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

/ 1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

勾志静

勾志静(河南科技大学一附院中医科河南洛阳471003)

【中图分类号】R24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5-0421-02

面肌痉挛是针灸临床上顽症之一,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可见双侧,中医学称“筋惕肉潤”,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以眼周和口角抽搐为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令人焦急,夜不得寐,可因劳累、失眠、生气、精神紧张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治疗颇为棘手,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我们采取巨刺、调神与隔姜灸结合治疗该症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均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其中女26例,男14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6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3年;单纯眼肌痉挛者16例,半侧面肌痉挛者24例。

2治疗方法

取穴:健侧用巨刺法:痉挛起搏点的对侧对应点,健侧颧髎,地仓,太阳,捻转泻法;隔姜灸患侧阳白、下关、迎香、颊车、地仓,每穴3壮,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2~4穴;头穴上星、百会、四神聪;患侧风池,牵正,翳风,听会;双侧合谷、太冲。面肌痉挛中后期多属虚风内动,配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捻转补法。

操作:根据虚实,进针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4天后,再行下一疗程,治疗1—5个疗程。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基本消失,在天气及情绪变化时偶有发作。

好转:面部牵拉抽动次数明显减少,痉挛持续时间缩短,相邻两次痉挛间隔时问延长。

无效:症状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40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5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5%。其中1个疗程内痊愈8例,均为病程在3个月以内,单纯眼肌痉挛者。

4典型病例

宋某,女,42岁,2009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左侧颜面部肌肉抽搐2年余。患者初起抽搐较轻,仅眼肌痉挛,1年前因生活琐事焦虑生气,抽搐加剧,上由太阳向眉头抽动,下由口角向腮部抽动,抽动呈阵发性,持续时间在2~5min,每日多次,入睡则平静,可见左额纹消失,眼裂变小,唇明显歪向左侧,伴心烦急躁失眠,脉沉弦细数,曾服中药效不佳。诊断:面肌痉挛。辨证:阴血不足,虚风内动。使用上述方法治疗5个疗程,面部牵拉抽动基本消失,在失眠及情绪变化时偶有发作。

5体会

面肌痉挛属“风痉”、“面痉”、“筋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盛则动”,且“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本病以阴血不足,虚风内动多见。其成因或因情志抑郁导致肝气不疏,肝风内动;或因气血不足,病久致肝肾亏虚,虚风内动。而真正由风寒袭络或风痰阻络引起的面肌痉挛极少见。多见于中年以后发病,因长期工作烦劳、精神抑郁而诱发,临床多兼有失眠、头晕,心烦急躁、情绪不稳、精神不振等症状,故应以祛风通络止痉,泻盛宁神为原则,并配合调补肝肾气血。根据“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巨刺法和“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盛者泻之”的理论,用巨刺法取健侧痉挛起搏点的对侧对应点、颧髎、地仓、太阳并用泻法,泻其盛,使左右平衡,气血调畅;翳风、风池均属“风字穴”,善熄风止痉;患侧隔姜灸温通面部血脉,祛风散寒,从而使挛急的肌肉松弛。现代医学认为面肌痉挛乃面神经受到某些异常刺激后,出现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面神经兴奋所致,在患侧隔姜灸则能促进炎症吸收并恢复面神经的功能;上星、百会、四神聪安神镇静,解除紧张,宁神安眠;翳风穴处于面神经出颅处,牵正穴为面神经出颅后的主干部分,听会位于面神经丛处,针刺以上穴位能有利于神经纤维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营养,缓解肌肉痉挛;《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玉龙歌》:“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故取合谷,且合谷与太冲合用,又加强了祛风和头穴的调神作用。肝俞、脾俞、肾俞补肝肾,益气血,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用补法能调补脏腑病变,柔肝健脾,养血熄风。

针刺(巨刺、调神)联合艾灸(隔姜灸)治疗面肌痉挛,共奏祛风通络止痉,泻盛宁神之效,又补益肝肾,充足气血,标本兼治,促使局部气血调和,经脉畅达,经筋得养,痉挛自止。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大家参考应用。建议此病宜早发现、早治疗,调适情绪,生活规律,有利于病情的控制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