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口呼吸患者两种吸氧方式的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张口呼吸患者两种吸氧方式的效果比较

杨筱敏李丽华杨宁梅

杨筱敏李丽华杨宁梅(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川南充637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8-0224-01

【摘要】目的观察张口呼吸患者经口吸氧时的效果。方法将36例张口呼吸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常规的面罩吸氧和经口吸氧时的SPO2、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结果两种吸氧方式的SPO2和动脉血氧分压变化差异无显著性,而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显著(P<0.05)。结论张口呼吸患者使用改良后的鼻导管经口腔吸氧可减少二氧化碳潴留。

【关键词】张口呼吸吸氧方式护理

氧疗是纠正缺氧的有效手段,但氧气也是一种治疗用药,使用不当会导致氧中毒、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应掌握氧疗的正确方法[1]。临床上对于张口呼吸的患者常采用口鼻面罩给氧法,由于面罩存在着一定的死腔,可造成二氧化碳重吸入,特别是有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的患者,可增加二氧化碳潴留,加重病情。对于此类患者我科用鼻导管经口腔吸氧的方式,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10月~2011年9月入住ICU的36例患者,男25例,女11例;年龄42~90岁,平均56.5岁。病人中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8例,呼吸衰竭10例,颅脑损伤6例,多发伤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面罩吸氧,置面罩于口鼻部,氧流量5~6L/min。实验组先将一次性单鼻塞吸氧管剪去前端鼻塞部分,然后接上剪去钢针的头皮针软管,经口角放入口腔1~2cm,用胶布固定于面颊上,氧流量根据病情调节,3~5L/min。每24h更换一次氧管及头皮针软管。在持续吸氧时均给予SPO2持续监测,并分别于吸氧前和吸氧后1h、2h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观察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两组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种吸氧方式的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情况见表。

2组患者吸氧前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x±s,mmHg)

组别吸氧前吸氧后1h吸氧后2h

对照组58.83±7.2961.55±7.0661.65±6.29

实验组58.06±8.1656.04±6.1153.48±8.99

t0.302.503.16

p>0.05<0.01<0.01

两种吸氧方式的SPO2和动脉血氧分压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显著(P<0.01),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呈上升趋势,实验组二氧化碳分压呈下降趋势。对照组有6例改为经口吸氧后,二氧化碳分压恢复正常,有7例最后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实验组有3例呼吸机支持呼吸。

3讨论

ICU几乎100%的患者都会采取氧疗措施,氧疗方式有控制性氧疗法和非控制性氧疗法。其中控制性氧疗主要是指呼吸机控制性氧疗法,非控制性氧疗法有鼻塞吸氧、面罩吸氧、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内吸氧[2]。本组病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感气急,表现为张口呼吸。这样就将正常的气体交换通道鼻→咽喉→气管→肺变为口→咽喉→气管→肺,采用鼻导管给氧会使部分氧气直接从鼻腔溢出,影响氧疗效果[3]。临床上一般采用面罩给氧,结果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升高,增加了患者带呼吸机的机率,从而增加了住院费用及感染率。试验组采用改良后的鼻导管经口腔吸氧的方法,不仅不会影响氧疗效果,还会减少二氧化碳潴留,降低二氧化碳分压。而且此方法对患者进食、口腔护理及与人交流影响不大。经口吸氧的不足之处是:因为失去了鼻腔对吸入氧气的过滤清洁作用,可使口腔粘膜干燥,分泌物结痂,甚至分泌物堵塞给氧管,因此要做好口腔护理,3~4次/日。

参考文献

[1]周秀华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8.

[2]王保国主编.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38.

[3]HeffnerJE,HessD.Tracheostomymanagementinthechronicallyventilatedpatient.ClinChestMed,2001,2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