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普通高中历史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

费汉武

□湖南武冈市第二中学费汉武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如何开设历史活动课,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用活教材开设历史模拟课,结合时事焦点问题开设讨论课、运用网络开设探究课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开设实践型的活动课等四方面加以探索。

【关键词】普通高中历史活动课实践与研究

历史活动课是高中历史实施新课改的一种重要课型,它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开设历史活动课是学生体验情感、形成态度、升华情操和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如何开设历史活动课,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用活教材,开设模拟课

历史学习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历史的“重演”,历史离不开人物的活动,挖掘教材中的人物活动,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演绎教材中的历史人物,把课堂开辟成舞台,模拟课尝试让学生进入历史角色,尝试着让学生在“历史的真实”中体验前人探索和改革的艰辛,面临困境时抉择的彷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历史。

我们在教学中探索并尝试了“舞台+人物”的模式,依据教材,精心选取重大历史事件,收集相关资料,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短剧的形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让学生自走进历史,感受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

课例一:自编自演的历史剧《大萧条》。本课在学生精心演练基础上,主要通过四幕课本剧编排表演,再现危机大场景,让学生“真实”走进历史。

第一幕:通过音乐、声光和场景布置把学生带入一个紧张的场景,然后让危机中不同的角色出场,他们分别扮演大危机下“发疯股民”、恐慌的资本家、“饥饿、市民、农民”、“倒闭关门的银行家”等各个阶层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独白、对话和表演,再现了美国二十年代末,经济危机下的恐慌衰败景象。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幕:在这样一个无助的时刻,关键人物“罗斯福总统”出现了,以他的坚定的声音出场:“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我为你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决心,要为美国人民举办新政”,并且以“炉边谈话”的方式鼓舞民心,“总统”坚定的声音,回荡在同学的耳边,让同学们深切体验到一种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和光芒喜悦感。

第三幕是:政府颁布新政,让同学代表政府发言人,分别颁布政府在:银行信用、工业复兴、农业调整和推进就业等方面的措施。

第四幕是:在政府政策颁布后,让“银行家”、“资本家”、“股民”、“市民”的表演者重新登场,分别阐述他们“新政”下生活事业的巨大变化,在表达对“新政”的支持,表达他们在危机中复生的喜悦,在快乐的乐声中,“民众”群情激奋,全场跃雀。危机终于过去了,美国得救了。

这种活泼的“舞台+人物”的剧本形式,一改以前老师的说教,把历史的场景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实”的走历史。让学生们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使历史课堂实现在“做中学”。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这些角色的扮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发挥了学生收集资料、编写材料和舞台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舞台+人物”的这种活泼的形式激活了历史课堂,虽然许多地方很不成熟,但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焦点问题组织讨论课

在课题研究中针对高中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焦点问题的特点,通过适合的选题,将历史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其多渠道获取知识的热情,促使其积极思维和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方案,从而达到“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启迪明天的功效”。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活动课有了真正的“活动”。

课例二:主题活动课:《让历史插上现实的双翼》———“让历史告诉明天,从日本侵华的余波谈起”。

活动背景:2010年是中日关系敏感年,钓鱼岛撞船事件,扣押我船长。在高一《抗日战争》学习后,学生对日本深恶痛绝,对日本当前的做法更是愤慨,但对“右翼势力”、“教科书事件”、“小泉拜鬼事件”、“台独问题”、“美化战争问题”、“日本入常问题”和“钓鱼岛归属问题”又不是很了解。通过让学生深刻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实,树立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历史观。通过主题活动,聚焦热点、关注时事,把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

活动方案:

①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有效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②通过查找资料(图书馆、上网、咨询老师或家长)设计问卷,问卷调查等培养实践能力;③课堂交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形成观点。

活动过程:

①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②分组制作多媒体和完成主题报告;

③多媒体演示:日本遣唐使、鉴真、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日邦交等画面闪现,出现主题:历史告诉明天,从日本侵华的余波谈起”。然后主持人导入:“中日两千年友好,五十年战争”我们要了解中日关系的过去,更应该关注中日今天和未来。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分别由6位同学阐述他们小组探究的成果:“右翼势力”、“教科书事件”、“小泉拜鬼事件”、“德日对战争不同程度的反省”以及日本民众和中国民众对历史和现实的不同态度调查、钓鱼岛历史归属及背景等七个主题,在学生的热烈的讨论中,最后展示专家的对中日关系的预测,以及老师亮出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观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共识。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历史探究课

利用网络进行历史学习,具有传统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功效: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历史的丛林”中进行真情体验,自主性和选择性强。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遨游。围绕某一历史专题问题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收集相关专题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了其实践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深受学生喜爱。

课例三:网络探究课:《走进武昌起义》

(一)课前准备:

①查阅资料: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②教师制作局域网,为学生有效探究提供资料库。(包括武昌起义原始资料、当时武昌经济资料柱状图、历史遗址、辛亥革命前政治漫画和辛亥志士“明星图”等。

③进行分组:对武昌起义原因分析进行分组。

(二)课堂探究过程:

①走进历史场景,确定探究主题。

上课后师生共同点击网页“武昌起义录像”,再现历史画卷,通过具体的场景感受,让学生走进历史,激发情感。看完录像后,师生共同思考,当时革命党人领导了多次起义均告失败,为什么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结合目前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分歧,确定探讨的中心问题为“武昌起义成功原因的探究”以此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培育合作探究能力。

②自主体验,合作学习,进行问题的探究。

这一阶段学习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围绕着中心问题,利用网上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利用网络交互性的优势,各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通过局域网与老师交流。例如有学生把对武昌起义的原因认识发到老师的电脑上,要求老师给予指导。这一阶段真正形成了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

③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及反思。

这一阶段由每组学生在全班展示自己对武昌起义原因的认识,并对各组的观点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对整体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建议,阐述对武昌起义成功原因的看法,这种多向交流实现了学习成果的互惠,促进了师生共同的进步与发展。

④延伸课堂,完成探究作品。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在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下采取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学习体会、认识表现出来。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有诗歌,新闻报道、小论文、宣传画、还有电子作品《武昌起义博物馆》等,充分展示了他们对武昌首义的理解、感悟等。如有十几位同学参与了《武昌起义博物馆》的制作,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博物馆分“人物厅”、“历史遗址图片厅”、“纪念厅”和“学生作品厅”等四个展厅,让学生能力充分得到展示的机会。

(三)网络探究课堂评价

网络探究课以其巨大的信息量,近乎逼真的历史场景和极强的自主选择性深受学生的青睐,具有传统历史课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探究课会成为很快历史活动课的一种主流形式。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跨越时空,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遨游。围绕某一历史专题问题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收集相关专题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了其实践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深受学生喜爱。网络打开了学生学习的万千世界,走进了一个课本和老师所不能给与的大世界,学生全方位了解。通过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四、利用武冈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古城武冈是湘西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千百年来,武冈的先民们在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奋斗,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武冈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冈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民间民俗文化多彩多姿。武冈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是开展历史学习、历史教育的天然大课堂。

通过以上四种类型历史活动课的实践,践行了新课改提出的“让学生主体广泛参与实践与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了历史课堂“一言堂”、“死记硬背”、“单一灌输”的现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历史活动课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从学生反馈意见来看,学生非常喜欢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非常愿意在活动课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使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主要参考书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

2.《行动研究: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郑金洲《人民教育》

3.《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叶澜《教师之友》

4.《历史活动课的探究定位》《中学历史参考》聂幼犁

5.《让历史之光照耀历史课堂》高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6.《普通高中活动课程实验推进》《课程.教材.教法》华师大基础教育研究所张华

7.《强化活动课程意识,推进教育研究》江苏省苏州中学中学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