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针刺加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综述

赵智勇

中煤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221600

摘要:温针灸既有针刺通经活络、疏散外邪的作用,又有艾灸驱风散寒、温经通络、祛湿消炎止痛的作用。两者在功效上相得益彰,在操作上简便易行,既可祛除病因治本,又可温通经脉治标,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针刺;加温针灸;肩周炎;五十肩;漏肩风

肩周炎顾名思义就是肩部周围的炎症,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的急性炎症,或退行性变,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的一种疾病。该病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特征,本病常发生在单侧肩部。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是本,风寒湿邪侵袭或外伤致气滞血瘀是标。治疗当以补虚泻实为主。补虚者,补益肝肾、补益气血也;泻实者,温经散寒、通络除湿、祛瘀止痛也。

肩周炎为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会导致肩关节的活动障碍和疼痛。其属于中医之“痹证”“肩痹”范畴,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肩凝症”。风寒疲血等阻滞经脉,不通则痛;病久可见经脉气血不通,不能濡养筋肉,而见肌肉萎缩,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病虚实夹杂,内在正气不足,营卫虚弱,筋疲骨衰,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湿邪,气血阻滞而致。西医认为肩周炎为钙盐沉着肌腱所致,病理分为凝结、冻结和解冻期。

肩周炎一般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与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有关,加之创伤、劳损或外感风寒、气血不畅,外邪凝滞经脉关节面发病。另外,根据相关研究证实,随着细胞膜通透性的不断增大,使细胞内液不但向外溢出,引发局部组织性水肿情况,也就损坏了局部组织的生理功能,造成代谢紊乱,释放出各种分泌物,而这种分泌物也会增加疼痛感。治疗应以疏散外邪、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为主。目前,对肩周炎主要是保守治疗,即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理治疗、按摩、推拿、自我按摩等方法。同时进行关节功能练习,包括主动与被动外展、旋转、伸屈及环转运动,中医学认为,采用针灸治疗肩周炎可起到活血通经、祛风散寒的功效。

针刺是我国传统中医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优点是可直接作用于局部经脉,迅速达到舒筋活络、祛除外邪之效。温针灸能扩张血管和淋巴管,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症介质渗出及吸收,达到松解粘连、消除炎症之功。电针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加速血液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许多研究均证实,温针灸与电针均治疗肩周炎,改善患者肩部疼痛症状。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方法相结合应用的治疗方法,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皮下一定深度,然后点燃针柄上的艾绒,直到燃尽,该方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适用于既要针刺留针,又需要用艾灸治疗的病证。其作用方式是将艾灸产生的热力通过针体传入到人体内,发挥了针刺与艾灸的共同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应用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可以有效的缓解局部疼痛、恢复关节功能,通过艾灸的热量达到驱寒除湿、通络止痛的效果,故能够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

温针灸配合运动针刺法取穴的主穴:健侧条口透承山,双侧阳陵泉,患侧的肩髃、肩前、肩贞、臂臑、肩井、阿是穴、合谷、关元、中脘。配穴: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地机;阳明、少阳经证加曲池、外关;太阳经证加后溪。针具:使用华佗牌0.35mmX50mm毫针。

在穴位的选择上,依据经络理论,正如《灵枢?终始》所说:“病在上,下取之”,病在肩部,取阳陵泉、条口为循经远取,阳取肩部的肩髃、肩前、肩贞三穴,并循经远取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为手阳明、阳跷脉之会,是治疗肩疾的常用穴,《针灸甲乙经》中指出“肩中热,指臂痛,肩骼主之。”取肩髃治疗肩周炎,以疏通阳明、跷脉两经之气。阳明为多血多气之经,针之能调和气血,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祛淤止痛,通利关节。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筋之会,具有舒经活络、通经止痛之功效。足三里可以培元固本,扶助正气,通经活络,为强壮保健之要穴,用之可以扶助正气,振奋阳气,诸穴配伍,可以达到舒经活络、补益气血之功效。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穴部位皮肤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先针阳陵泉平补平泻手法;次从条口进针透承山,强刺激、边捻转边让患者做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动作由慢变快,做患肢的前屈、外展、内收、后伸、上举、内旋、外旋、环转等动作约10min;再常规针刺关元、中脘以局部酸胀感为度;最后常规针刺上肢远端穴位如合谷、外关、后溪、曲池等穴以及肩周的肩髃、肩前、肩贞、臂臑、肩井、阿是穴等以局部酸胀感为度。针刺得气后在关元、中脘、肩髃、肩前、肩贞穴针尾上套上1.5cm长的艾条,点燃施灸.每穴燃3段艾条,其余穴位只针不灸.留针30min后取出肩部、上肢及阳陵泉穴的针,同时再强刺激捻转条口透承山,令患者继续活动肩关节10min后出针。疗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3d,2个疗程后评定疗法。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疗法之一,对慢性疼痛的治疗历代古籍之中均有记载,且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关刺’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内经》“五刺”之一,《灵枢?官针》原文:“关刺者,自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关刺是指在患者患处两端关节的肌腱附着点部或附近直刺并避免局部出血的针刺法。应用“关刺”可直达肩周炎的病变部位,具有显著的镇痛消炎作用。因此在临床上肩周炎是关刺的主要适用证之一。“关刺”的刺激量比较大,针感比较强烈,在应用中符合经筋点、面、线的分布规律,有较好的通络舒筋的作用,同时在应用中配合温针灸可祛除寒湿,通畅经络气血,缓解其痉挛,改善肩关节局部微循环,减少炎症渗出,加速对炎症渗出物的吸收,进而松解局部粘连,增大肩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的作用

《痰火点雪》:“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温针灸艾条通过其温热效应,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松弛局部肌肉,解除肌痉挛,松解局部粘连,消炎止痛等作用。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之募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温灸两穴具有调补先天与后天之本的作用;肩髃、肩前、肩贞穴位居肩部,温灸之能温通经络,直达病所;特别是重视特定穴阳陵泉的作用,阳陵泉乃足少阳胆经合穴、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穴,针刺之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功,是治疗筋脉麻痹之要穴,取阳陵泉既遵循远近取穴、辨证取穴的原则,也寓“肝主筋”之意,因中医认为肩周炎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故取八会穴之筋会穴阳陵泉能起到治病求本的作用;再配合条口透承山,运用透刺能使经络与经络、睮穴与睮穴之气得以沟通,营卫气血得以疏导,加强了多经间的联系,增强了针刺感应,配合运动针刺法其针感可保持较长的时间,作用于较大的范围,直达病所,有利于持续激发经气,加速患肢功能恢复。因此,温针灸配合运动针刺法治疗肩周炎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温针灸既有针刺通经活络、疏散外邪的作用,又有艾灸驱风散寒、温经通络、祛湿消炎止痛的作用。两者在功效上相得益彰,在操作上简便易行,既可祛除病因治本,又可温通经脉治标,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和运动功能疗效较好,具有见效快、安全可靠、疗效巩固、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志平.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中药,2011,9(23):301-302.

[2]韩政.温针灸治疗肩周炎[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6):18.

[3]周靖,陈军.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138-139.

[4]王晓彤.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3):68-69.

[5]周晓平.温针灸对肩周炎的镇痛作用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36(1):127-128.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4.

[7]周桂香.肩关节松动术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1,18(18)2862-2864.

[8]李梅英.温针灸治疗肩周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