢,但是最近两年正在发展。有些研究学者认为我国的PPP模式的形成是因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但是PPP模式能够结合政府和社会资金优势条件,帮助解决公共服务资金和管理问题。很多公私合营的部门主体不断进行合作,项目基础设施的运营也不断步入正轨。企业综合利用交易成本理论等内容进行PPP模式的应用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理论支持以及政策建议。一些学者也重点探讨了PPP模式的优势以及成功运作的条件,但是这类学者会把城市和农村建设割裂开,认为单独运用PPP模式能够增加PPP模式模式的可操作性,但是却导致PPP模式在国内的一些公共产品区域的问题,如利益分配问题、监管问题等。

中国的PPP模式的发展特点就是保证项目实施和目标实现的一致性。虽然二者之间的目标不同,但是通过合同设计将双方利益保持在统一水平之下,相互联系。政府通过项目实施提供给民众公共服务,社会资本主要是为了获取利益,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共担风险保证项目建设完成以此达到目标。

三、建筑企业PPP项目融资问题

在PPP融资模式中,其存在的问题有:

3.1建筑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不足

近些年,我国建筑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业产值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这不但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建筑企业的经济能力产生了负面的作用。建筑企业自身的效益本就不高,建筑材料的价格频繁浮动,企业自身发展不好,其融资能力必然受限,甚至存在企业自身都要过多地预垫付资金的情况。这样被动的地位,导致企业自有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在PPP模式背景下20-30年的合作周期中,在融资方面,建筑企业是很难做到供需相符的。

3.2建筑企业决策能力不足

PPP项目作为新兴合作项目而出现,使得我国众多建筑企业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其特点和内容,又受到当前大环境市场走向的影响,使得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过程中盲目采用大众方式,缺乏独立、自主、科学的决策,导致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影响后续建筑企业融资、建设和运营。再加上建筑企业与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沟通不畅情况,使得建筑企业在项目投资之中暴露在风险之下,严重打击建筑企业投资积极性。

3.3PPP融资价值有限。

在基础设施领域,根据可销售性(有无收费机制)和可经营性(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经营收入是否足以覆盖投资、运营维护成本),可以将PPP项目划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PPP项目中绝大多数是非经营性项目,不能产生收益。那么社会资本投资,其收益从哪里来?只能依靠政府补偿、补贴或回购等形式满足社会资本方的投资及收益,所以通过项目本身融资相对比较困难。

四、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融资策略

4.1联合体融资,提高融资能力

联合体融资,即为股权融资,所谓联合,指的是建筑企业联合社会上的其他金融机构,以一个“共同体”的形态共同融资,因为大多数建筑企业本身的融资能力都是相对有限的,尤其是在合作周期长达20至30年的PPP项目中,建筑企业本身往往难以达到PPP项目的融资要求,通过联合体融资可以有效实现“1+1>2”的效果,显著提高联合双方,甚至多方的融资和投资能力,逐步增强融资的资金体量。

4.2PPP产业基金或引导基金,增加融资渠道

采用PPP产业基金或引导基金也是一种有效融资方式。通过PPP基金的设立,可以有效地规避、解决传统融资方式的一些瓶颈,并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运作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国家在多个关于PPP的指导性文件中也提出了设立基金的方式,例如在国务院通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就提到,“鼓励以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项目资本金,支持项目公司成立私募基金,发行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拓宽融资渠道”;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鼓励项目公司或合作伙伴通过成立私募基金、引入战略投资者、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4.3利用债权融资和贷款产品

建筑企业可以利用债权融资和贷款产品来达到融资的目的,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基金等形式来进行融资,不过目前市场情况,这种方式在国内的PPP项目中运用的并不是特别广泛。目前,我国对PPP项目的债券融资持有的是专款专用、一事一议的态度,并没有形成规范的规则和制度。当前,我国的融资方式还不够丰富。针对PPP项目的融资工具还比较少,这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探索出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随着融资制度的发展和PPP模式的越来越成熟,可以逐渐成为建筑企业的最优选择。

五、结束语

总之,我国现行的PPP项目融资工具与融资渠道还非常少,对建筑企业这样的大型社会资本方起到了限制作用。对此,国家应当尽快丰富和完善PPP融资工具和融资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与建筑企业的合作提供有力支持,进而加速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宜炬.国有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融资问题及应对策略[J].国际商务财会,2017(11):27-29.

[2]邹冰心.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融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纳税,2018(04):202.

[3]白微.PPP与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8(04):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