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黄桂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黄桂贞

黄桂贞1祁钰2

(1.青海省人民政府机关门诊部810000;2.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8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患者经社区康复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情况。方法:选取n=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自行制定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规范系统的康复训练,为期6个月,观察并记录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康复训练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康复,推荐使用。

【关键词】社区康复治疗;脑卒中;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45(2016)-08-020-02

脑卒中(cerebralstroke)又名脑中风,根据临床症状又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脑内动脉狭窄或者堵塞导致血流不畅从而引发的脑血管疾病[1]。据报道,大约有80%的脑卒中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这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造成人类残疾的最主要原因[2]。因此,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社区出院脑卒中患者,对其社区康复治疗干预,效果良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我社区2013年1月-2015年6月经治疗出院的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71.29±3.12)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40例,出血性脑卒中10例,GCS评分(12.01±1.24)分;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9.94±2.31)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8例,出血性脑卒中12例,GCS评分(11.84±1.34)分。所有患者意识清醒,无影响该病治疗的相关疾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分布、疾病分期和病程等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传统的出院康复治疗,即患者自行制定个人康复训练计划,社区医疗工作人员不主动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是在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的指导下,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规范的、系统的康复训练,具体康复治疗方案如下。

社区的专科医生、保健医生和护理人员组成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定针对患者个人的康复训练计划,为期六个月,具体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宣传教育。(1)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小组成员需针对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排遣,疏通患者心理问题,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小组成员需根据患者出院时的病例记录详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经仔细研读患者用药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包括药物的服用时间、次数、剂量、不良反应、副作用、注意事项等,并提醒患者谨遵医嘱用药。(3)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的偏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方案,根据患者的实时反应适当的调整训练强度,进行系统功能训练,包括床上坐位训练、翻身训练、Bobath握手训练和屈伸训练,从床上训练逐渐到床边扶床训练再到床下步行训练,直至恢复患肢的运动功能。(4)语言功能训练。康复治疗小组成员采用多种诱导刺激方式,按照字母-音节-词语的顺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语言强化训练。(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治疗小组成员叮嘱患者家属,需耐心的配合患者进项简单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吃饭、脱穿衣服、洗脸、刷牙、大小便控制等。(6)宣传教育。社区定期邀请医院专科门诊专家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讲座,科普健康知识,解答患者疑虑,并鼓励患者家属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指标

(1)采用MBI指数评定表,观察并记录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具体标准为评分介于60到100之间表示患者日常生活不需要其他人帮助,基本自理;评分介于40到60之间表示患者部分需要外人帮助才可完成日常生活,中度障碍;评分低于40表示患者完全需要外人帮助才可完成日常生活,重度障碍或残疾。

(2)采用QLI指数评定表,观察并记录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6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0分,生活质量好坏与分数高低成正相关关系。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经计算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情况

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35.92±3.89)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6.23±4.15)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康复训练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54.24±4.87)显著高于对照组(42.14±5.01)(P<0.05),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71.78±5.90)显著高于对照组(58.42±5.34)(P<0.05)。详见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趋势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逐年提升,即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明显的“三高”现象使脑卒中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二大杀手。由于受到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的限制,脑卒中患者仅仅在渡过急性期就办理出院,往往伴有肢体活动或者语言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残疾,致残率高达80%左右[3]。因此,如何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患者康复率、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之一[4]。据报道,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5,6]。然而,出院后的康复治疗经常被患者及其家属忽视,这也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残疾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追求不断提高,社区康复治疗逐渐被人们接受。社区康复治疗通过建立专业的康复治疗小组,将有限医疗资源的作用最大化,并调动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康复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提供系统的、全面的康复训练方案,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对我社区于2013年1月-2015年6月经治疗出院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自行制定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规范系统的康复训练,具体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宣传教育,为期6个月。结果显示,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康复训练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多数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由于偏瘫造成语言交流障碍,自己的想法不能完全表述清楚,加之疾病治疗期长,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不配合治疗的现象,成功的疏通患者的不良情绪,是增强患者依从性、保证康复训练的关键。在患者没有心理负担的前提下,加以药物和运动训练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反映情况适时调整训练方案,循序渐进,使患者的系统功能逐渐得以恢复,并通过宣传教育,普及脑卒中相关知识,并号召患者家属一起帮助患者完成康复训练,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社区康复治疗通过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苏启英,林智通,王琴.脑卒中的社区预防和康复管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8):1271,1296.

[2]杨燕红.社区服务团队对脑卒中后遗症康复干预成效[J].中国社区医师,2011,12(13):378-379.

[3]招树涛,许治强.早期社区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2010,39(11):1394-1395.

[4]余汉兵,李俊杰,谢礼涵.宝安区脑卒中患者康复及生命质量现况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125-126.

[5]苏冠春.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和生存质量的远期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65-66.

[6]王绍兰,社区康复治疗对20例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