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陈晓丽

衡阳市中医医院病理科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有83例患者得到确诊,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重新进行切片和染色,分析观察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进行连续切片,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CD117、CD34、SMA、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本研究的83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今夜肿瘤的79.81%,其中发生在胃部的患者64例,发生在小肠部位的患者5例,发生在结肠的患者4例,发生的网膜和肠系膜的患者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最为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而CD117、CD34高表达率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的主要依据,通过选择采用SMA、S-100蛋白但联合使用能有效协助患者的鉴别和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现如今胃肠道间质瘤从临床特点、病理改变、遗传学特征以及免疫表型等都逐渐的越来越清晰,同时人们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分子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所以胃肠道间质瘤在诊断上,逐渐的变得成熟[1]。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然后掌握生物学行为的预测方法,这能够对临床的治疗提供靶向药物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胃肠道间质瘤开始的时候是指定与一种中性肿瘤,这种肿瘤不是平滑肌肿瘤,也不是神经鞘瘤[2]。胃肠道间质瘤现在主要被用来表示一组特殊的肿瘤,而肿瘤能够构成胃肠道间叶肿瘤大部分。肿瘤当中也包含大部分曾经被命名为平滑肌肿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肤母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本研究主要分析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所以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选用10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的年龄为31岁到6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5±11.1)岁。其中确诊了83例患者,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有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的年龄为36岁到6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9±6.8)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在有腹痛和腹部不适等情况,患者存在有腹部肿块。同时患者存在有反酸、嗳气、厌食、腹泻、便秘、乏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有少数患者可无症状,在体检的时候偶然被发现。本研究所有患者对于本研究君之情,而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通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和批准。

1.2方法

本研究患者最初病理诊断包括平滑肌瘤和肉瘤,也存在有神经鞘瘤,通过对患者的存档切片和病理诊断进行复查,确认无误以后,在挑选细胞丰富的蜡块进行连续切片处理,为为所有的患者均选择采用用CD117(酪氨酸激酶受体)、SMA(平滑肌肌动蛋白)、CD34(骨髓干细胞抗原)、S-100蛋白及desmin(结蛋白)5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处理。胃肠道间质瘤的细胞形态学与组织学生长方式存在多样性,大多数肿瘤细胞表达为梭形细胞,具体分析主要有肥大梭形和长梭形,有包茎的病例,核长、钝或两端圆形,染色质分散或染色核仁不明显[3]。常见的核内空泡,肿瘤细胞被制备成螺旋状和栅栏状排列,间质薄壁小血管多见。肿瘤细胞常见,形态上皮细胞,上皮性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也较多,大多为圆形或鞭状,胞质空白,核周围出现明亮的区域。从细胞质细胞的角度看,印戒细胞或颗粒细胞的表达有许多核细胞和小细胞,甚至有些奇特的细胞形态。间质改变主要与血液,局灶性炎细胞浸润,粘液样变性和囊性改变等有关。个体化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分析,通常表现为非典型性较明显,可见肿瘤细胞及病理性有丝分裂。本研究中83例患者均选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阳性肿瘤细胞大部分为胞浆,少数细胞为棕黄色,CD34阳性细胞及胞浆棕黄色,HHF35,Vimentin和NSE阳性肿瘤细胞胞质棕色。

2.结果

本研究的83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今夜肿瘤的79.81%,其中发生在胃部的患者64例,发生在小肠部位的患者5例,发生在结肠的患者4例,发生的网膜和肠系膜的患者10例。

本研究的诊断结果表明,肿瘤位于患者的胃肠壁,通常位于肌层,少数患者位于粘膜下或浆膜下。肿瘤向管腔的生长将导致粘膜隆起,形成继发性溃疡。还有其他患有肿瘤的患者向外或者浆膜下生长,形成网膜或肠系膜肿块。肿瘤材质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肿瘤直径1.5~16厘米,其切面呈灰色和深红色或深褐色,肿瘤性质坚韧,恶性肿瘤,质地较细腻,多为鱼类样表现为伴有坏死的出血性囊性变。

在本研究中,15例患者的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和浸润。手术时3例有肝转移,5例手术时有淋巴结转移。通过镜检发现两种基本的细胞学类型:除了上皮样细胞,不同的细胞形态,可以基于肿瘤组成的一定比例。纺锤体细胞一般是编织的,呈栅状,也有一些涡状,上皮样细胞,一般呈弥漫性或巢状脐带状。

3.结论

在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的过程中其实并不困难,主要是为了解问题。在以往的诊断中,胃肠道间质瘤常常被诊断为胃肠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平滑肌瘤在鉴别平滑方面肌。另一方面,免疫表型主要是SMA,但结蛋白表达阳性,而CD117和CD34阴性。平滑肌瘤细胞胞质丰富,形态单一,呈梭形,嗜酸性。提示CD117,CD34和结蛋白表达几乎完全划定,即GIST和平滑肌瘤是不同类型的肿瘤。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最为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而CD117、CD34高表达率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的主要依据,通过选择采用SMA、S-100蛋白但联合使用能有效协助患者的鉴别和诊断。

参考文献:

[1]徐玉荣.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J/OL].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04):1-5.

[2]宋彬,杜娟,王银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02):117-119.

[3]佟银燕,王恩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J].河北医药,2008,(11):17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