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如何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

付玉芳

付玉芳(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中心小学277500)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要将素质教育理念寓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要学、爱学、会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谈谈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语文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性。从语文学科内容来看,从包容的内容的多方面性看,它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从语言形式看,有字、词、句、段篇;从语言的应用规律看,语文讲究修辞逻辑;从语言的运用过程看,有听、说、读、写。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整体性。笔者尝试着从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入手,首先让学生对作品建立起第一印象,尽量减少对学生阅读第一印象的干扰,少一些扶手和拐杖,让学生自己“学步”。语文是作者心灵、语感对象化的一个整体性反映,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只有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被学生整体性占有,作者的语感、心灵才会不知不觉地被渗入到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积淀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最终形成自身的语文能力与修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三、语文知识范围的广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范围广博,语文自然是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的时空涵盖着历史的时空,范围极其广泛。语文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是在微观上较为清晰地表现生活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只能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微观清晰的理解上,教师一家之言不能代替学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讲多少、应突出哪些知识点,难以千篇一律地由教师来代替。由于教师所受的教育、生活阅历、审美爱好等千差万别,在理解能力与欣赏性上难以达到一致。但在现实中却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法、统一的作业内容及统一的答案,把学生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和模式之中,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吟咏,强调的是“师傅领过门,修行在个人”,似乎是自然无为的,并未抹杀学习者的自主性。试想在所有这些格式化的、整齐划一的现成的东西面前,学生还能有求知的欲望吗?教师还能有钻研教材的热情吗?长此以往,只能导致语文教学的僵化、教学质量的每况愈下,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因此,要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生融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及语言美一体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之中,让他们愉快地诵读、充分地咀嚼、自由地讨论、优美地欣赏,使之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老师不当裁判,不轻易地下结论,不做具体分析,只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或只发表一家之言,而应更多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想象,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寻找答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教师只是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要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进行扶持。

四、语文知识内涵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式的活动性。在语文知识中不仅充满了对真理的探索、对美的追求和对善的向往,而且还充满了强烈的人文性。即便是应用文,也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商业信誉、契约关系、法律关系等,反映着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交往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等。因此好的文章都是对人们的生活、活动内容和相互关系的真实反映。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从事各种活动的大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

要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走向社会大课堂。如春游,参与社会调查、教育调查,关心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交友,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无限宽广、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大氛围中,使学生经受锻炼,培养各种能力、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素质和语文修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语文教师在培养高素质的语文人才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因此,语文学科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自主性的对话、才能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高素质语文人才而做出努力。语文学科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语文课改的根本点是强调学生对语文的体验、感悟和积累,强调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