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则得多则惑——浅谈《道德经》里的廉政智慧

/ 1

少则得多则惑——浅谈《道德经》里的廉政智慧

李艳

(国网宝应县供电公司江苏扬州225800)

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作过一个比拟:如果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看画展,每张画看1分钟,能看完60张,但是过眼烟云;如果花一个小时只看一幅画,你就能深深的记住他。这就是《道德经》中“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

《道德经》,相当于中国的圣经,他对执政者如何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如何正确认识身外的名利财富等都作了详尽而科学的论述,本人浅显的将之概括为《道德经》里的廉政智慧。

少,是一种获得。《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求目眩,不追逐声色之娱,重视内在的满足。这一章里,从色、音、味等方面,证明少则得,多则惑。回想生活中,“多则惑”无处不在。现代人喜欢每天上网不时地刷屏,获悉时刻更新的大量数据信息,但有用的着实不多,真不如把这些时间用于静静心心地读一本书,深度阅读,收获真知。“少则得,多则惑”,也寓意切不可贪婪、过度,古人早已通过“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等思想进行论证。

在种种腐败案例中,犯罪分子之所以走上不法道路,大部分根源都在于一味地求多,多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但凡贪官,都是没有管住个人欲望,贪得无厌的,这里不仅是指金钱,还包括对名声、对地位、对美色,等等,都是一种贪欲。回到我们廉政建设来说,很多曾经寒窗苦读,埋头奋战的贪官,就是因为没有明白“少与多”的哲学思想,没有能抵挡住声色犬马的诱惑,一步步走上犯罪的深渊。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并且一个实现之后,会接着有下一个。放纵私欲,追求过度的满足,利欲熏心,贪婪地聚敛财物,无限制地扩张自己的占有欲,逐步迈入犯罪的深渊。

少,是一种智慧。《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塞住感官的出口,关上欲望的门径,终身都没有病痛。找开感官的出口,增添纷难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药。少,是减少欲望,少是一种智慧。

少私寡欲,注重内心的修养,是老子思想。“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已说得明明白白。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满足;最大的过错,就是想要获得。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祸患。知足常乐一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孰不知他还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不知足会带来祸灾、祸罪。没有贪欲,就没有祸患。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减少私欲,是修身之要务。在廉政建设中来,当一个人虽然还没构成犯罪事实,但已经开始贪欲膨胀的时候,就已经是廉政风险点,需要修身养性,化险为夷。所谓贪欲,不仅仅是贪官的罪孽,作为平常人,一定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乱了阵脚。

少,是一种境界。《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少,是一种境界,“多”其实是一种多余。

日本推出的“断舍离”理论与《人民日报》倡导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其实都蕴藏老子“少则得,多则惑”的哲学智慧。非必需的尽量不要,减少物质追求,坚持简朴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强大,是人生最朴实无华的境界。苏格拉底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工作也是一样,不掺杂过多的主观意识形态、个人私欲去做事,而是执著、专注地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才是最高的境界。这也是《道德经》里灵魂思想——清静无为。无为是谦下,不张扬、不搅扰、不伤人,按客观规律去做事,不妄为。清静无为,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需要人生不断的历练与修心。它是弘扬的一种正道,用正确的方法去获得,而不是以不正确的方法去无限制扩张自己的欲望。廉政建设也一样,凡事得依法依规,按章办事,不踩红线,不越底线。

“少则得,多则惑”。生活上自律、精神上淡泊的人,也一定是廉洁自律的人!