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丝酵母菌污染玻片致误诊1例分析

/ 1

假丝酵母菌污染玻片致误诊1例分析

张光远

张光远(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妇幼保健院辽宁锦州121000)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269-01

1病例

陶某,女,40岁,纺织厂工人,2011年6月10日午后来诊,诉近日劳累,自觉白带增多,阴部不适,并无发热疼痛。妇科查体,阴道分泌物涂片(盐水)送检。

1.1镜检

散在菌丝及圆形、卵圆形大小不等透明孢子;局部可见菌丝成团白细胞(+);上皮细胞(++)。

1.2报告

清洁度Ⅲ级;霉菌(+)。

医生诊断为霉菌性阴道炎,欲处方用药。患者表示不接受此诊断,自认平素个人卫生习惯良好,无不洁接触史,遂同妇科医师返来会诊。

1.3原片复查

菌丝、孢子阳性无误,仔细观察,菌丝略显枯细瘦弱,折光性强,且未见芽生孢子形态。白细胞(+);上皮细胞(++)无误。杆菌(++);球菌(-~+)前次镜检被忽略。注意到载玻片透光性稍逊,局部斑片状半透明污渍。

另:患者无痒、痛症状,白带性状不是典型“豆渣状”。

提议抽取妇科检查室空白玻片一枚,目测见不洁斑点,滴加盐水一滴镜检:菌丝(+);孢子(+),形态特征同前。

另取洁净玻片为患者重新涂片镜检:清洁度Ⅰ级;余未见异常。

2讨论

2.1常规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霉菌阳性者虽然较为常见[1],但是必须认真对待。

2.2清洁度分级须谨慎,注意杆菌、球菌、白细胞、上皮细胞传达的临床意义,尤其是杆菌和球菌交替出现的组合对阴道炎症诊断的意义[2]。

2.3检验结论宜结合临床症状、体征。本例菌丝、孢子形态虽典型;患者白带虽多,但没有外阴部痒、痛感;白带性状不典型,故不应仓促结论。

2.4建议类似镜检如遇阳性指证,宜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复检。

2.5用于涂片的载玻片务必保持干燥、洁净。建议检验科宜定期对所用玻片进行外观检查和抽样镜检,温热潮湿的季节应增加检查频次。

参考文献

[1]弓娟琴.外阴阴道念珠菌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24(01):37-40.

[2]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二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